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唐维红:如今,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超过1600家,革命文物展览陈列、传媒作品、宣教活动创新出彩。数字传播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传播效率,也催生许多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今年4月,人民网推出“红色云展厅”公益展播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将各地红色纪念馆、陈列馆、展示馆、博物馆等四史教育内容进行数字化采集、系统性收录、智慧化呈现,形成“红色媒资库”,并通过线上线下各终端进行分发、推送适配内容,讲好党的故事。“红色云展厅”现已联动百家红色场馆,进行相关内容的融媒体形态加工创作,生产出年轻态、多元化的内容产品,使党史文献和红色文化资源得到创新发展和破圈传播。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谢新洲:就目前海内外新闻传媒发展迭代的趋势来看,新媒体智能化趋势加快。互联网平台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对网络内容进行分解、分析,通过算法基于内容热度、用户个人偏好、使用习惯等要素实现对不同用户的内容分发。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加快落地并扩大发展,深入信息内容采集生产、编辑分发、交流互动的各个流程中,新媒体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表现力大幅度提升。
@北京青年报新闻评论部 郑伟建:继《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夜》后,6月12日晚,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再次让网友擦亮双眼。特别是开场水下舞《祈》,舞者在水下衣袂翩跹,拂袖起舞,仿佛再现了曹植《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景象,让网友大呼“太美了!”“绝美!”“我是看到神仙了吗?”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火出圈再次证明,在这个物质丰沛、信息芜杂的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生存之地。毕竟,无论社会多么现代、文化多么多元,人们仍然需要从传统文化和精神原乡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滋养;只要传统文化找到贴合大众需求的出口和表达,它就能再度绽放出崭新魅力,让受众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CGTN资深主持人 刘欣:我成为英语节目主播之后,怎样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在海外驻站期间,我也自觉地视发声为己任,遇到重大新闻发布,体现中国立场的提问要被听见。就连日常与当地民众、官员以及各国媒体同行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将自己视为一位“民间大使”。我以为,我的言行不仅会影响他们对个人的看法,也会塑造他们对中国媒体人甚至是官方机构的印象,从来不是一件个人的小事。20多年来,我亲历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但是也目睹了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西方对中国的崛起忧心加重,国际舆论斗争不断白热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周葆华:新闻的主阵地在哪里,竞争者是谁?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看报纸的影响力,能否在社会治理层面上得到体现和彰显。在高度分化的信息环境和阅读创新趋势当中,报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社会注意力。建好自主平台、做好优质内容、开发信息技术、创造商业利润,哪个最紧迫就优先做哪个。在前一个阶段的媒体融合转型中,有些媒体通过生产一些爆款化的内容来赢得网络影响力。但是这种融合实际上最后是碎片化的,也没有在社会层面取得整体成功。当前国家推动媒体的深度融合,首先强调自我造血功能,这里就有商业利润或者市场化的要求。尤其对地方报业而言,最关键的是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核心角色,没有影响力也就很难有商业地位。对于地方报业来说,我觉得首先要做好的还是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