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河南省驻马店财经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引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职作为承接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及观念意识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则可以满足社会市场对于专业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及认知过程中,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往往与现实生活及学习等存在严重的不符问题,这将令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思想观、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是在理论基础方面。德育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相关理论学作为基础实现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则根据心理理论和教育理论等为主进行开展的。二是特征方面。德育教育的工作开展会受到民族地区和文化属性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将会使其德育教育自身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立足于学科理论上,通过教育方法及教育技术的实现对学生自身心理的规范性引导。这也是德育教育贴合于阶段性、主观性,而心理教育结合于稳定性、客观性的主要原因。三是从实际教育角度来看,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其将学生当成一种塑造主体,通过德育教育方面的引导,令学生在学习及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可以迅速融入到社会群体。而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则是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受教育的主体,其中一般是通过定向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硬性约束,这种情况可以类比为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间联系,在两种功能教学模式体现到实际生活中,可以将德育教育作为社会角色的一种载体,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载体。四是教育内容方面。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其依据不同承接载体及意识形态等,可以分为思想层面、品德层面以及政治层面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规范手段的执行令学生明晰社会规则,以及具备对善恶事物的辨别能力,保证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中,可以秉承自身的高尚品质来进行学习与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行为进行人格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导,其更加偏向于学生自我意识形态,更好的保障学生在日后发展中通过自尊精神和自信精神以及自律精神等,将其自身塑造成较为完整的个体。
一是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联系。结合大方向来分析,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上,主要是通过德育教育和品质教育为学生树立起一定的道德意识,之后结合教育自身具有的倾向性特点,逐渐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单一地从教育倾向性角度来看,其可以作为道德目标实现的基础,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以及意志能力等作为学生道德心理上的表象特征,这样学生在自我完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强化自身对思想政治体系的辨析能力。而此类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遵从的受教育路径恰恰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契合的,这也是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共生点。结合学生所产生的思想状态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立足于学生思想动态模式上,通过心理问题的解决时限价值思想观念的引导,这种教育功能也是可以通过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开展,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倾覆性引导。例如目前学生群体因失恋、学习成绩问题而造成的情绪失落现象,则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进行正确引导,令学生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倾覆性的表达,对学生进行理念层面的感化,其也可以看成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延伸效果,进一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二是方法和效果的联系。结合教学方法来分析,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持有的观点可以共同作用到学生接受教育体系之内,比如通过教育活动榜样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基于心理和道德品质相关的教育体系,确保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德育教育可以看成是一种基于政策与任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其本身呈现出一定的规范属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学生自身产生的问题上,然后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思想行为构筑出更为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以解决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中职院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会令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在步入岗位工作中能够快速地融入到社会群体中,这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满足学生日后发展的实际需要。
中职院校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养成,结合新媒体的技术,整合传统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互联网+”时代校园的“全环境育人”的功能。首先通过应用校园内的橱窗专栏和电子显示屏等展示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心理趣图,心理调节方法,心理知识的实际运用等;其次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参观心理中心等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再者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及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牢树心理健康意识,实现全员全过程育人;最后在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公众号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通过公众号定期的推动心理美文案例的分享和心理活动线上报名工作以及心分享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促进心理育人的广泛性参与,在尊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等活动的一同开展,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完善健康人格。
一是制定预案,合理开展危机干预。中职院校需要制定和落实《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案》,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学校一年段一班级和一宿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成才保驾护航。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成立疫情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制定《疫情心理支持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疫情心理防护知识宣传;开通紧急疫情防控在线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开展关爱生命教育活动;邀请心理专家开设情绪管理、心安身健等专题讲座,助力师生复课复学。二是要合理的应用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可以排忧解难。通过成立学生心理辅导室,创设良好的环境,其中包括了预约等待区以及心理测评室和心理咨询室等等,配备一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兼职工作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功能。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之一,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服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静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耐心地疏导、辅导,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慰藉与咨询服务。在此之外还需要及时地去发现和鉴别出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使其可以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之中。三是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对危机进行化解。做好新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起特殊学生的档案。新生入学初期,对于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和普查工作,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进行约谈,排查和做好跟踪调查,建立特殊心理档案。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或班主任迅速找出一些学习生活适应困难和成长中存在严重困惑的学生。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提高教育与辅导的效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在此之外,通过采取家校合作,根据家校共育作为依托的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效果,家校共建形成育人合理,在互联网的浪潮背景下,中职院校需要树立起家校共育的理念,构建一个学校与家庭互助的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沟通质量。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学校通过家校微信、QQ 联系群,致家长一封信,线上交流展示等方式,推送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方法、亲子关系相处技巧等资料,同时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身心特点,树立起良好的教育观念。
总结:综上所述,在网络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下,各类信息对我国大学生群体造成思维意识冲突,动摇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等。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依托心理课堂,科学普及心理知识;借助心理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发挥“全环境育人”功能,营造心育氛围;建章立制,提升心育实效;借助家校联系,实现教育合力。多措并举,确实提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全方位提升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发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则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引导、价值引导,保证学生的正常发展。为此在教育融合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主旨,切实到教育育人体系内,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