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圆圆(昆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年,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但是我们不应忽视,一方面新近脱贫群众很可能自主发展能力比较脆弱,另一方面区域差异、相对贫困仍然存在。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提高绿色生产技能,才能让绿色为生产生活赋能。云南省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寻找适合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云南省的乡村振兴。
SWOT分析法,也称SWOT模 型,S(strengths)代 表 优 势、W(weaknesses)代 表 劣 势,O(opportunities)代表机会、T(threats)代表威胁。将SWOT分析法应用于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找出其内部存在的优势、劣势及外部面临的机遇、威胁,因势利导,探索出符合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1)绿色环境资源十分丰富。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区,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北回归线横贯其南部和东部,云南省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省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89条,高原湖泊40多个,总蓄水量约1480.19亿立方米。气候和水文条件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云南省森林覆盖率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达到62.4%;湿地保护率同比提高了6.43个百分点,达到52.96%;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87.9%。云南还有一批以高山峡谷、高原湖泊、冰川、石林、喀斯特洞穴、原始森林、花卉等为特色的自然景区,其中有12处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53处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来看,云南省乡村有丰富的绿色环境资源,这些绿色资源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条件。
(2)工业化进程缓慢,对环境影响较小。2017年,云南省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昆明、曲靖、玉溪等州市。总体来看,滇中地区昆明和玉溪工业基础好,发展历程久;旅游特色州市迪庆、丽江和西双版纳工业基础薄弱;其余州市地处高原山区,工业化速度较慢。由于云南省多山地高原,其中高海拔区域面积占全省的87.21%,乡村多分布于中海拔区域,因此,严重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因而,云南省乡村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带动乡村的绿色发展。
(3)绿色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来,全省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注重挖掘地区特色,尊重地方差异,推动地方特色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如云南省临沧市依靠肉牛产业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福贡县成立生态扶贫合作社,发展草果、核桃、滇黄精等特色产业;曲靖市通过建设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发展绿色种植。总体而言,云南省部分乡村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村民自身为主体,以特色产品为依托的绿色发展模式,为今后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也为其他乡村走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中在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中明确提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2019年1月,《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规划中提出“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取得重大突破”。因此,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的问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2)全面脱贫攻坚的推进。云南省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的通知》显示,2015年底全省有4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个贫困县、4277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12.7%,数量居全国首位。截至2019年底,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同比2015年减少40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2.7%下降至1.8%。然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又给全面脱贫攻坚增添了难题,面对全面脱贫和防止返贫两个重要任务,走绿色发展道路成为云南省决战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
(3)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自2018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多个有关绿色发展的意见。例如2018年11月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2019年5月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2019年10月制定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些意见的出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产业规划、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可行的实现路径。
(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云南省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多分布在乡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云南省的天然林在国家建设中贡献很大。经历了过度采伐,云南省的生态屏障功能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源涵养功能破坏严重。云南省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湿地总面积61.4万公顷。自然湿地多与农田、林地接壤,且没有明显的过渡带,造成了“田进湿退”的局面,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同时,随着全省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不规范的旅游开发侵占了大量的湿地,破坏了湿地植被,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11]
(2)人居环境质量差。乡村绿色发展,首当其冲就是人居环境要“绿色”。由于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云南省城郊接合部、部分农村仍然存在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放的现象,小摊小贩占道经营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农贸市场卫生状况堪忧。人居环境质量差,危害村民身体健康,阻碍村民提升生活幸福感,不利于建成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
(1)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19年云南省全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3223.75亿元,比2018年增长8.1%,全国排名第18位。虽然云南省总体的经济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全国仍处于中等水平。同时,虽然云南省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省实现脱贫攻坚依然任重道远。因此,这就给绿色发展带来了资金支持、发展条件和具体落实等方面的威胁。
(2)产业结构面临困境。当前,云南省的产业结构是由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但是,云南省三大产业却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是第一产业,2019年其增加值占省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3.08%,但吸纳的劳动力接近全省劳动力的50%,足见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低,并且限制了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其次是第二产业,云南省矿类资源丰富,矿种齐全,因而第二产业多依靠采矿业,但产品附加值均比较低。此外,烟草业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也很大,但由于技术落后、气候干旱等原因,整个烟草行业的发展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最后是第三产业,云南省由于自然风光别致、民族文化多样,使得旅游业成为省内的支柱产业,但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进而削弱了旅游业的竞争力。云南省三大产业结构面临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发展的落实和推进。
(3)人才队伍建设难。推动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要将汇聚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但是,目前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是难题。云南乡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放弃了农业生产及其他农村工作,常年在外务工谋生,乡村中长期存在的“留不住年轻人”的现象暂时没有解决。云南乡村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进而造成对绿色发展制度、政策、文件的理解很难深入,很难将绿色发展落到实处。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中还缺少擅长绿色种植技术、管理经营绿色产业、对接市场需求等相关内容的专业人才。
(4)科技支撑薄弱。推进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而当前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减少污染。目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有害物质,对农产品、土壤、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在于以科技创新带动乡村绿色发展。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存在着缺少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需求不强,绿色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度不够等问题,这就制约了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5)缺乏制度保障。一套完备而又科学的制度体系,往往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有关乡村绿色发展大多只停留在文件、意见等层面,缺乏与之配套的、全局性、整体性的法律制度保障,缺少法律层面的界定。国家层面乡村绿色发展相关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导致省级、市级等地方政府落实绿色发展、激励乡村主体参与绿色发展无参照可寻。
通过以上对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的SWOT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其内部条件看,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的优势十分明显,而劣势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都能在乡村绿色发展中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改善;从其外部环境看,则是国家战略、地方政策等机遇与经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困境、人才队伍建设难、科技支撑薄弱和缺乏制度保障等威胁并存。因此,为了推动云南省乡村的绿色发展,需要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机遇,减轻外部威胁。
(1)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省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乡村地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乡村地区承担着稳定生态环境、供给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云南省要继续推进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利于生态恢复的举措,增加林业资源。同时,退耕还湿,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湿地资源,改善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此外,对于自然保护区同样要做到保护为先、生态修复、持续发展,增强生态系统承载力。最后,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对于乡村中发挥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荒漠化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实施严格管控。
(2)持续推进生态扶贫,助力全面脱贫攻坚。一方面,发展利于脱贫的生态产业。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原则,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发挥云南省贫困地区的自身优势,确保贫困群众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健全精准扶贫的生态补偿制度。对于发挥着生态屏障、资源储备等重要作用而无法发展经济的贫困地区,要进行补偿。此外,在贫困地区建设重大生态工程时,还可以吸纳当地劳动力参与建设,使他们获得合理的报酬,积极安排贫困地区人口就业,使他们获得稳定的收入。
(3)打造绿色食品牌,发展乡村新业态。乡村绿色产业是推进绿色发展的物质条件。只有实现乡村绿色食品牌“零”的突破,才能敲开乡村全面绿色发展的大门。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绿色农产品。云南省耕地资源有限,但生态环境极其适合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肉牛等动植物的生长。因此,各地政府要立足于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提升乡村绿色食品的竞争力,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另一方面,发展休闲旅游、生态观光、健康养老等第三产业。云南省风光秀美、景致独特,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打造特色小镇、特色民宿,制定一批乡村绿色旅游、生态观光的精品路线。
(1)突破产业结构困境,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的绿色发展,必先突破产业结构困境。其一,坚持种植业、畜牧业和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对于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优势产业要做到错位竞争,避免产业之间同质化。对于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直播等多种平台充分地将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习俗等特色展示出来,避免其同质化。其二,初步发展乡村规模化加工业。根据“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引导、支持县、村配套建设加工、储存、运输等设施,使县、村具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加工水平,促进第二产业发展。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关键在人才。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表现:其一,引进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提供新型技术手段、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等,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其二,引导一批有技术、有资金、有想法的企业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回乡创业,丰富乡村绿色发展的多种形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双重难题,更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现实和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因而,云南省要加速培育乡村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合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实用技术以及党的“三农”政策为内容,将农业知识送进千家万户。二是把专家学者、农技推广人员请到乡村,利用举办讲座、定期培训、田间指导等方式,将农业技能送到田间地头。三是鼓励一部分有产业基础、知识水平较高、创业愿望强烈的农民进行创业实践,通过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帮助他们掌握创业技巧。
(3)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绿色考核制度。实现云南省乡村的绿色发展,重中之重是制定和完善与乡村绿色发展有关的顶层设计。在国家现有法律制度体系下,地方政府要细化耕地、水源、森林、湿地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农业农村污染等方面的法律,让环境保护有法可循。除了对现有绿色制度进行完善之外,创新绿色制度同样势在必行。要创新乡镇、村级绿色发展政绩考核制度,将绿色发展的GDP、质量、指标、成果作为地方干部的考核标准。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地方政府和干部,要进行惩治;对于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地方政府和干部,要进行奖励。
(4)加强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是乡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力,往往能在发展绿色农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利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农业。政府要积极与农资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发、推广无毒、低污染且可降解的新型农药、化肥。其次,依靠科技创新拓宽产品销路。大力推进乡村绿色产品与大数据、物联网、网络直播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绿色产品销售模式,拓宽产品销路,实现村民增收。最后,通过科技创新造福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通过技术创新,建立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实时监测乡村的空气、水源、森林、湿地、土壤的质量。同时,根据不同程度的破坏情形,因地制宜创新生态修复机制,通过技术创新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综上所述,云南省乡村绿色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的过程。面对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的考验,云南省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必须把生态环境优势、绿色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地方政府支持的机遇相结合,同时通过突破产业结构困境、建设人才队伍、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科技支撑、创新治理机制等手段解决外部的威胁,立足实际,多管齐下、协调推进,最终走出一条富有云南特色的乡村绿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