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

2021-11-27 23:07钱慧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科农林院校

钱慧

(安徽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 安徽,合肥230036)

1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事关国家未来。面对新高考综合改革,如何增加考生自主选择权,如何促进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更好教育的强烈期盼。

1.1 新高考改革实施进展概况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指出,总体目标是“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目前,全国31个省市改革推进进程中,浙江、上海这两个试点省份2014年启动;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个省市2020年实施新高考改革录取方案,第三批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个省市2021年全面实施。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2 新高考改革宗旨内容

新高考改革方案宗旨是“两依据,一参考”,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参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模式。新高考改革内容一是取消文理分科和录取批次,考生高考成绩构成发生变化。第一批、第二批改革的6个省份为“3+3”选考模式,即语数英3门课程+3门选考科目;第三批改革的8个省份为“3+1+2”模式,即语数英3门课程+物理和历史必选1门+2门选考科目,成绩赋分不同改革批次不同形式。二是录取模式改革,志愿填报与投档模式调整。浙江与上海分别代表了两种志愿填报与投档模式。上海市选用现行的“学校+专业”模式,仍是按学校投档;浙江采用的是“专业+学校”模式,以专业为导向。三是提升素质培养,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要求高校“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各省也在陆续出台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方便高校选才使用[1]。

2 新高考改革带给地方农林院校的机遇与挑战

2.1 新农科发展是地方农林院校的机遇

新高考改革凸显了专业学科传统优势,作为地方农林院校,积极打破壁垒、避免短板、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发展思路,与双一流大学错位、与同类其他地方院校错位,找到特色的发展思路,办好新农科,构建高层次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源头上提高招生生源质量,“优选种子”;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开花发芽”;毕业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丰收结果”,以兴农爱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懂农的新农科人才。地方农林院校应抓住新高考机遇,明确自身定位,彰显特色优势学科,释放改革活动,办出特色,选拔培养有专业愿景的考生,为培养有志于新农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2 新高考改革带给地方农林院校的挑战

新高考最终应指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必将对地方农林院校的思想观念、办学能力、人才选拔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1)招生录取体制机制的困境。新高考改革后招生采取“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其中“一参考”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纳入高校招生录取的评价范围,但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体制机制的执行难度大,可操作性不强,地方农林院校录取体制机制更是陷入困境。(2)生源质量受到的冲击。受传统思维影响,地方农林院校优势学科特色分明,但生源报考不热。招生录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后,以专业为导向的志愿方式,农科院校优势学科涉农专业多,但报考冷门、志愿填报率低,考生专业愿景呈断崖式下降甚至完不成招生计划,必将影响地方农林院校生源质量,而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以专业为志愿填报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势必影响到服从专业调剂计划的冷门专业无人填报,这些专业中很多是优势学科涉农专业,地方农林院校的生源质量冲击严重。

3 地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

新高考改革是为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2]。改革回归教育本质、回归人才培养本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势在必行。调整专业结构,前置专业愿景定位。一是倒逼地方农林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学校要强化顶层设计,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推进院系调整和专业改革。实行专业动态调整,将基础通识培养与专业分流培养很好地衔接,对于连续三年第一志愿填报率低的专业给予黄牌警示,暂停招生或专业改造不懈争取政策突破,推进涉农类专业招生模式改革。二是加强新高考背景下农林院校招生宣传的研究。地方农林院校可以通过形成办学特色、强化拳头专业建设脱颖而出。超前谋划,提前应对,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置至高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按“考生需求侧思考,高校供给侧改革”的招生宣传模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强化新农科优势学科宣传,选拔有志于农科专业愿景的考生,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重塑学科体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是大学实现功能的基础和前提,面对新高考改革专业选考科目的报送,结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可能产生的影响,完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专业选考科目设置机制,基于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的考量,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分类分层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3]。一是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按“厚基础、宽口径”要求,高考按大类招生录取,设置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一、二年级实行大类培养,三、四年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知识特点,进一步分专业培养。二是创新创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区项目,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构建以生命学科为优势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在全国农林院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部2019年工作重点中指出要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明确提出开展本科专业三级认证,推进新农科建设。一是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校内育人平台,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突出学生实践创新和综合能力培养,将人才培养引入生产实践,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充分和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未来新农科的发展,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涉农专业,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 结语

新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高考最终应指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高校是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必将对地方农林院校的思想观念、办学能力、人才选拔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作为省属重点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应积极探索新高考的机遇和挑战,及时分析新高考的经验和不足,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为知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三农”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核心竞争力,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农科人才是地方农林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农科农林院校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