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
(长春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吉林 长春 130000)
在电视摄像的群体中,有一些人被称之为其中的“高手”。仔细分析他们成为“高手”的因素,无外乎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掌握托运和变换的手法来抵抗颠簸;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对环境中突出环节的抓取和筛选。“高手”将摄像特技握在掌心,全凭肢体操作不足以应付,脑力和体力并驾齐驱,方能畅行无阻。成为摄像中的“高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摄影摄像的日积月累和后期编辑中特技和技巧的运用。另外在纪录片题材中,还要考虑解说词的写作,背景音乐对画面气氛的渲染、烘托,音响效果的搭配以及人、地、物名、诗词典故的运用和字幕的处理,播音表达和情节的安排,叙述事件的角度、层次、分寸,编辑的主题等等。
在日常工作中,笔者也有幸与一些外国电视新闻同行共事过。笔者曾经认真观察外国同行的摄像工作技巧,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对主题思想的把控和总体艺术构思都是非常下功夫的。他们拍摄的基本原理都是:现场是什么样,要尽量还原其场面。他们十分忌讳摆拍和添油加醋般地装饰拍摄环境,任何别有用心地对现场进行组织“加工”,像电影中的导演对任何场景进行摆布,都会令他们嗤之以鼻。新闻中体现的人物和事件活灵活现、真实自然,就要求电视摄像善于在现场捕捉生动有趣的瞬间和真实动人的场面,力求使拍摄的作品“新、奇、美、活、真、佳”,生动的场面和人物形象才能吸引大批观众,从而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和传播力。
推摇、移动拍摄是电视摄像常用的技巧和手法,具有一定基础的电视摄像同仁都会普遍应用。他们拍摄出的片子都具备明显的特征:节奏适宜、镜头运用得当、摄像中的场面呼之欲出。摄像好比时代的记录者,拍摄行进中的人物对谈,运用高科技的飞机俯瞰,这些与人、与物亲密接触的镜头运用,惯用大景一眼到底,一百英尺以上的长镜头屡见不鲜。其核心也就是主导思想:要有让人感动的力量,
具备先进的后期制作工艺,让片子富有真实的灵魂,这些超高要求就需要摄像工作者具备孜孜不倦、辛劳勤勉的工作精神。
如何真实还原体现出新闻事件的现场和人物的真情实感,使观众能不受干扰地看到拍摄场面的真景、真色、真声、真情?努力提高电视摄像的技巧和手法是关键。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裳,马靠鞍”。扎实运用摄像技术,使新闻、纪录片、电视剧等题材具备可信性。摄像技术的精湛,能为有缺陷的片子补洞遮羞,会使片子锦上添花、出彩。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求,优秀的摄像师练就了一手拍摄的好功夫,会使素材不太出彩的片子增光添彩。优秀的摄像师掌握运用镜头的硬功夫,现在的摄像机全部运用电子录像处理,设备先进、毫无拖泥带水之感,
但是如果将现场拍摄演变成机械化、流水作业,即使有条不紊、摄像工艺精确,也会让片子脱离群众、不具备真情实感。
现在的电视媒体讲究的是效率,这就要求记者们出片迅速。当摄像爬高上低、几经辗转终于完成采访拍摄任务之后,记者还要拿到片子再现还原现场经过,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过筛子。现在很多电视媒体的新闻记者是摄像、编辑一手抓,一个人承担所有现场拍摄、后期编辑的任务,不再像以前摄像和记者甚至编辑分工分任务,避免了对当时的情景再现无把握的现象。有很多艰苦的摄像场面,摄像师肩扛摄像机紧跟拍摄对象,在不平整的地面上闪转腾挪,一会爬越两尺来高的台上,一会又下到深约两米的隧道中进行拍摄,这就需要摄像师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虽然上下颠簸、忽高忽低,但也是乐在其中,把控的摄像机镜头中的画面、声音两个系统齐头并进,平稳运行,拍摄后具备基本职业道德的摄像师,还会利用摄像机的回看系统审阅之前拍摄的片子,最终进行总体合成。
要使片子具备真实性,就要求拍摄时普遍、尽量采取“当事人直述”“采访对谈”等拍摄手段。很多有经验的摄像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拍摄技巧,比如为了全面掌控拍摄现场,在每个镜头的片边打上号码,方便下一步进行现场同期录音等后期制作。这曾经是电视摄像数字化之前,很多摄像同行惯用的手法,也是利用大中型摄像机拍摄,转换成录像纪录片和制作其他电视节目最流行的做法。后期编辑或记者在录像编辑机上,通过电脑控制编辑画面,完美呈现事件现场最重要的优点:声、色,方便后期进行技术调整,对拍摄画面进一步处理,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空间感、动态感,具有独特的电视艺术魅力。
任何一部形象生动、层次丰富的摄像作品,都需要保持现场及人物原有的基本形象,这离不开摄像师在拍摄时采用的正确技巧和手法。对于摄像师来说,要求不论在什么样的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一定要真实地反映人物原本的外形特征和现场的原始场景。不论拍摄什么样的对象,都要以此为基本原则。如果拍摄时不用心甚至敷衍,影像摇摇晃晃、人物曝光过度甚至黑得厉害,拍摄出的场面与实际情况一定会背道而驰。正确拍摄的目的,是为了还原现场,如果人物色调变得晦暗而低沉,完全改变了现场原来的形象,摄像的工作等于失败,一个好的摄像作品取决于摄像师正确的拍摄态度。
想要真实准确地表现被拍摄对象的本来精神面貌,从拍摄技术角度说,取决于拍摄时曝光度与底片密度的影象质量的关系,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场景再现,是任何一个优秀摄像师的愿望。要达到完美的目的,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举例说明,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我们要对某位社区工作者进行采访,同时要体现周围环境的层次丰富,不过该采访对象身着灰色上衣,此时摄像师对场面的基本色调把控,是获得一段满意的摄像片段的关键。摄像师只能依靠拍摄时的正确姿态,保证拍摄时一丝不苟,认真注意控制曝光,同时在拍摄时注意被拍摄对象的角度,后期认真处理就会保证该片段的质量。如果在拍摄时经验不足,不注意拍摄细节,比如被拍摄对象脸部的光线透光度过高,拍摄技巧和身体的配合程度有限,透过镜头会发现被拍摄者来自头发的反射光很弱,甚至出现“潜影”,另外整个拍摄现场构图不够细致,背景无法体现被拍摄者的工作角度和形象,这段片子就是失败的。
掌握正确的拍摄技巧,就是要使被拍摄者的形态透过镜头在电视上得到升华。摄像师利用光线和镜头,使录像呈现的效果更加完美。找到良好的角度是摄取影像的第一步,也是摄影最根本的一个步骤,是获得影象的基础。很明显,摄像的先决条件是拍摄曝光,而曝光正确与否,是摄影成败的关键,当然不应排除正确对焦和是否稳妥地按下摄像键等因素,至于后期的影像编辑工作,虽然对片子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把握好正确的拍摄手法,具备一定的拍摄技巧,同时拥有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和态度,才是一个优秀片子产生的基础。
同编辑和记者的工作相比较,摄像的工作虽然不显得特别重要,但其实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摄像师拍摄完成的片子交到编辑或记者的手中,后者已经无法根本改变片子的本来面貌。每一个对摄像抱有浓厚兴趣的工作者都应明白,电视是摄像艺术的完美呈现,摄像工作者不应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具备忘我的工作精神,忘掉疲惫,才会使“第一道大餐”新鲜出炉,后期经过各道工序在电视中得以完美呈现,只有具备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电视作品浓厚的兴趣,在工作中勤学苦练、学以致用,掌握摄像的技巧和方法,方能不忘初心,实现电视人的良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