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新磊,许兰娟,解胜利
(滨州学院 化工与安全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根据制定的课程计划,大学新生入学后便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但高中到大学知识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突然转变也让新生在接纳和吸收专业知识时有些力不从心。近几年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打破了这种弊端,它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预防针”和“消化剂”深受广大新生的喜爱。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之间对知识的认识结果是不同的,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都是在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鹰架式教学方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提高知识适应性以及转变学习方式方法的过程中起到关键辅助作用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1]。
为实现品质化的教学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新生研讨课,现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课堂中,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互动,老师尝试交出课堂的主动权,只在学生认知受阻时发挥辅助推动作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感受高中到大学转变的体验,帮助新生迈出大学生涯中最坚实而有力的第一步。
大学新生研讨课组织专门的老师团体作为授课小组,同时将课程内容分设多个课题方向,保证老师授课的有序性和条理性。而老师之间教学方式存在的差异性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让学生能提前接触各位专业课老师的授课风格,以保持课堂长期的新鲜感和活力。
大学新生研讨课,顾名思义是以研究和讨论为主,将学生进行分组管理使探究讨论的课堂更具有序性和条理性,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老师作为管理者和引导者的独特优势[2]。
采用“教师接力、课题分项、学生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传统的“一刀切”课堂形式转换为更加精细的课程管理形式,分组细化的过程体现了老师在追求高质量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专业课程内容以专业教育为主,加以课程思政教学为辅助,重在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大学新生研讨课内容丰富且多变,区别于专业课程,它将新生思想观念的建构和专业学术的启蒙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3]。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鹰架式教学法,老师就像攀高的脚手架,当学生踮起脚都够不到目标时辅助学生站得更高,即帮助学生将认知水平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而在学生能够凭一己之力完成任务时,老师这个辅助的“脚手架”要及时撤走,锻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
将鹰架式教学方法运用至大学新生研讨课,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齐头并进的目标,探讨出了一种教学法,即专业案例提出—学生独立分析—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解答疑问以及专业知识的讲解—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反思及总结。这个教学链环的运行是以学生的活动为推动力,而老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推动者和引导者。新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自己大学前积累的经验与现在的认知重新匹配和组合,更新自己的认知信息库。
鹰架式教学方法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师生单一互动,形成了动态的师生主体转换的新互动模式,老师搭架式的教学方法在塑造新生知识观、学习观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上发挥着意外的作用。鹰架式教学在课堂氛围、组织形式等方面带给新生一种新奇的感受。新生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建构自己的认知,提高了新生的自觉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新生适应性的转变,真正达到“1+1>2”的教学效果[4]。
鹰架式教学法中老师的指导工作具有动态多变性和渐撤性[5],但老师的监督作用是持久性的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将学生阶段性和总结性的学习效果检测作为老师教学的“指挥棒”,老师可以通过监督和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来重新规划课程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课堂管理[6]。
大学新生研讨课作为一门教学内容多样,教学形式多变的新式知识启蒙课程,在学习成果检测方面也打破了传统专业课的书面考核规则,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的形式更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运用鹰架理论,将老师在考核中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创建学生之间互评为主、老师考核学生为辅的开放式评价环境来检验教学成果。老师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评分与期末成果展示评分的加权平均数作为考核分数,并将其划分到“优秀、通过、不通过”的三档教学效果层次中作为最终成绩[7]。
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线上问卷评价的方式。运用网络平台,老师根据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教学内容掌握的难易度等方面的反馈做出适当调整。
(1)在大学新生研讨课中,研究和讨论是关键,小班化教学策略能够做到全覆盖式的师生交流互动。但目前部分开课的专业招生人数较多,学校为避开教室使用高峰和节省教师资源的利用,将同一专业的学生的课表排在同一间教室,这就打破了小课堂化教学规定的20人左右教学要求[8]。近阶段也有部分老师反映此类问题,课堂人数的超标给老师的课堂互动工作带来了压力和不便。
伴随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班化教学模式的地位愈加难以撼动,小班化教学可行性也被教学资金投入、教师资源、教学设备分配等条件的标准框架所禁锢。针对当前学校的发展情况,可先采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课程方式[9],并将其作为小班化教学实践的过渡探索阶段。大班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和深度问题提出为主,小班则强化问题研讨和主题升华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2)鹰架式教学法主张老师能适时、适当、适量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教学位置的寻找和尝试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把握。而且大学新生研讨课在挑选专题、规划课程流程、准备学习资料等工作上较传统的专业课备课要繁琐得多。每位老师肩负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加重的教学工作量会让老师的负担加重。老师逐渐遗忘了初教大学新生研讨课程的新鲜感,变得疲于创新,同时也将教学任务全部归结到学生身上,从而无法体验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在大学课堂中为了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也在尝试着增添学生助教这一职务作为师生联系的桥梁。学生助教需经过老师的短期培训,能够在日常课堂中帮助老师整理学习资料、进行作业批改以及期末总结评价[10]。学生助教是课堂信息采集员,能够及时向老师展示出学生真正的需求和当下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要对优秀学生助教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以保持其工作的积极性。
(3)大学生新生研讨课相比传统专业课有着简单、轻松、开放等关键词条,但正是这些特点使得部分学生将其看作是门科普课或是情感交流课。课程带给学生的新鲜感并不能持久地维持课堂质量和效率,学生态度的转变也会带给老师教学消极的影响。
因此,在大学新生研讨课中将德育与专业知识相渗透,老师从课程内容中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如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赋予课程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11]。让学生意识到课程的意义以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具有清晰的学习规划,是开展新生研讨课的先导任务。
大学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大致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课程达到高效、高水平的教学目标,教学团队一直在努力尝试将不同的理论与课程相结合,探寻新的最佳教学方案。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鹰架式教学法凭借其动态性、灵活性、新颖性在优化大学新生研讨课程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老师应重视大学新生研讨课这种学术启蒙的教育工作,为以后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