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暄雯
刘文金所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秋韵》以我国太行山地区的民歌作为蓝本,在乐曲中融入多种曲式,创作出复合型的高质量艺术作品,将西方曲式结构和民歌的乐调、旋律融合,突出了旋律的内在艺术价值。创作者刘文金在二胡曲《秋韵》中使用了颤弓、错弓、三连音等高层次演奏技法,以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作为铺垫,在传承我国古典优秀传统音乐的同时紧随时代潮流,努力促进二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引领新时代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
《秋韵》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刘文金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创作的经典二胡曲目,创作者在深入了解人民生活、整合提炼多种艺术素材后,创作出富有艺术张力与人文气息的音乐作品,记录了我国秋季林木凋落、万象更新的壮阔景色,结合我国太行山地区的民间歌谣编织出深沉、悠扬的韵律,是具备独特艺术价值与文化研究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一经典作品主要采用了自由式的曲体,将地方民俗小调与西方音乐演奏技法、曲式结构相结合,在二胡曲中使用了变奏、独奏、回旋等演奏方法,以流畅动人的旋律展现秋意,借助秋意描绘创作者自身所持有的艺术理念与文化思想,表现了人们在秋季生活中的复杂心态[1]。二胡曲《秋韵》的音乐旋律高亢而不失细腻,创作者在配乐中使用了钢琴,让钢琴的击键声和二胡奏出的旋律形成相互映衬的关系,巧妙地将地方特色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将独特的地方性题材融会贯通,继而创作出与民间及地方相映衬,又与现代化和国际化相贯通的音乐作品。
二胡曲《秋韵》的起始部分带有较为鲜明的西欧回旋舞曲特征,低乐曲的旋律在变化中逐步递进发展,在发展中进行高低变化,创作者将西方音乐艺术中常见的回旋舞曲、小夜曲的创作手法、曲式结构设计思路和地方民族小调融合,全面强化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突出了二胡艺术的民族特性。二胡曲《秋韵》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小F徵调式,由钢琴演奏起始部分的引子乐句,在第一部分的第13小节,二胡开始首次切入钢琴旋律中,进行持续三小节的合奏,旋律从小F徵调式转变为大D调式,实现了演奏调式的正常转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意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特殊效果[2]。乐曲的第40到第68小节共有三个不同的乐段,分别为F大调的主题变奏部分、A小调的变奏部分、D小调的主题补充部分,创作者刘文金在乐曲中添加了多个十六分、三十二分音符,让这几个乐段演奏出的乐声和起始部分的舒缓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秋季人们心态感受的变化过程,模拟自然界从微风习习到狂风呼啸的景象。
二胡曲《秋韵》的第二部分包含从第69小节到93小节的内容,这一部分乐曲的主题可被划分为三大板块,依次为舒缓而有生气的慢板、激昂悠扬的小快板、充满抒情性与叙事性的再现段,创作者刘文金根据演奏速度的变换以及调式的转变,在本段落的乐句中穿插了多个变奏[3]。音乐的艺术主题贯穿全曲,旋律以变奏加花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巧妙的保持着相似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富有文化深度的乐思,段落情感变化相比第一部分有所加快,相互关联的紧密旋律推动了艺术情节的发展与情绪的逐步展开,描绘了人在秋季心情的变化过程。
二胡曲《秋韵》的第三部分包含从94小节到134小节的内容,是富有艺术张力的第二个主题变奏旋律,创作者在乐章中添加了三连音,有效修饰了其中的华彩乐段,让蓬勃而出的音乐情感得到了全面升华,体现了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秋韵》的第113到118小节重复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主旋律,通过再现全篇艺术主题,让旋律中包含的情感更具张力,创作者对这一部分的乐句进行了加花变奏处理,二胡的颤弓演奏力度从弱到强逐步提升,并在乐章末端逐步收尾,描绘出秋天晴朗天气下树林中绚烂的色彩,向观众展现了悲剧美。本段可被分为三个乐段,其中两个是慢板,节奏较为舒缓,音乐情绪从张扬激烈逐步转变为深沉激昂,乐调细腻动人,演奏者必须控制二胡的触弦速度与拉弦力度,突出音色的高低变化。
创作者刘文金在《秋韵》中采用了揉弦演奏法,在乐曲华彩部分连续的两个慢板中演奏出第一乐段、第二乐段主旋律的变奏,情绪高低起伏,乐句中的艺术情感不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演奏者必须保证自身运弓的流畅性与连续性,使用左手手指对琴弦上半部分进行按压或有节奏的揉动,通过使用手指在各个音位上进行按压,可使得琴弦振动发出的音符的频率、音高、音色产生较大变化,让乐音带有较强的波动性。揉弦是现代二胡演奏艺术中常见的演奏技法之一,能够面向观众诠释艺术作品本身所带有的美感,可起到渲染文化情绪、强化作品表现力的特殊作用。创作者刘文金突破了传统二胡艺术创作模式的束缚,在乐曲中添加了不受指板限制的揉弦方式,让二胡演奏具备更强的灵活性。二胡曲《秋韵》中使用的揉弦技法主要包含压揉、滚揉等,通过在某些张力较强、演奏强度较高的乐音上进行揉弦,可营造出良好的空间音响效果,让二胡演奏出的乐声带有突出的立体感,可对第一乐段的钢琴伴奏起到修饰作用。演奏者必须把握揉弦力度、速度与频率,抓住时机在乐句中添加额外的修饰音,根据演奏要求调整揉弦方式。
例如在二胡曲《秋韵》的第一乐段18小节,创作者使用了徐缓的慢板,并在乐句中添加了多个八分音符,演奏者应当在这一小节的第二个低音处揉弦,用左手食指与中指按压琴弦的下半部分,在右手拉弓时以较轻的力度将弓弦向下压,演奏者必须控制手腕上下运动的速度,让指尖多次接触并按压琴弦,使用滚揉演奏法,创作出优美、灵动的旋律。在第第三乐段的第98小节处,创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添加了附点音符,在演奏过程中附点音符进行揉弦,营造出朦胧、悠扬的音响效果。在二胡曲《秋韵》中,揉弦的力度、速度随着前后乐句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在乐句中艺术情感逐步走向高潮时,演奏者揉弦的力度应当同步提升,以此展现旋律的优美性与节律的壮阔性,营造出宽广、宏大的艺术情境。
二胡是我国典型的弓弦类乐器,在运弓技法、持弓方式上有着较多变化,主要包含快速运弓、缓慢运弓、换弓、分弓演奏等。创作者刘文金在二胡曲《秋韵》中使用了多种运弓、持弓技法,在演奏过程中严格控制换弓的速度与频率,缩短换弓导致的旋律间隔与乐声中断时间。二胡曲《秋韵》中存在较为密集的八分音符的换弓连奏,在实际舞台艺术表演中,演奏者要控制好弓弦运动距离的长度,灵活运用长连弓、短弓演奏技法,强化右手手腕的握弓力度。为强化艺术表现效果,创作者刘文金设置了流线型的曲式展开模式,在表现复杂情感的乐句中使用了连弓演奏法,让音乐主旋律变得连续不断,如瀑布奔腾般带有鲜明的旋律感。例如在演奏速度较为缓慢、音乐情感含蓄内敛的乐曲第一乐段,起始的乐句以高音D小调开头,声音较为高亢,演奏者必须控制自身右手握弓的力度,在演奏出高音时尽可能地顺应腕部所承受的重力拉动琴弦,保证运弓的踏实性,在弓弦拉动至尾部时即可中断演奏,留出容观众思考的空间。这一演奏技法能够完美体现出二胡悲伤、凄凉的演奏特点。可以说,悲伤凄凉是二胡的演奏特点,为保证此特点的完美展现,就需要演奏者加强对长弓技巧的运用,充分展现其特点,保证演奏的完美体现。
创作者在《秋韵》中使用了错弓演奏法,通过灵活调整弓弦与琴弦的接触面积、交错时间,能将前一节奏的弱音同后一节奏的强音巧妙连接为一体,形成韵律节奏上的切分音效果,从而为本身较为舒缓、低沉的音乐主旋律添加富有张力的律动感。例如在《秋韵》的第三乐段高潮部分,旋律以A大调为主,音乐色彩明快鲜亮,体现出创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向观众展现了豪迈壮阔的艺术情感,创作者在这一部分使用了错弓演奏法,基于连续不断、跨小节的连弓、错弓,将乐句划分为多个富有流动性的段落,突出了节拍的流动性与旋律的统一性,弱化了节奏流动,形成了连续不断的音乐效果。在《秋韵》的第二乐段第74小节,乐句以空半拍开头,在乐句的后半部分音符较为密集,演奏者必须保证弓弦与琴弦在偏下方密切接触,演奏出从弱到强而后再减弱的乐声,演奏者应当控制自身的无名指、小指,使之发挥引导作用,在乐句弱起时,演奏者必须放缓拉弓速度,使用无名指与小指按压琴弦,在声调、音色逐步从弱转强时,逐步加快运弓速度,使用两指向下按压,强化乐曲的演奏效果。
在二胡曲《秋韵》的第三乐段,创作者在其中添加了大量三连音,乐曲的演奏速度较快,旋律带有较强的流动性,是展现艺术主题、描绘创作者内心情感的重要段落,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的混用极大地拓展了艺术情感表达路径,体现了创作者对秋季美好景色的向往与眷恋,营造出较强的画面感。例如第三乐段第102小节,乐句开头旋律较为舒缓,在乐句后半部分演奏连续的三连音,在演奏两个重音后缓慢地奏出一个轻音,演奏者可灵活调整弓压,保证演奏能够顺利进行。二胡曲《秋韵》中多数乐句所包含的旋律均是从微弱到强烈再到微弱的过程,音色起伏不定,创作者通过在乐句中添加三连音,能够保证演奏出圆润、悠扬的乐声,将西方式的音乐演奏技法和东方式的音乐语言进行深度结合,借鉴了民族音乐艺术中修饰乐声、调节乐调的技巧,逐步将音乐中包含的情绪推向高潮[4]。演奏者必须把握三连音的演奏要点,突出乐调在调性、演奏力度、旋律递进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合理运用连音等演奏技法,调整运弓频率,控制音色、音调变化。
气息与节奏控制技术是现代二胡艺术表演中常用的演奏技巧,通过控制自身呼吸频率与演奏节奏,可起到改善演奏效果、促使表演者调整自身状态的效果。创作者刘文金在二胡曲《秋韵》中使用了快吸、提前呼气的气息控制技法,在演奏慢板乐段或快板时,提前为自身的呼吸留出提前换气的时间,例如在演奏《秋韵》第56小节时,演奏者应当延长不同音符的时间间隔,留出三分之一拍的时间作为气口,在快速呼吸后重新拉弓演奏全新的乐句。乐曲中部分乐句的节奏较快,音符密集,节奏富有张力,因此演奏者必须灵活调整自身的换气方式,在拉弓过程中快速吸气,控制呼吸的幅度与频率,在开始演奏乐句的前两秒吸气并调整自身的气息节奏,保证氧气充满肺部,让自身有能力完成长乐句的演奏[5]。虽然演奏者的呼吸活动不会对二胡演奏出的乐调造成影响,然而演奏者的呼吸频率会对二胡乐曲的节奏造成影响,在演奏情绪较为激烈、连续性较强的乐句时,为保证不同乐句之间产生较为紧密的联系,全面激发演奏者自身的艺术情感,必须重点控制自身的呼吸频率,灵活调整气口的具体位置,在保证节奏稳定性的同时,演奏出带有开阔感的旋律[6]。演奏者在短暂吸气后可演奏出密集、富有节奏感的乐声,对节奏与呼吸频率做出调整,避免发生突然加速或无意间放慢演奏速度的问题。二胡曲《秋韵》第三乐段小快板乐句中并未表明气口的具体位置,演奏者必须根据自身需求,在保证呼吸均匀的前提下进行换气,展现二胡韵律与节奏的变化。
二胡曲《秋韵》的旋律线条明确,演奏出的乐声浑厚敦实,情感细腻深沉,演奏者必须保证左右手配合密切,调节右手的运弓力度与速度,左手对音的把控要准确,尤其是四指的揉弦,使用揉弦、抹弦等高层次演奏技法来支撑乐曲的旋律线条,将二胡这件乐器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更符合人们的听觉美感,得到人们的追捧。此乐段旋律婉转优美,稳定且从容,节奏变化错落有致,音乐情绪娓娓道来,更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得到人们的充分认可,也有利于我国二胡演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