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机制分析

2021-11-27 09:36:52李建芳
魅力中国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公信力分化信任

李建芳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法政系,河北 保定 071003)

一、理论工具:结构功能主义

阿尔蒙德是当代比较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他以政治体系为核心建构了一套理论。阿尔蒙德认为,政治体系是由相应的政治结构以及组成政治结构的各种政治角色构成的,功能由结构来执行。但研究一种政治体系,只关注结构和功能是不够的,因此,他引入了政治文化作为补充。通过理论分析,阿尔蒙德提出以文化世俗化和结构分化作为衡量政治体系发展程度的依据,阿尔蒙德指出,文化世俗化是指人们自信他们拥有改变环境的能力,并选定有助于自己改变环境的行动方案;结构分化则是指角色之间或结构之间相互关系上发生变化。这二者都会对政治结构产生影响。[1]

二、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分析框架

阿尔蒙德指出,结构是由角色组成的,结构间进行相互作用就又构成了体系。按照阿尔蒙德的看法,政府、公民和媒体三者都属于结构。这三个结构进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政府、公民与媒体这三个结构发挥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功能。其中,政府发挥着塑造形象的功能,民众发挥着给予政府信任的功能,而新媒体则发挥着传播信息的功能,它是政府与公民这两大结构的重要连接者。

在我国新闻传播体系中,媒体具有双重政治属性:一方面它是党的喉舌;另一方面它又是人民的喉舌。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主要受控于政府,是政府手中的传声筒。媒体的舆论导向始终与政府立场保持一致,发挥着塑造政府良好形象的作用。纵观新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由政府控制媒体,公民被动接收信息的形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对维持政府公信力的稳定发挥了积极影响。但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政府公信力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三、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出现了分化,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传统媒体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发展而来的官方媒体,它仍具有极强的政治立场。另一种是由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等主体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看法的非官方媒体,这种非官方媒体的使用主体分散、虚拟性强,不受政府管控。本文主要对新媒体的分化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新媒体的分化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媒体作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结构之一,其变化会对政府公信力产生直接影响。第二,新媒体会通过与其他两个结构发生交互作用而对政府公信力产生间接影响。

(一)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直接作用

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传播信息来实现的。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信息的发布受到政府严格的审查,官方媒体是公民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但是到了新媒体时代,这一情况发生了逆转。一方面非官方媒体的出现冲击了官方媒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因为非官方媒体中多方主体可以肆意发布信息,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因此,政府公信力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众所周知,媒体对于政务信息具有主动选择性[2]。在约束力小、自主性大的非官方媒体中,这一主动选择性被放大。部分居心叵测分子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针对公众的“信息饥渴”,通常会选择那些比较敏感的、重大的政务信息传播。不仅如此,为了提升信息的关注度,这些人还会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增殖”加工,而政府公信力就在这些莫须有的虚假信息中被消解了。

(二)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间接作用

新媒体作为政府与公民进行互动的关键一环,它的变化也会对政府和公民两大结构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的结构分化对公民结构的影响。新媒体对公民结构的影响表现在它改变了公民的结构以及结构的基本倾向——文化世俗化。

1.结构作用:结构分化与制度化建设不健全的矛盾

新媒体的分化对公民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媒体结构的分化改变了公民结构内部角色间的关系,加剧了公民内部角色的分裂。张洪忠在对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传播渠道的公信力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不同群体对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的信任程度存在差异[3]。年轻人和高学历群体对自媒体的信任程度比退休群体和中老年群体有着更高的信任程度。而对官方媒体的信任程度则恰好相反。对两种媒体的不同信任程度表现出的是对政府的两种不同态度。信任官方媒体的群体显然对政府有着更高的信任。

第二,新媒体结构的分化推动了公民角色的分化——监督者角色出现。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往往掌握在官方媒体手中,因此政府和公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公民由于信息资源的匮乏,只能被动地接受引导,难以发挥监督作用。但新媒体的分化使得官方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所有者,它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局面,为公民监督政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结构分化是政治发展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分化的结构得不到制度化、建制化,那么就会产生不稳定。在新媒体时代,公民在原有基础上分化出了新的监督者角色,但如果政治制度不能及时把这种分化纳入制度体系之中并加以规范时,就会给政府公信力带来挑战。

2.文化作用:在提升公民参政意识的同时导致了去权威化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公民的政治态度,它使政治事件变得更为引人注目,提升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和权利意识。从“躲猫猫事件”到最近的“山西一校长殴打女生并逼其写下不雅检讨”,公民对于此类事件的关注度迅速提高。关注度提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公民的参政意识迅速增强。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有着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官民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管制统治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深处。人民对于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仅限于服从政令法规。直至今日,这种封建思想依然部分的残留于我国公民的思维之中。而新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淡化了这种封建残余的影响,它为人民提供了参政的渠道和平台,改变了以往公众因缺乏与政策制定者进行平等地交流沟通机会而压抑政治态度的状态。

新媒体的结构分化在提升公民参政意识的同时,也导致了去权威化。新媒体的结构分化打破了政府对于信息的垄断,使得信息更加多元化、透明化,因此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撕裂,民众对权威的信任也逐渐被瓦解,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大幅下降,中国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四、结语

新媒体结构的分化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作用主要表现为新媒体的结构分化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政府公信力在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中被消解。

间接作用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结构分化层面。第一,新媒体结构分化推动公民形成了新的监督者角色。第二,新媒体结构的分化导致了公民内部角色的分化。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可能会传递出截然不同的信息,这就导致接受了不同信息的公民内部开始分裂。其次是文化世俗化层面。一方面分化后的新媒体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热情。另一方面,分化后的新媒体也消解了公民对于政府权威的信任。

综上,新媒体结构的分化会给政府公信力带来影响,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究其本质都是信息在发挥作用,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信息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猜你喜欢
公信力分化信任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4
表示信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从生到死有多远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9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39
信任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