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娜娜
(南昌市雷式学校,江西 南昌 330000)
随着国家文明的进化,社会对精神文明的渴望愈加强烈。高中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的现象、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生物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挖掘教材章首页内涵,探寻人文精神教育渗透途径。人文精神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应该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引导学生,根据中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高中生物教材这一知识载体,本文尤其关注教材中总领全章的章首页(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的每一章,都有一个章首页,其内容包括本章标题、引言和题图,以及题图右下角的小诗或名言警句),对学生来讲,章首页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增加学习兴趣。分析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探讨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教育渗透,为更好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提出建议。
在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探究中,研究生王颖颖强调了“渗透人文精神的目标始终是培植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这个人应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以及对整个自然和人类都能真切关注和深入思考。”这与新课标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宗旨相辅相成。通过分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生物科学中高度融合的特点,体现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生张素梅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论文中也提出“生物学在思想性、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等方面都体现了丰富的人文观念”,说明了人文精神教育在生物教育中实施的可能性。研究生王灵君则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分析,“生物学是一门源于社会生活的学科,教材中充满了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极具可行性”。
许多老师都开始结合教学实践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素材。梅金生老师就社会热点问题如转基因食品,“瓜裂裂”“避孕药”黄瓜等事件进行讨论,调查和讲授等方式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并且指出,这些社会事件的起因很大程度上和“高中生物教材的相关内容教学中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教育”的缺失有关联。
在屠菊芬老师的《高中生物人文教育模式研究》中认为对于生物学的认识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符合认知的心理学规律,继而提出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1.人本主义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出以高中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集生物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专业文化与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一体,构建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育人”四位一体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式。
教材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主体,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实现人文精神教育,教师必得先了解教材的结构、编写的目的,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了很深的人文精神,因此,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很好地与生物课堂相契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从课本出发,将人文精神贯穿于课堂的始末。例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知识内容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研究细胞、学习细胞是贯穿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但是,细胞是微观的结构,学生很难有机会直观地感受到与其相关的知识,对于刚接触高中生物学的孩子无疑是第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可以先介绍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我国诞生的科学研究进展。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克隆知识内容,以克隆作为新课切入点,会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学习;此外,介绍我国科学研究成果,能引起学生认同国家的强大,为履行社会责任打下基础;生动有趣的开场,也呼应第三章“生物科技进展”栏目的介绍,带领学生进入第一章“走近细胞”,为后续细胞更深层次的学习铺路。再例如在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时,章首页向学生描述地球数十亿年生命的演化,地球从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生命的乐园,然而,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和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时间延长,地球从一个美丽快乐的乐园逐渐又变了样,郁郁葱葱的森林被滥砍滥伐、清澈见底的湖水被一望无际的垃圾掩埋、原本在山野中肆意奔跑的动物现在变成了濒危动物,通过地球前后环境的强烈对比,教导学生:人类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理念,让学生建立“地球是我家,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思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章首页中有很多题图、引言都为本章的知识做了铺垫,也在图像、文字中深藏了很多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会更有利于学生在生物学习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
生物与生活密不可分,高中生物的教学必然要将其生活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生活、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多元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思想,提升人文素养。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章节中,从植物激素的发现、作用以及在农业中的应用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实验探究,深切地体验植物的向光生长,解释向日葵的生长特点;小组合作探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试着为农业中解决杂草丛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必修二《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章首页中,提到我国科学家发现老虎群体中有白虎,从而产生思考白虎是否因为白化病而表现出相应的症状。进而提出“人类的遗传病是怎样产生的?又该怎样检测和预防呢?”人类遗传病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内容,文章中从野生动物延伸到人类,学生能够对自然界中的生物产生同理心,也会对与自己紧密相连的常见遗传病产生浓烈兴趣。教材在“人类遗传病”小节中设置了探究实践活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教师在运用本章章首页导入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该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探究活动,既能让学生更有合作探究精神,真实探究获得的案例数据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例如以上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比如了解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过程,在学习细胞分化时,查阅资料了解骨髓移植和中华骨髓库等等,教师基于教材,延伸教学知识,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更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实践的多样化成了课改的发展趋势。生物课程的科学性、生活性为课堂实践的多样化提供了前提。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问题探讨等教学策略。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从选择材料、制作方案、完成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自行分工完成,教师从旁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阐述每个结构的特点、作用。在学习完细胞分裂前,为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分裂过程,提供一些学习方案,例如动画视频展示分裂过程、学生自主绘图描述分裂过程、利用身边的工具动手制作模拟分裂过程,通过多种途径辅助学生理解限制细胞无限增长的原因,将抽象的细胞分裂简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家长、老师从小就灌输给学生的思想,在讲解新篇章必修二时,介绍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院士的毕生追求,以袁隆平的生平事迹为情境,将必修二中杂交的知识作简要的介绍,引出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重要概念。袁隆平院士和他的杂交水稻是全国人民都无比景仰的,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让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吃饱、吃好成了一件普通而有意义的事。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在秋收季节前往农庄体验收割稻谷,切身体验秋收的辛苦,科学探究的不易,确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激发学生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投身于科技创新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掌握时机,合理地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为目标的学习场景,同时也能更深入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德育,渗透人文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生物改革也成了必然趋势。素质教育要求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教授,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将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探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点,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在已有的教材插图、旁栏等素材之外,关注章首页的关键作用,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创新设计。人文精神是高素质人才应当具有的精神,只有通过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才更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创造美好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