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红 董佳艺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生态问题不断凸显。2019年10 月开始,澳大利亚发生多起丛林火灾,东部沿海地区大火肆虐,伤亡野生动物多达4.8 亿,伤亡人数高达5373人,60%的澳大利亚地区环境重度污染。直至2020 年2月,灾情才得以缓解。
语言学界聚焦于语篇的话语分析。但是,关于此次事件的相关语篇研究较少,从生态视角出发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基于张杰瑞、何伟(2018)提出的生态态度系统,依据Stibbe(2015)提出的和谐生态观,对The Guardian关于2019 年森林大火的10 篇新闻报道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探究其态度资源在新闻语篇中的分布特点,批评有悖于和谐生态观的生态话语,推崇符合和谐生态观的生态话语,并揭示权威媒体对此次事件所持的生态意识。
Martin 的评价理论,完善了语言的人际功能,但因其仅关注语篇中的语言资源,忽略了实际语境中语言资源体现的各种意识形态,如,“The girl adores smart apes.”中的“adore”属于积极情感资源。若女孩身处自然,看到猿猴,心生喜爱,那么该资源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和谐生态意识;若女孩看到动物园中被训练的猿猴而心生喜爱,那么该资源违背了“人类尊重动物”等生态观,属于破坏性生态话语。因此,何伟、马子杰(2018)有机地将生态学和评价系统结合形成了生态评价系统。本文将围绕其中的生态态度系统,从其3 个子系统,即生态情感系统、生态判断系统以及生态鉴赏系统具体展开。
传统的情感系统按照词汇本身词义将情感资源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然而,从生态视角出发,同一情感资源在不同语境下、参照不同的生态观和情感来源,所传递的生态取向是不同的。因此,张杰瑞、何伟(2018)认为应更多关注情感资源背后所隐藏的情感缘起,即生态意识。基于此,何伟、马子杰(2020)提出了生态情感系统,并将其划分为情感种类、情感取向和情感缘起。情感种类、取向和缘起是合取关系,即情感资源传递出怎样的生态意识不仅取决于它的种类,取向还应考虑其情感缘起。同时,情感取向和3 种不同生态意识是析取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情感资源只能体现保护型、模糊型或破坏型生态意识,不存在同一个情感资源同时体现多种生态意识的情况。张杰瑞、何伟(2018)认为,若说话人的积极情感缘起于生态保护型意识,那么它值得传播和推广;若缘起于生态破坏型意识,则应加以抵制。
传统的判断系统是对评价对象进行肯定/否定、表扬/批评等二元对立式评判,也只关注语言资源本身所表达的正面和负面评价。但当判断标准不同时,即使判断资源相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在生态视角下,判断标准更多考量生态意识、生态观等因素,如是否有益于生态或人类,即“自然本位”和“人本位”。由此,何伟、马子杰(2020)将生态判断系统分为判断种类、判断取向以及判断标准。判断种类、标准和取向是合取关系,即判断资源在某一种类内作出肯定/否定判断时必须要考虑其所选取的标准。同时,不同标准之间、取向之间是析取关系,即某一判断资源只能参照一个标准,表达一种态度取向,揭示一种生态意识。何伟(2018)认为,如果说话人以是否有益于生态作为判断标准,对有益于生态意识作出肯定判断或对生态破坏性行为作出否定判断,这种语言模式值得推广和学习。
鉴赏系统是评价产品和过程的系统,同样可分为积极和消极鉴赏。其资源多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的价值作为重要参考,如考虑其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等,而往往忽略了重要的生态因素,如自然价值、可持续价值等。因此,何伟、马子杰(2020)对鉴赏系统作了补充,将其分为鉴赏种类、鉴赏取向和鉴赏对象。鉴赏种类、取向和对象是合取的关系,即鉴赏过程必须在考虑鉴赏对象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取向。而种类之间、取向之间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又是析取的关系,即仅能对某个对象的某个种类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取向。其中,生态鉴赏系统中的鉴赏对象则分为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价值和以自然为本位的生态价值。当鉴赏资源以人为鉴赏对象,考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时,这样的语言模式我们不支持过多推广;反之,我们鼓励鉴赏资源以自然为鉴赏对象,考虑自然价值、生态价值。
由上文可知,对新闻报道的生态态度资源分析,有利于揭示新闻报道中的生态意识。因此,本文在The Guardian 官网中以“Australia’s bushfire”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按照时间先后选取10 篇新闻报道,构建小型语料库,对其中的生态态度资源进行标注,然后按正面和负面评价对各类态度资源加以分类,最后定性分析态度资源背后的生态意识,以揭示西方主流媒体对此次事件的生态意识。
据统计,10 篇新闻报道中共有412 个小句,使用态度资源共269 次,占65.29%。可见,态度资源在新闻语篇中应用十分广泛,新闻记者多通过态度资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判断和鉴赏,以此来影响大众读者的生态意识。经过统计可得下表:
由表1 可知,情感资源共出现102 次,使用频率最高,占总态度资源的37.92%;鉴赏资源共出现79 次,使用频率最低,占29.37%;判断资源共出现88 次,占32.71%。情感资源中,积极情感资源体现为对4 类对象的正面评价,消极情感资源出现次数远多于积极情感。判断资源中,肯定判断资源共出现了31 次,否定判断资源共出现了57次,都以3 种具体形式展现的。鉴赏资源中,正面评价共出现了39 次,而反面评价共出现了40 次。下面本文将依次对其进行生态意识分析。
表1 新闻报道中的评价对象及态度资源频率分布
情感资源共出现了102 次,其中正面积极的情感20次,其主要评价对象包括4 类,即“rain”及其下义词、“environment”等与环境表达相近的对象、“firefighters”和“emergency service”。具体例句的生态意识分析如下:
(1)We’re thrilled and so relieved…as the rain falls...
(2)Heavy rains make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hopeful.
(3)People respect the power of environment.
例(1)和例(2)的评价对象都是“rain”,其中“thrilled、relieved、hopeful”等积极词汇表达了人们对于灾情期间降雨的欣喜、充满希望和宽慰,从侧面反映出了此次大火带给人们内心的不安、焦躁和恐惧。因此,记者似乎通过对降雨的积极情感来揭示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反映环境恶化对人们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警醒人们关注生态问题。例(3)中,对于“environment”,记者通过带有积极情感的“respect”心理小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诸如以上这些缘起于有益性生态意识,传递保护型生态意识的积极情感资源,都是值得传播和推广的。
反面消极的情感出现了82 次,其主要评价对象包括7 类,即“fire、situation、climate change、smoke”等。具体例句及其生态意识分析如下:
(4)People hates the horrific continuous vast bushfire.
(5)We feel pretty isolated when facing…
(6)Climate change brings bad emotions.
例(4)中,记者直接通过“horrific”等消极词汇及由“hate”构成的心理关系小句评价了“fire”,并在例(5)中运用心理小句“feel isolated”评价“situation”表达对大火和当时情况的消极情感,反映了大火带来恶劣影响。透过单一的森林大火问题,记者旨在揭示生态问题的严峻性,警示人们关注生态问题,提高生态意识。虽然语篇中均是消极态度资源,但其背后蕴涵着号召人们保护环境、关注生态问题等有益性生态意识。例(6)的评价对象是“climate change”,记者表达了气候变化加剧森林大火的发展并影响人类生活,以此来揭示大火的根本原因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提高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因此,上述情感资源无论积极或消极都是缘于有益性生态意识,那么这样的语言资源和模式就是值得传播和推广的。
判断资源共出现88 次,占总态度资源的32.71%。其中,肯定判断资源共出现31 次,具体体现为3 类评价对象,即“protest、battle、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具体分析如下:
(7)Battle with fires is very encouraging that…
(8)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which is massive tree planting.
(9)more atten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upported by the majority.
例(7)中通过“encouraging”一词,记者表达了对“battle”的肯定判断。但无论是人们抗议还是政府抗击疫情,追根究底都是因为人类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记者正是考虑了这个因素才对以上对象作出肯定判断。例(8)和例(9)作者运用“important”和“supported”等正面词汇对“sustainable development”予以肯定。此时,对它的肯定既从保护自然的角度出发,又更多考量了人的具体利益。因此,本文认为记者对以上三类评价对象持肯定态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些资源的判断标准多是考虑人类利益利弊而缺失对生态影响的考量,因此,本文认为这样以人为本位的判断标准是欠妥的、狭隘的。
否定的判断共出现了57 次,分别有3 类判断对象,即“government’s reaction、economy、way of burning woods”。具体分析如下:
(10)We need to recover the economy
(11)We should preach against the use of forest fire.
(12)Burning in the old way is not a good thing.
例(10)中,记者通过“need to”这一正面评价表明了对“recover economy”的肯定判断,却忽略了恢复生态的紧迫性。可见,以上两种判断资源参考标准都是以人类利益为主。例(11)和例(12)中,记者通过使用“preach、criticize、not good”等否定判断批判了非法砍伐树木用于燃烧、旧时燃烧树木等生态破坏性行为。本文认为,对于这种与和谐生态观相符,且以自然本位为判断标准的判断资源应该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鉴赏资源共出现79 次,其中包括正面的鉴赏资源39次,和负面的鉴赏资源40 次。其中,正面的鉴赏对象为“attention、green economy、planting、funds、earth、ocean”;负面的鉴赏对象为“Australian government、coal、capability of officials、fossil industry、ignorance of public ideas”。具体分析如下:
(13)…global warming is lengthening…dangerous...
(14)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to develop green economy…
(15)Relief is here for the public with the government funds.
(16)Earth is an infinite source.
(17)Oceans like buffers help moderate the world...
(18)burning fossil fuel is so profitable and being a cheap energy source…
例(13)的评价对象是“global warming”,记者考量了自然价值,认为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不容小觑的,这就体现了记者对于生态问题的积极关注。例(14)记者通过“important”这一肯定鉴赏资源,表明“green economy”,如提倡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持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记者实则是考虑其经济价值的重要性才作出的肯定鉴赏。例(15)中记者通过“relief”一词对政府补助作出正面鉴赏,也是充分考虑了它的经济价值。例(16)和例(17)中记者以人的利益为本位出发,使用“infinite source、buffers”等资源鉴赏了地球和海洋,考虑了二者的经济、社会价值并作出了肯定鉴赏,传递出地球资源是无限的,可以为人所用,造福人民等有悖于和谐生态观的生态意识。例(18)中记者同样仅考虑化石燃料廉价且收益高,但燃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不可再生等问题都被忽略掉了。因此,此类语言模式是为人所批判的。
新闻报道多对于全球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它的主要参与者是新闻记者和受众读者。虽然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但是由于新闻记者自身不可避免的主观性,记者的主观意识会通过语言特征(如态度评价资源)得以彰显,进而影响受众读者的思想及价值观建构。因此,本文分析了关于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的10 篇新闻报道中生态态度资源,探究了这些新闻报道所折射出来的生态意识。
在相关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一系列的积极情感资源如“relieved、hopeful”等,描述了人们对于降雨的积极情感,从侧面反映出大火带给人们的恐惧和不安。同时,记者利用“respect”等积极情感资源,直接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生态环境的尊重和敬畏。此外,消极情感资源如“frightening、hate”等将人们对于此次大火的情感展示出来,充分说明了此次火势凶猛、生态急剧恶化,给人们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另外,记者运用否定判断资源,如“criticize、preach against”等,批判了大火成因以及破坏生态的具体行为,直接披露了当前生态恶化的普遍性和严峻性。对于有益于解决生态问题的行为如“tree plant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记者同样选用“agreed、supported by”等表达以示肯定。
以上态度资源无论积极与否,都直接揭示了当前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急迫性、棘手性。此外,记者强调其生态破坏程度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不仅损害了人们的经济利益,更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生存。记者还迫切呼吁全球人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重视生态问题、建设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记者强调了要在各个层面,人民群众、各地部门、各行各界提高生态保护意识,重视生态问题,关注环境变化,采取相应保护环境、抵制生态破坏性行为等措施。
新闻语篇中涉及的评价标准多以人类利益为考量对象。例如,新闻报道对于“protest”持肯定判断,即记者表达了其对抗议行为的肯定和支持态度。表面上,这些判断资源看似是人们重视生态问题并采取了抗议给政府施压,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记者判断的标准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考虑的,因为这些抗议行为是人们被动采取的,追根究底是生态的急剧恶化直接损害了人们的利益、威胁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且人们诉求的最终目的是弥补利益损失而非单纯地修复环境、保护环境。此外,对于“fossil fuel、burning fossil”等评价对象,记者多以人的利益为本位出发,使用“cheap、profitable、efficient”等肯定判断对有害于生态的化学燃料和具体行为表示认可,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些燃料和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生态问题。同样,鉴赏资源也多是参考了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等非生态价值,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事件的生态价值,如对于鉴赏对象“green economy”,记者所考虑的依旧是经济价值。再比如将“earth”和“ocean”鉴赏为缓解环境问题的“buffer”,认为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大作用,但记者仍从属人价值出发,将自然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未考虑其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性。由此看来,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多将人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判断标准或鉴赏对象,而往往忽略了自然所承受的危害。
The Guardian 作为西方主流媒体之一,所传递出来的意识形态对于人们形成生态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选取的这10 篇新闻报道来看,其整体的生态意识形态是正面的、积极的。对于保护自然、重视环境问题等现象都持肯定情感、态度;而对于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等问题都持否定态度、判断和鉴赏。通过3 种态度资源,新闻报道揭示了造成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严重灾情的原因,如全球气候变暖,人类过度砍伐以及只顾发展工业而破坏自然环境、无限消耗自然资源。因此,在揭示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的同时,新闻报道旨在呼吁人们重视生态问题。但是,这些新闻报道同样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判断标准主要是以人为本位,而忽略了自然因素,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再比如鉴赏资源主要考量的还是属人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等,忽视了生态价值、自然价值等。因此,这些问题在日后的新闻语篇的建构中都应纳入到记者参考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