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霞
(泰安市徂徕山林场 山东,泰安271000)
林业工程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特征,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投资较大,对育种技术、种植管理工作要求也较高,工程建设整体难度较大。目前,我国林业工程建设正处于初期阶段,需要林业工作者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林木育种方法,有效提升林木存活率,才能保障林业工程建设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针对林业建设现状问题,如何优化林木育种技术,如何提高林木覆盖率,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在社会发展建设中,森林资源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滥砍乱伐问题严重,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平衡,导致气候状况变化多端,还影响了人们生存的环境,给社会生活、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因而,加强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刻不容缓,也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植树造林行动,对各个区域乱砍滥伐问题进行整治,但是收获成效不明显,究其原因则是种植的林木存活率低,造成了“投资大、收益小”现象。因此,在林木工程建设中,加强林木育种工作,全面考察种植区域环境,选择合适的林木品种,优化林木种苗的品质,才能确保林木的生长环境,进而提升林木种植的存活率。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林木工程能否建设成功,林木育种占据绝大部分因素。换言之,想要保障林木工程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优化林木育种质量,奠定良好的森林基础资源,才能稳步推进林木建设工程。植树造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而林木育种技术决定了植树造林工作质量,只有保障林木种植规模化、规范化、品质化,才能为林业工程建设基础,才能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同时,加强林木育种工作,加大育种技术研究力度,既可以保障林木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林木种植的存活率,又能提升我国林木育种水平,为生态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林业工程建设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只有做好前期调查、中期管理和后期养护工作,确保育林树苗生长环境,种植的树苗才能茁壮成长,森林覆盖率才会不断提高。但是,当前林业工程建设中,工作内容更加侧重后期管理,如:树苗种植、林木养护等,忽视了前期树种培育工作,对种植环境、树种品质调查不充分,导致树苗生存条件与种植区域环境不契合,出现树苗病死、坏死问题,树苗存活率大幅度降低。同时,树种存放环境、品种筛选和检查、树种培育前期准备等工作,都会影响树种本身的质量,影响林木培育效果。例如,如果树种保存区域空气潮湿,会造成树种发芽、霉变问题,导致树种成本增加,树种培育效果也受到不利影响。同时,对于树种本身而言,常常会残留一些病虫卵或微生物,但一些林业人员未经消毒,就直接开始培育树种,导致一些树种胚芽受损,出现发育畸形、病菌感染问题,影响林木育种的质量,阻碍林木工程的推进工作。
在生态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绿色产业迅速发展,大批科研技术人才涌入生态行业,制造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植被,为绿色经济贡献一己之力。虽然林木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林木种植技术、养护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但林木育种技术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无法满足生态林业建设需求,不利于林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林木育种仍然采用传统方式,采用人工育种、人工监管,尚未实行机械化培育管理,导致育种效率过低、管理工作不到位问题,无法满足林业发展需求,甚至还会影响育种培育质量。同时,在林木育种过程中,缺乏科学理念指导,林业人员只能依照工作经验,掌控培育时间、施肥力度,但这样的培育方式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育种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保障树苗种植的存活率,不利于林业工程健康稳定发展。
前期准备工作是林木工程建设的重点环节,也是决定林木育种价值、工程建设品质的关键环节,因而结合造林区域实况,落实前期调查准备工作非常必要。首先:确定种植区域自然条件因素。众所周知,由于气候温度的差异性,各地区植物类型有所差异,而不同的森林植被对生存环境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确定植树造林区域后,林业人员应该深入实地,开展生存条件调查工作,对该区域的温度变化、空气湿度、土质肥沃状况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报告,确定适合该区域的树种类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林木培育与造林工作的协调性,保障林木能够适应生长环境,有利于提升树苗的存活率。其次:控制育种本身的品质。在开展林木育种工作之前,林业人员应该检查树种的品质,查看是否存在发霉、坏死问题,对树种进行严格筛选,将坏掉的树种挑选出来,以免其产生不良病菌,对健康树种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在保存树种时,应该尽量选择干燥、低温区域,保障树种存储的环境卫生,避免树种在保存阶段,因空气潮湿、气温过高而发芽,有效控制树种成本。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确保树种的品质、林木育种的科学性,保障林木种植的存活率,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耗,提升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
在林木生长过程中,受到树种遗传问题的影响,常常出现病虫害、树苗发育不全等问题,不利于林木健康生长。因此,在林木育种阶段,必须重视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定期对树种进行检测观察,判断其是否存在病虫害隐患、发育是否良好等。如果在育种期间,种子出现轻度病虫症状,可以采取一定的防虫害处理措施,有效减少病虫害对种子的破坏。同时,如果发现种子发育不良的情况,可根据具体的不良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将一些发育不合格的种苗挑选出来,以免病苗流入栽种环节。例如,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林木育种应该选择抗寒能力强的树种,并结合其生长周期,合理搭配不同的树种,既要保障育种种植的科学性,又要提升造林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同一种植区域,可以培育生长条件相似、功能性不同的树种,如:抗灾能力、防寒能力、空气净化能力等等,落实“选、引、育、繁”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植树造林的社会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树种培育的种类,保障林木育种的科学性,还能确保育林工程质量,促进林木工程持续稳定发展。
首先:重视珍稀树种培育工作。林木树种多样性也是林木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法之一。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东北地区阔叶天然树越来越稀少,如:水曲柳、核桃楸等树种资源,甚至面临着树种灭绝的问题,因而加大阔叶树种培育,落实珍稀树种造林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东北地区在开展林木育种工作时,可以先调查现有的优质树种资源,确定符合培育的母林,保护好优质树种的基因和环境。根据母林生长状况,建立合适的优树收集区,培育稀有的树种苗,以保障阔叶树的多样性,也能提升植树造林的意义。其次:借助新型生物技术,创新树种培育模式。传统人工育种模式下,如果出现养分供给不足、病虫害监测不到位问题,导致树苗生长发育不良,影响林木育种质量。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林业工作者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生物技术,有计划、有标准的给林木补给养分,科学监测树苗状况,这样既可以有效控制种苗充实问题,弥补常规育种的不足之处,还能保障林木育种质量,为林业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随着林木工程的开展,林木育种、林木种植难度逐渐加大,对林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为了保障林木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专业的林木工程团队,加强林木育种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明确育种过程的关键点、注意点,确保育种树苗的存活率。同时,在新时代环境下,研发出一些新型育种技术,其效率高、品质好,适合大规模、集成化的林木育种工作。因此,根据林木工程建设规划,育种部门可以主动尝试一些新技术,引进新的育种设备,学习设备操作方法,为林木育种奠定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林木育种团队的专业水平,优化林木人员综合素养,还能推动林木育种创新发展,为林木工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而言之,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注重林木育种工作环节,不断优化育种技术、育种方法,保障林木育种质量,提升林木种植的存活率。通过分析林木育种的重要价值,总结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树种遗传改良工作、提升树种培育水平和打造专业林业团队等策略,保障了林木育种科学有序开展,提升了林木工程建设质量,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