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11-27 23:47:06景树峰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情境数学课堂

景树峰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一中学,甘肃 定西 748100)

引言: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保障以新课改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指导,在课堂中,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目标。然而在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式不够多元等。教师要重视这些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消极现象,积极对数学课堂进行优化与改善,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一、合理分层,设置教学目标

到了高中,随着学习压力以及学习难度的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如果教师这时还继续采用统一式的教学管理方式来对待学生,就会使教学与管理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各不相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与管理效率自然而然就会下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全面了解,如理解能力如何、接受能力如何、性格特点属于哪一种、进步情况怎样等,考虑综合因素来将学生大致划分出层次。例如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并不只是在当前阶段成绩较差、学习吃力的学生,还包括那些理解能力较差、基础薄弱、学习被动、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可能有部分学生在成绩上属于中等水平,但自身需要提升的地方太多,而不能真正将其归为中等层次的学生。而在划分完学生层次后,教师就应开始设计更加契合学生情况的教学目标了。教师要用更具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来给予学生在教学上更为实质性的帮助,让学生即使处于不同的层次也都能找到自己进步的目标与方向,逐渐减少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现象。

例如在学习必修1《函数的应用》时,教师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教学目标更能突出重点,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目前最为重要的学习任务。首先,针对班级中的学优生来说,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基础知识掌握还是理解与应用能力都不会太弱,他们的思路清晰、思维灵活,教师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激发这类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够不断的突破自己,在数学学习中保持探究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学生的教学目标设置为:解决更多实际应用问题,要求能够更快更准地列出式子并求得答案。函数部分的学习最终都会面临大量实际应用问题,这也是这部分学生需要突破的方向。对于班级中位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既要帮助这些学生掌握基础,又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应用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来讲题,到讲台上讲怎样理解题意、如何解决这道题、这道题涉及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最需要的是稳固基础知识,然后再去提升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所以,教师要尽量让这部分学生在解决函数类问题时把每一个步骤都写清楚,写出函数式后还要画出其草图,课堂中较为简单的函数基础问题尽量让这些学生来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学习自信,并了解自己当下主要的学习目标,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逐渐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差距。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二、创设情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是数学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到了高中,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足的原因不仅包括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抽象了、学习节奏变得更快了、学习压力变大了,还包括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不够多元,没有将数学知识生动、多彩、实用的以免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当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时,知识的理解难度也会提升不少,使得学生来数学学习中越来越吃力。所以,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产生数学学习的动力与热情,使数学课堂焕发不一样的光彩。在情境创设时,教师要让情境更加生动,加入学生熟悉或喜爱的生活元素让情境更具吸引力,将新的数学问题与知识融入情境之中,让情境勾起学生无限的联想与思考,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好奇与猜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必修2《圆与方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这样一个情境:“在海面上有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轮船按照它的既定轨迹准备达到小岛A。然而,海面上突然形成了一个台风,这个台风可以影响的范围约在30千米左右,且这个台风正好在轮船既定航线的正北方向约50 千米左右处,而小岛在以台风中心为起点的正西方向约60 千米处。如果轮船继续行驶,你认为这艘轮船会受到台风影响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很多学生脑海里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这样提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可以画出轮船、小岛A 以及台风的示意图呢?”然后鼓励学生到黑板上来试一试。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中的隐藏条件:台风的范围应该是一个圆。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后,学生的思路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发现这好像是探究一个圆与直线关系的问题,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好奇心理。教师可以先不解答这道问题,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猜想与认识带领学生展开新课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想在新课学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更加专注的进行学习。通过创设情境,既能够有效地铺垫新课学习内容,使学生的探究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思维都能发散出去,又展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性,使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更有代入感,同时使数学学习的抽象性不再那么强,让数学学习更具趣味,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小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思路,完成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还可以为学生融入课堂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逐渐改变自己被动的学习状态,在他人的影响下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更加主动地面对学习探究活动,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划分小组时尽量不要简单地让学生与同桌组成小组、与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小组。这样虽然看似省时省力,但实际上小组内成员的差异性很难保证,有可能出现学习表现都更为突出的学生都在一个组,而学困生也都被分到了一个组,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出现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划分小组时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将学优生与学困生编入一个小组,保障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让更为优秀的学生能够成为小组中的领头人物,保障所有小组学习成果都较为均衡;另一种则是将相同层次的学生编入一个小组,再布置不同的小组学习任务。两种方法都比前一种分组方法更加高效,更能保障小组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必修1《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第一种小组分组方式,让优秀的学生能够带领其余成员探究具体的实际问题到底应该选择哪种函数模型,让其余成员可以学习更加高效的思路、学习如何理解问题以及解题的技巧以及细节等,最终都以解决应用问题为主要任务。而在学习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选择第二种分组方式,为学习能力不同的小组设计不同的小组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在给出了基础练习题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组学习任务:学习能力较弱的小组负责列出相应函数,画出图形即可;学习能力中等的小组负责求得问题答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设计如何讲解这些问题。最后由学习能力更为突出的小组来讲解习题、检查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回答其余小组的学习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习小组之间同样能够优势互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之中,更加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

四、设计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标明确强调了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不要让书本以及自己的教学思路局限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与发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敢于提问,不断发散自己的思路,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让学生时刻保持思考与怀疑,这样才能逐渐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可以设计更多开放性、创新性的问题,而不是以陈述性问题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以往很多教师会围绕某一知识点让学生解决大量类似的问题,即题海战术,由于没有开放性、创新性的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发展,思路越来越局限,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所以,教师可以优化问题设计,一方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展,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础知识应该如何灵活地进行运用。

在设计创新性、开放性问题时,教师可以将例题进行变形,让学生的思路能够从顺、逆、侧等角度展开对问题的新的思考,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完成高效的思维训练。例如一道问题是:“求一个过了点(3,1)且在两坐标轴上结局相等的直线方程。”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个,但在正向思维下,很多学生会忽略截距为0 也是一种满足题目要求的特殊情况,从而少求得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己意识到,教师就可以将例题进行变形,如“x+y=4 与2x-6y=0 两条直线的相交点在哪里?他们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是多少?”或“你能画出几条过了(3,1)且在两条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等。通过将例题进行变形,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对问题展开思考,学生自己就能发现自己考虑问题时存在的不足,从而积累经验,提醒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猜你喜欢
情境数学课堂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