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嘉睿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徐州 221000)
早在尧舜时期,江苏徐州民间就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伏天吃伏羊”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经过春夏的饲养,羊肉在入伏以后,肉质肥美鲜嫩,膻味很小。伏天喝上一碗添上辣椒油的羊肉汤,能够排湿驱寒,以热制热。徐州彭祖伏羊节也被授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伏羊节,对于徐州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道美味,更是一种文化,一缕乡思。吃羊肉、喝羊汤、啃羊腿、吃烧烤,一只羊十多种吃法,伏天里的徐州人吃着伏羊,喝着羊肉汤,餐桌上的推杯换盏之间,联络了感情,加深了情谊。
八大菜系中的每一种菜肴都有属于自身独特的烹饪手法,每一种食材也会很多不同的做法。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吃的过程也不忘“追寻溯源”,对不同菜肴烹饪工艺以及食物的营养成分越来越感兴趣。下文将以“伏羊”为例,简要探讨几种常见烹饪方法及其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烧烤是徐州美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遍布徐州大大小小的街道和巷子。羊肉串是熏、烤方法的代表食品。羊肉经过熏制和烧烤,外在上看略有些焦,内里却又软又嫩,相较原有烹饪方法口感大大改善,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广泛欢迎。熏烤过程中产生的高温,让木炭产生含有许多致癌物质,如氧化硫的烟雾。蛋白质中氨基酸和还原糖容易发生美拉德反应,可能会形成一种潜在的致癌物丙烯酰胺。熏烤食品在胃中酸性条件下容易产生常见的致癌物质亚硝胺,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熏烤下的高温会被破坏分解食物的成分,营养会大大流失,不利于菜肴烹饪的营养性[1]。大排档售卖的羊肉串都是熏烤所得,在使用熏烤方法时,熏烤的温度、时间、食材、木炭的选择都需要严格把控。温度控制在200 ℃ 以下,可有效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减少有害物质产生[2]。吃羊肉串时搭配新鲜果蔬,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与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有效起到清洁肠道的作用,维生素C在胃肠道内通过阻断亚硝酸盐和仲胺的结合,减少致癌物亚硝胺的产生,维生素E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达到预防肠胃提前衰老的 效果。
每逢伏羊节之际,家家户户都会买羊肉,喝羊汤。白菜炖羊肉是徐州人家中最常见的一道菜,家庭中炖煮法是最常见的。因其过程温度较低,食材中的营养成分较少发生改变,温度较高情况下,糖类和蛋白质等易被分解,造成大量营养物质的流失,水会溶解食材中的无机盐、电解质、维生素等,而蔬菜大量养分储存于液泡中,炖煮后液泡破裂,营养流失明显。据统计,若在沸腾的水(100 ℃,1 013 kPa)中对蔬菜进行20 min炖煮,滤干所得蔬菜中的养分含量不足原有的70%,营养流失严重[3]。肉类在炖煮时,胶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会大量流入汤中。白菜、羊肉在炖煮过程中,为了减少食材营养成分的流失,需把控合理的炖煮时间,过长易流失营养,过短则又导致肉类不熟[4]。
炒好的羊肉撒上孜然,配上徐州的特色主食烙馍,肉质鲜美,入口即化。炒制法看似简单,但其过程需精确地把握“火候”。火候是中国菜的灵魂,顶尖的厨师把控火候就如同一军之主帅运用兵法,把握火候需亲自实践[5]。不同火候对食物的营养成分也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蔬菜如果使用大火快炒,60%~70%的维生素C可以留存,约76%~94%的维生素B2和胡萝卜素可保留,小火慢炒,维生素将会损失更多,食物颜色也不尽如人意。烹调出营养美味的菜肴,不仅要注重选材,更要把握好火候[6]。厨师们选择大火快炒的方法,不仅可以保证菜肴的优质口感,还可留住食材中的水分,减少烹制时间,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
在进行食材炒制前,一些人喜欢将食材焯水,再进行炒制,不仅节约时间,还有助于调味。肉类在炒制之前,建议先进行焯水处理,再加上合理把控炒制的时间和火候,可以有效减少有害物质对人们健康产生的危害[7]。但蔬菜在焯水过程中约有8%的维生素流失在水中,不建议炒制前进行焯水,一些富含草酸、亚硝酸盐的蔬菜除外。
年轻人最为偏爱的烹饪方式当属煎炸,以热油加热食材,烹制出来的食物外酥里嫩。煎羊肉、香炸羊排、酥炸羊肉等,都是采用煎炸法制作,成品色香味俱全。煎炸法耗时,油温普遍较高,会产生杂环胺、多环芳烃类等强致癌物,增加患癌风险,威胁人们的健康。为了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可使用蛋清或淀粉糊,覆盖其外表面,在增加食材口感的同时,避免营养成分被高温破坏[8],这种方法是上浆挂糊技术。
不同烹饪工艺在羊肉上的运用冲击着人们的味蕾。在吃伏羊的同时也要注重合理的烹调方式,通过合理的烹饪技术减少食材本身营养成分的流失,达到合理膳食的目的。了解不同烹饪工艺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影响,优化烹饪技术,为人们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