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亮
(湖南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48)
舞蹈教育是基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传授舞蹈理论及技术,扎实培育舞蹈艺术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以真实教学情境还原舞蹈表演,营造稳定高效的教学氛围,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以及生理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从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推动作用的角度,期待提出更加完善的教育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对舞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舞蹈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是对舞蹈技艺和舞蹈理论的传授和保存。[1]在高校阶段,舞蹈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肢体语言能力,以肢体艺术形式,锤炼舞蹈技能,提升舞蹈审美、赏析、编导、教学及表演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经过严格的基础与技术训练,掌握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在舞蹈表演中抒发自身情感及表达舞蹈主题思想,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活动,绽放舞蹈艺术美感。
舞蹈教育教学具有鉴赏属性。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与教育,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通过肢体语言传递舞蹈美感,并集合人体动作、舞美音乐、服装色彩等多种因素,形成美妙绝伦的舞蹈艺术形态。舞蹈艺术的核心是人,因此,也被称之为人体动作的艺术形式。[2]在舞蹈教育实践中,大学生通过梳理和把握美感因素,在舞蹈表演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及抒情性的表达,引发个人对美的理解与感受,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人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舞蹈《千手观音》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曼妙舞姿,通过“千手观音”动态及造型的认知,让学生产生“共情”意识,体会聋哑演员内心的感受,在鲜活的舞台形象中,感知深刻的爱。
舞蹈教育中对艺术之美的赏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通过人体动作、舞美灯光、音乐服饰等诸多因素,构成无与伦比的时空艺术形态,传递出舞蹈艺术的魅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水平,具有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
舞蹈表演是一项需要耗费体力,展现舞蹈技术的表演艺术形式。高校生唯有通过持续性的训练,才能提高个人的舞蹈水平和造诣。而持续性的训练过程,也使得舞蹈具有了一定的健身属性。例如,黎族经典民族舞蹈《竹竿舞》,起源于早期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现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舞蹈项目,具有一定的健身功能。高校学生经过长期系统性的舞蹈教育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得到提高。这对于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保持良好的体型有着积极作用。竹竿舞有着动感性的节奏,将其作为健美操在舞蹈教育教学中全面普及,受到大学生广泛欢迎。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舞蹈素养的开发和培养,强化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舞蹈课程,对舞蹈艺术产生兴趣。并且,在舞蹈的日常训练中,需要运用四肢等肢体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体育性质。在长期的舞蹈训练中,可以促进学生骨骼发育,增强肌肉活动的力量,协调呼吸能力,促进运动神经的有效运行等,对于改善肘关节的灵活性,提升腿部肌肉的拉伸力,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舞蹈教育教学过程,既需要学生有充足的体力支撑,亦是心理活动的展示。舞蹈教育过程能够有效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学生通过舞蹈教育进行刻苦的训练,最大的动力便是希望能够观众认可。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大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观众热情和鼓舞,与观众间的距离被拉进,获得观众的鼓励和肯定,能促使大学生激发更大的热情,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升个人自信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大学生将自身所具备的舞蹈表演能力,完全地释放在舞台上,心理上将得到极大满足。从心理学角度讲,大学生经过舞蹈教育的熏陶,在熟悉了每一个舞台场景之后,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表演当中,从心理上感到更加的安全,更加有助于舞蹈效果的发挥,激发大学生更加强大的表演热情和信心。而且,通过舒缓的舞蹈音乐熏陶,学生心理获得放松,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当中,有利于实现身体与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得到有效缓解,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从传统认知上来讲,多数人认为舞蹈教育仅仅是舞蹈技能训练,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关联不大。其实不然,舞蹈虽然是一项艺术形式,但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是一个长期坚持和刻苦训练的过程。舞蹈教育所开设的基本功训练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面对训练疼痛时,需要进行坚持,这对于学生坚强品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舞蹈教育不仅是对舞蹈技能和学生坚强品质的训练,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及具有欣赏性的舞蹈动作组合训练,可以塑造出具有舞蹈造型和形象化的舞蹈艺术作品。大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需要真正地理解和人知道舞蹈形象的具体内涵,才能更好地表演。在此过程中,舞蹈作品所渗透的社会教育意义,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都具有积极意义。例如,舞蹈作品《祝福祖国》是根据同名歌曲进行编排,曲调流畅自然,有着良好的听觉效果。学生在排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受祖国的强大和繁荣,产生深深的自豪感,从而发自内心去祝福祖国。大学生将自己内心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传递给观众,从而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舞蹈教育的过程,亦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道德情怀的过程。
舞蹈教育对于提升学生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认识到各方面的推动作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当前的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舞蹈教学涉及,避免出现照搬专业舞蹈院校教学方式的现象。[3]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条件,在实践中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指导。例如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舞蹈学习优势和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方针。将舞蹈条件较好,勇于展现自我的学生进行归类,在舞台实践中,将其安排在较为显眼的位置,而对于不太善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则将其安排在稍后的位置。在舞蹈实践中进行逐步的引导,循序善诱,促使学生能够在训练和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根据训练目标,逐步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舞蹈教育中还重视情感的渗透,重视艺术情感教学。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同时还需要了解其中的人文情感。提高大学生舞蹈艺术体验的同时,更进一步增强其各方面的素质。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都应当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尤其是在大学生舞蹈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更加需要相应的兴趣来增强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舞蹈教学内容,对当前的舞蹈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结合相应的舞蹈理论文化进行舞蹈作品的实践,增强大学生舞蹈的吸引力。例如在舞蹈文化课程教育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舞作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蒙族、傣族以及采茶舞等多种舞蹈文化内容。通过丰富的舞蹈文化来吸引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关注,为大学生舞蹈教育奠定良好的舞蹈文化基础。在舞蹈教育中慢慢渗透文化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增强对舞蹈艺术人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促使大学生舞蹈教育具备更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强化学生对大学生舞蹈的理解,逐步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和兴趣。
作为一门艺术,大学生舞蹈教育应重视舞蹈基础动作训练。基础训练构成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学生肢体语言的培养和开发。基础训练重视大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在此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自然形态训练。对于少大学生群体来讲,在初期接触舞蹈时,会在身体稳定性、柔韧性、灵活性及协调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身体动作不够协调。因此,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基础动作训练,按照严格程序实现对舞蹈功底的训练。在基础动作训练中,柔韧性、灵活度得到增强,对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控制能力,也得到有效增强。在舞蹈音乐的配合下,大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将做出自然性的律动,舞蹈学生的兴趣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在舞蹈教育中,教师也应根据当前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传统单一的示范性舞蹈教育形式,丰富现有的教育形式,促使学生能够在自由高效的舞蹈教育中,获得更好的舞蹈教育指导。
舞蹈教育既要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还要增加社会实践性。舞台艺术的社会实践路径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比赛得以实现,通过选拔优秀的大学生演员,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舞台艺术表演经验。同时,在比赛过程中相互交流学习,更好地提高自身舞蹈表演的专业能力。同时,大学生在登台过程中,自身经验得到丰富,其舞台掌控能力也得到增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克服自身心理障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为后期的舞台艺术表演打下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
社会的深入发展,对于全面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舞蹈教育在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家对美育教育功能的重视,正确认识到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对于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
舞蹈教育以其独特的形式,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体验以及道德品质等,都表现出显著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当前高校舞蹈教育中,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都应当重视舞蹈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育形式等多样化的教育路径中,进一步创建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大学生对舞蹈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