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彬彬
历史无声,档案有痕。红色档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新时代加强党史档案工作能够澄清历史,启示未来,增强党的凝聚力,牢记红色政权代代相传的使命召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近代中国是饱受苦难的民族,作为反侵略、反压迫的中国共产党在“一大”上就明确了消灭剥削阶级,实现劳动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奋斗目标,并将这一奋斗目标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纲》。这份纲领是党的第一份文件,也是党的第一份档案资料,由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李达同志负责保管[1]。由此可见,党史档案工作与党同时诞生,以初心使命的见证者身份来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红色档案作为无声的传播者以特殊方式为时代呐喊,老旧的照片、泛黄的卷宗、陈旧笔墨、生锈的器械等实物资料印记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根源在于坚持人民的中心立场。我国是一个重视历史尊重历史的国家,做史立传古而有之。《春秋》《资治通鉴》《三国志》《史记》等史书记录了中国政治文明历程。这些史料的共同之处是以王侯将相为记载对象,无视人民群众。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历代奋斗的历史,然而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档案中却不见人民群众。虽然《史记》中记载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但司马迁依然是从统治者立场来记录这一历史事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历史记载着人民群众。党的群众立场决定了红色档案的价值立场。红色档案是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见证,也是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见证。
1840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探寻复兴的道路上饱受苦难,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使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生机盎然。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仅明确写在党章中而且体现在历史实践中。正如老一代革命家所说,中国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共产党,不但离不开共产党,而且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坚来发展的。党史与国史的同心性表明红色档案既是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见证,也是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
学史致在明理。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记载,其价值在于疑今察古,在历史中把握前进的方向,增强奋进的信心。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在对待党的百年历程中,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极力倡导改良论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性。二是肢解党史的整体性,制造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对立。三是脱离具体历史处境来评价党的领导人,污名化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对历史进程、情节和人物采取主观臆断的评价方法。”[3]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通过肢解党史来否定党的历史来否定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红色档案中的会议文件、革命英雄的家书、领导人的对话访谈录、战场上的照片等资料为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评价革命领袖,还原革命英雄事迹,从历史具体事件理解党的奋斗历程,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党的领导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正是有了红色档案才使党的丰功伟业和革命精神得以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致在增信。红色档案记录了中国民族从经受外敌入侵到实现民族独立,从自力更生到改革开放,从被孤立封锁到走向世界舞台核心的伟大复兴。党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稳定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4]红色档案在记录历史,见证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档案文化。红色档案对新时代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丰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对于宣传“四史”,增加“四个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人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发展是为了人。新社会的诞生需要时代新人。在培育时代新人上更多诉诸于理论性的传授与说教,这种脱离感性历史资料的理论说教具有抽象性和片面性,难以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红色档案记录了百年奋斗历程中挫折教训和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鲜活案例和教材。红色档案中留存的图片资料为理论教育提供了可感性。为培育时代新人,坚守初心使命提供了示范教材。
新时代加强创新红色档案工作需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从当代国情发展实际出发,档案管理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砥砺奋进,不断前行,不但展现了忠诚于党、甘于平凡、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创造卓越的精神特质,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数字化科学技术管理手段,以党的价值为指引,深挖不同年代有价值的百年党史,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和精神的动力,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做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人,赓续红色基因熔铸理想信念。让红色百年档案记忆激发我们的使命担当,加快新时代砥砺奋进的坚实步伐。
历史具有整体性和继续性。红色档案是党史的真实记录,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拓宽史料来源。一是在及时留存官媒、官方档案资料的同时,依靠人民群众及时留存见证时代发展的非官方资料。这些资料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新时代的发展。二是在及时留存新时代文献资料的同时深入搜集老旧资料。随着时代变迁当年由于各种原因被尘封和禁止的老旧资料已经逐渐显露出来,这些资料散落在民间,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党的具体历史处境和面对的问题等,重视对这些散落的资料搜集整理对于实事求是深入研究党的历史具有现实意义。三是加强微档案资料的搜集与编研。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一些党员故事的资料没有及时得到收集保存。时过境迁,在新时代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下,搜集整理当代优秀杰出代表人物资料如时代楷模英雄事迹、家书、影视音频及证书实物等等,并以微档案、云档案、数字化科技成果展厅等等形式展示给大家。结合党史教育的服务需求,加大“英模档案”开发力度,如围绕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抗震救灾和抗疫精神等档案资料资源,编研精品力作,从而进一步丰富党史教育的红色资源,增强我们不断奋进的理想信心与使命担当。
史料考证是党史档案工作的核心能力。同一史料由于史料工作者的能力和知识背景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有所不同。提升史料考据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发现史料价值,进而实现史料应有的价值。切实“把工作的具体方式转变到科学性、技术性、现代化上。”[5]提升史料考证能力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史哲学学科的学习。实践中,史料考证往往离不开综合知识的运用,为此需要尽可能全面学习理解人文地理、民宿风俗、历史哲学等等相关知识,从而提升档案工作的考据能力。二是档案工作要充分运用现代图像信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真假混杂的史料等,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鉴别真伪是不可或缺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力。
3.3.1 学史力行。精心打造档案服务品牌,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及民生工作,积极研究探索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深入挖掘党史等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如学校可适应“网生代”大学生特点,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联网上线,培育出一批以“红色故事”“星火燎原”等等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品牌。以厚重的历史为主要文化基点的特色思政教育,形成规模最大的效应。真正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为浓墨重彩讲好党的百年故事,积极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发挥口述档案作用,用红色档案讲好党的红色历史,讲述党史上革命英雄、建设楷模、时代先锋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大力营造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的浓厚氛围。让红色故事成为纪念和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及时为党政宣传党史教育等等提供政策性、借鉴性的档案资政依据。
3.3.2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精心打造百姓服务中心
根据现代社会对档案发展工作的需要,主动寻找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切入点,以改善档案利用服务窗口软硬件条件为突破口,着力优化便民利企服务环境,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智能程序,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切实把“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作为我们档案工作的座右铭,努力推动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的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档案为百姓群众办实事的窗口作用。不断增强践行档案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的历史使命感。
3.3.3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宣传工作意义重大。
加强团队文化建设,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对内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与专业技术本领,对外树立档案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积极学习宣传《习近平关于档案工作、历史学习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摘编》,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全党党史学习教育,围绕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档案法》以及“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开局起步,为档案事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档案专技人才的培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根据不同群体和受众,采取不同渠道,应用好各综合平台等等打造档案文化品牌,大力推进民众了解档案,认知档案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激发民众重历史、爱国家的热情。
3.3.4 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档案法,应用现代图像数字化手段管理档案资源。
实践证明,党和国家事业越发展,档案利用工作的领域就越宽广,发挥档案佐证的利用空间就越大。根据我国新《档案法》对电子数字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创新现代化服务手段与服务方式势在必行,我们必需与时俱进在现有网络化服务的基础上,全面规范档案管理、流转全过程,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创新发展,拟认为在设备上应优先考虑智能化设备,加强数字化政府建设,努力推进档案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发展;积极开展在线档案公共服务,切实提高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加快实现各级政府公开信息目录资源同城共享的步伐,推动共享平台向机关单位延伸, 积极加大国家各级档案目录数据共享和跨馆服务的联通利用与宣传协作的力度,扩大“一网查档、异地出证”的惠民服务的覆盖面,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和一次办,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跨省档案查询一网通办,从而使档案查阅利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智能高效。
3.3.5 以建党百年为契机,主动开展重要党史人物、党的重要活动和重要事件形成的各种载体、各种类型的党史资料征集工作。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纪念节点,通过扩大征集党史有关方面的红色资源范围,从不同角度生动直观地感知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对进一步深入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对党史人物的书信、日记、回忆录、照片、音视频、印章、奖状、奖章、证书、立功证明以及使用过的物品等;反映重大党史活动的老报纸、老杂志、老画报;重大活动、重大决策、重要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或其亲属子女、工作人员提供的口述资料、回忆文章、采访记录等等,凡属于征集范围内的党史档案资料,其真实性均需及时经专家鉴定后再确定是否征集。征集来的党史档案资料均归国家所有,应该永久保存。
3.3.6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档案文化舆论的影响地位。
红色档案资料来源于党与人民群众,其最终的目的和宗旨也是服务于我党与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创新,开创了符合中国现实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其“关键就在于我们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6]红色档案作为档案和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中国国情与本职,从中国新时代的特色出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中国文化,向世界输出我国特色的档案文化和档案理论,形成“学术顺差”,不断提升我国档案学在国际领域上相匹配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话语权地位,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从而实现新时代档案管理与档案各项治理体系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