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物保护意识的文物保管和陈列探究

2021-11-27 22:40赵苗樵福建省宁德市博物馆
品牌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陈列文物保护文物

文/赵苗樵(福建省宁德市博物馆)

我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历史长河飘来了数量较多、各式各样的宝贵文物,但这些文物经过长时间不停地流转,许多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文物损害的原因上看,除了与文物非法流转有着必然联系之外,还与博物馆等相关部门文物保管意识淡薄,文物保管与陈列工作存在较大问题脱不了干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珍贵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要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采用科学有效方式优化文物保管与陈列工作,全面提高文物保管与陈列工作的水平。

一、文物保护概述

文物保护主要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法律规定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处于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进行保护与管理,以防止其出现破损、损害,这一过程便是文物保护[1]。文物保护不仅仅是在保护文物的样态,更是在保护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信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重点呈现了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实施保障等内容。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博物馆文物工作人员应增强自身文物保护意识,积极践行文物保护,做好、做实、做细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文物保护工作的质效与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有着必然联系,故工作人员应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全面强化文物保管与陈列,提升工作质效。

二、加强文物保管和陈列的重要性

文物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等,加强博物馆文物保管与陈列工作,对于文物价值的充分发挥十分必要和重要。博物馆是文物保管与陈列的主要机构,其在文物保管与陈列中意义重大。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对文物进行搜集、宣传、陈列、研究等,加强文物保护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国历史悠久,流传下的文物弥足珍贵,只有妥善保管和保护文物,才能将文物所承载的深邃意蕴与丰富文化传承下去[2]。

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文物的保管与陈列,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直接关乎文物的完整性。文物陈列是文物的摆放、展览与呈现,文物保管是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二者共同构成了文物保护。就当前我国博物馆数量分布来说,一半以上的博物馆都分布在基层,可以说基层博物馆占据了我国文物博物馆的半壁江山。但是,基层博物馆由于受资金有限、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保管设备设施不够以及环境条件差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文物保管与陈列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果不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加强对博物馆文物保管与陈列工作的优化,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将无法走出困境。因此,新时期加强文物保护对于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文物保管和陈列因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而出现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博物馆以及其他文物保护机构对文物的保护应当以预防性保护为主,预防性保护需要工作人员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树立科学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在文物保管和陈列中,除了博物馆文物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之外,参观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也需要增强。但事实上,当前我国部分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参观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极其淡薄。一方面,工作人员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他们对文物保管与陈列的标准要求、环境条件、管理方法以及保护技术等不够熟识,在工作中也疏懒懈怠,粗枝大叶,这进一步加剧了文物的损失、损坏。另一方面,一些参观者在瞻仰博物馆文物时,文物保护意识弱,随意乱动、乱摸、乱带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参观者不了解文物的价值与意义,在瞻仰文物时不懂珍视与呵护,这导致了文物在开放陈列间惨遭破坏。

(二)陈列与保管环境不够优良

良好的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文物损坏的概率,延长博物馆文物的寿命。目前,很多基层博物馆以及其他文物保护机构由于资金缺乏或建筑面积较小,馆内文物的摆放根本无法达到《文物保护法》中关于文物陈列与保护的硬性标准。例如,文物的展示设备十分陈旧、文物随意摆放、馆内环境达不到要求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宝贵的文物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积淀,是通过千百年流转下来的,其对馆内陈列设备、温度与湿度等具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一些机构的陈列设备过于陈旧,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止空气污染等设备明显缺乏,这增加了文物磕碰与损坏的概率。另一方面,馆内温度与湿度条件不好,文物长期在不达标的温度与湿度中会加剧自身损坏,而损坏后的文物几乎无法复原。

(三)不能及时发现文物破损

在长时间的保管与陈列中,文物本身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发生自我蜕变,这种变化很微小,只有专业从事文物陈列与保管的工作人员才能察觉。从当前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现状来看,一些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其不能通过长期、认真观察发现文物自身所发生的细微变化[3]。长此以往,小变化逐渐演变为大变化,最终导致文物出现实质性损坏。例如,博物馆内书画类文物会出现掉粉现象;纺织类文物时间长了容易褪色;骨、角、牙器类文物保管存在开裂、变脆等风险;陶器、玻璃等质地的文物很可能在保管中出现化学性损坏;木质、纸质文物易遭受虫害威胁而发生相应变化。另外,博物馆内很多文物都容易出现受潮发霉现象。因此,工作人员应及时发现文物变化并积极处理。

(四)文物保护技术相对落后

当前,很多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管和陈列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这影响了文物保管与陈列的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物陈列与保管的方式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物保护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很多基层博物馆以及一些自身条件较差的文物保护机构在引入先进现代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文物陈列的智能化水平较低,博物馆不能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监测,这导致相关机构不能及时预防与处理文物损坏。另一方面,博物馆文物保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不能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开展工作。

四、基于文物保护意识的文物保管和陈列举措

(一)增强相关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

博物馆文物保管与陈列工作人员是近距离接触文物的人员,工作人员应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文物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博物馆应从两方面增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首先,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文物保护教育。博物馆应建立文物保护公众号、抖音平台,并在平台上定期发布关于文物保护价值、意义以及主要方式方法的文章以及视频作品,让工作人员在线上浏览观看时不自觉地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其次,加大对工作人员文物保管与陈列的定期培训。在培训中,要将文物陈列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文物陈列保管方法、职工职业道德等作为重点内容。定期培训后,应着重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测试。

除了增强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还应通过宣传提高参观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具体可从以下着手:确保博物馆文物保护宣传进校园。博物馆应借助学校开展宣传活动,让文物保护理念在师生内心根深蒂固,推动全体师生从内心到行动上认同文物保护理念,并践行文物保护理念;在“国际博物馆日”等重大节日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进行文物保护社会化宣传教育,让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博物馆应创新馆内文物保护标志语,时刻提醒参观者要爱护与保护文物。

(二)创造优良的陈列和保管环境

良好的文物保护环境是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文物免受损坏的前提。创造优良的陈列和保管环境首先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充足的设施设备。文物陈列与保护设施陈旧以及更新不及时是导致博物馆文物遭损坏的直接诱因,故博物馆应加大设施设备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紫外线以及防震等设备,将其运用于文物保管与陈列中。博物馆应加大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提前预留出设施设备购买的资金,如果资金不够,还可根据实际计划向政府提出申请,请政府拨款。

其次,重点控制好文物保管与陈列的温度与湿度环境。温度与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影响文物保管与陈列的基本环境要素。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材质文物对温度与湿度的特殊要求来进行温度与湿度的控制处理。文物保存需要稳定的温度与湿度环境,过高、过低的温度对于文物陈列与保存都不利,因此维持稳定的温湿度十分必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博物馆文物库房内的温度维持在15℃~25℃之间,且一天浮动数值小于2℃更有利于文物保存。就相对湿度来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5%~65%之间,且一天内浮动数值小于5%更有利于文物保存。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及时观察室内温度,如果温度湿度不达标应及时报告相关责任人员,促使其积极处理。

(三)及时发现文物变化并积极处理

在文物保管和陈列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应注重仔细观察文物,及时洞察文物保管中存在的小变化与大问题。文物管理人员应对自己所管理库房的文物特点、发展趋势等有充分的了解,并密切关注陈列厅和库房文物的变化,一旦发现病理变化,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文物表面的有些变化会损坏文物,但有些变化却对文物无害,应仔细区分。例如,青铜器上存在有害、无害两种性质的锈,对于有害的锈要及时处理。

除了仔细观察文物,还应通过以下方式来保护博物馆文物:第一,注意防霉。一些文物在长期存放后极易发生霉变,这就需要博物馆采用防霉杀菌剂做好防霉工作。但是,防霉杀菌剂长期使用效果会变弱,这是因为部分霉菌会对杀菌剂产生抗体。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要求定期更换防霉杀菌剂。第二,做好文物病虫害防治。书、画、棉、麻、竹、木等一些有机文物极易发生虫害。工作人员应仔细研究有机文物病虫害的种类,一旦发生虫害,应果断处理。当然,虫害要以预防为主,工作人员要勤于观察,并营造不适应虫害存活的温度来预防虫害发生。第三,保护文物清洁。工作人员工作时要经常打扫,保持文物清洁,还要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执行戴手套清洁文物的工作标准。

(四)引进文物保护技术以提升保管质量

文物保管和陈列是一项烦琐复杂的任务,需要相应的文物保护技术作支撑。首先,可引入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博物馆引入环境监测技术可借助相应设备对文物库房内的温度、湿度等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文物不会因天气、气候等因素出现生锈、掉粉以及脱彩等问题。其次,博物馆文物保护人员应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物保护技术进行研究,力求在工作中通过优化技术方法实现对文物有效保护。例如,可对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以及平面二维高清图像拍摄,并将这些数据与图像纳入文物保护系统中。在展厅进行文物展示时,可将这些数据、图像作为重要的资源在线展示给观众,满足观众对不同类文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现代技术的应用可避免观看者与文物直接接触,有效保护了文物。

五、结语

文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文物的保管和陈列不仅能发挥文物独特的历史价值,帮助国家树立大国形象,同时还对我国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意义。当前,部分博物馆文物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这直接导致文物保管和陈列效果差。针对这一情况,博物馆应从增强文物保管意识、创设优良陈列和保管环境、积极发现并处理文物变化、引入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等方面来实现文物保管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任重道远,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在文物保护意识的导向下,多举措开展工作,以更好地保管、收藏与陈列文物。

猜你喜欢
陈列文物保护文物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出售中
组合与构建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