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蚕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2021-11-27 21:59章玉萍张丽丽
北方蚕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蚕种桑园蚕桑

章玉萍 陈 明 张丽丽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61)

安徽省是全国蚕桑生产的重点产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蚕桑产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蚕桑产业作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之一,为美好安徽建设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城镇化带来的务工潮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蚕桑生产劳动力缺失问题日益严重,谁来种桑养蚕、如何实现蚕桑产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跃升已经成为影响安徽省蚕桑产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的迫切问题。近年来,安徽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蚕桑产业进入了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蚕桑产业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生态挖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1 蚕桑产业创新驱动的主要举措

1.1 政策扶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安徽省蚕桑产业通过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基地建设等措施鼓励蚕桑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发展,发挥皖南和皖西主产区优势,在优质蚕茧基地重点培育和扶持养蚕大户、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优势产区优种、优桑、优茧的“三优”新模式[1]。在此基础上,安徽省农业厅专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通知》,要求各地聚焦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实施科技养蚕,提升发展水平,强化综合融合,增加种植效益,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在疫情和洪涝灾害双重压力下的2020年,为稳定蚕桑生产,安徽省安排100万元支持10个蚕桑主产县建设高标准良种桑园和优质茧基地,安排各类专项资金用于家蚕主推品种的保育和提纯、复壮等种性保持工作。同时省内各主产市县纷纷出台扶持政策,部分地区还把栽桑养蚕纳入农业保险,为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 科技创新,提炼产业发展新“亮点”

安徽省通过加大蚕桑产业科技供给,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提高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对产业提升的贡献度,促进蚕桑领域技术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在具体实施上,安徽的措施有:①在科技创新上通过科技要素的植入,围绕错时饲养、大小蚕分养、分段采桑、桑叶贮藏、灭菌消毒、生态环保等关键环节技术需求解决蚕桑领域的关键技术,把产业领域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配置融合集成,在大幅度提高效益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综合技术模式;②带动优势产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吸纳采用蚕桑生产新技术, 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2];③以蚕桑产业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龙头公司作为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的实施主体,增强基层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生产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3]。

1.3 多元化发展,提升产业长期生产力水平

为提高蚕农收入,提升蚕桑产业整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安徽省积极立足本地资源,推进桑园立体套种套养、栽桑养蚕副产物综合利用、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开发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在全省的推广应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十三五”期间,安徽省重点示范推广了蚕种自动控制高密度催青和方格蔟自动上蔟等各种形式的省力化养蚕技术模式,省蚕桑技术体系团队开发出了多种电动和气动伐条机、切桑机等新型省力化机械设备,开展了桑树快速成园、少耕或免耕栽培以及条桑收获技术等多种形式的桑树省力化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1.4 科技服务进基层,促进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蚕桑技术体系团队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管理调配下,加大“科技为农”力度、丰富服务“三农”内涵和贴近“三农”需求,先后多次组派蚕桑技术专家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阜阳市等重点蚕区开展科技服务。同时,部分专家还深入阜阳、阜南、岳西、歙县、绩溪等地,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对家庭农场、养蚕大户等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指导,对部分乡镇发生的蚕病及时检测判断,并在重点乡镇对蚕农就栽桑养蚕技术、模式、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培训。“十三五”期间,安徽蚕桑技术体系团队完成送科技下乡2 000余人次、培训农民4万余人次,发放蚕桑图书等技术资料4万余份。2020年,在防控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利用微信、QQ、村级广播等不同渠道开展生产、消毒技术的服务指导,及时收集汇总蚕农需求及意见,科学研判县域产业发展状况,做好化肥、种苗等农资需求保障并“上门服务”,促进了产业发展。

1.5 加强市场监管,保证茧丝绸产品质量

为了确保蚕种市场有序平稳的运行,安徽省按照农业农村部《蚕种管理办法》《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等依法依规加强蚕种监管。一是积极配合部级质量抽检。安徽省按照每年农业农村部种业市场监管工作方案部署,配合农业农村部开展部级蚕种质量抽检工作。二是定期组织全省质量抽检。如2020年全省种业市场监管工作方案中就安排了当年的省蚕种抽检计划,计划中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编制随机抽查工作指引和监管细则,调整完善省蚕种质量抽检“一单两库”。三是加大母蛾检疫力度。安徽省蚕桑技术体系每年委托第三方有检验资质的机构,督促企业进行春秋两季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核发检疫合格证。以上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了安徽省内的生产用种安全,以至多年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安徽省充分发挥省内蚕桑技术体系的团队作用,依托安徽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等科技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持续开展蚕桑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业务主管部门专项培训和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生产力提升行动”培训等培训项目重点提高基础较为薄弱的已脱贫、未脱贫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帮助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拧紧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2 蚕桑产业创新驱动的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措施并用,安徽省蚕桑产业在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各地综合实验站和技术体系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产业的创新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部分种养瓶颈问题得到解决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内多个产区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用工成本过大、果桑菌核病发病率较高等问题。2019年起,安徽省通过实施“生产力提升行动”,改变传统桑园栽培模式,利用桑树草本化栽培实现机械化收获,同时通过改变传统的剪伐模式,把桑园冬剪提前至与秋季大蚕饲养相结合,突破了秋蚕不能用条桑育的关键难题[4,5]。“十三五”期间,安徽省蚕桑生产的主体开始由传统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转变。针对规模化养蚕水平不高、效益不理想等问题,安徽省蚕桑技术体系在岳西、阜南、颍上等重点蚕区开展了以桑园精简化栽培管理、小蚕商品化共育、大蚕省力化技术集成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以优势产区阜阳为例,2020年阜阳市共有桑园面积2 576.67 hm2(其中投产桑园2 000 hm2),较上年同期增长48.65%,是2016年的2.4倍;全年共发蚕种5.85万张,较上年同期增长53.9%,是2016年的2.2倍;鲜茧产量2 411 t,较上年增长52.6%,是2016年的2.2倍;鲜茧产值1.13亿元,较上年增长25.6%,是2016年的2.1倍。目前阜阳采用精简化栽培的速生丰产桑园超过1 333.33 hm2,占全市投产桑园面积的70%,其中可用于机械化收获的草本化栽培桑园306.67 hm2,占比15.3%。这些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十三五”期间全省优势产区667 m2桑园平均生产成本降低200余元,张种节省成本30元,每100公斤蚕茧用工量由原来的24个减少到现在的15个,用工量减少1/3,在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缓解了用工问题[5-7]。在菌核病防治领域,安徽省在颍上县辉源果桑科技产业园、颍东区黑金椹专业合作社等传统果桑基地开展菌核病综合防控试验示范,通过物理、农业方法结合关键时期化学防控,筛选防控药物组合,制定了果桑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指导书,连续几年果桑优势产区菌核病发病率被控制在5%以内。

2.2 增产增效,新品种开发工作获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安徽选育并通过省级审定4个桑树新品种(皖桑优1号、桑梓1号、桑梓2号、桑梓3号)和一个家蚕新品种(皖丰×夏晖),其中优质桑树新品种皖桑优1号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引进22份桑树种质资源和26份家蚕品种。在全省引进的叶用桑品种包括强桑1号、育71-1、农桑16、桂桑优12、桂桑优62、桂特优2号等6个品种,果桑品种包括无籽大10、四季果桑、台湾大果桑、台湾胖果桑、长果桑、大白珍珠、红果2号、黑珍珠等8个品种。蚕品种主要以菁松×皓月为主,2018年引进抗脓病品种华康2号、3号,夏秋蚕皖丰×夏晖等。省内主推的强桑1号品种其丰产效果较原先品种高20%左右。草本桑品种主要以桂桑优12、桂桑优62为主,主要是用于多批次饲养配合省力化养蚕大蚕期需要,便于机械化收获,每667 m2桑园可节省采叶用工成本200多元。省内主推的果桑品种无籽大10鲜食加工表现优异、叶丰产性较好,加工桑叶茶口感优于其他品种。华康3号品种的引进,大大降低了全省范围内秋蚕脓病的发生率。

2.3 蚕桑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大大加快

随着安徽省蚕桑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省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大大加快,一批工商资本和返乡创业人员通过土地流转进入蚕桑生产领域,全省蚕桑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安徽京九丝绸集团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阜阳市辉源果桑科技产业园被评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颍上县耿棚社区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区,2019年开展的生产力提升行动实施单位阜南县柳沟镇恒硕桑蚕专业合作社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桑园套养套种在增加桑园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帮助了一批相关领域龙头企业的成长,颍上县的鸿涛菌业、太和县的安徽百麓控股都在各自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规模效益。截止2020年底,全省桑园面积28 733.33 hm2(43.1万亩),同比增长2.94%;发种量36.31万张,比上年增加10.50%;生产蚕茧1.82万t,同比增长13.75%。全年平均盒种产茧量49.36 kg,同比增长1.54%。蚕茧产值6.46亿元,综合利用产值3.3亿元,综合产值近10个亿。全省蚕茧万担县11个,养蚕大户84 930个,同比增长5.16%。

猜你喜欢
蚕种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