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清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病毒性肝炎是常见传染性疾病,那么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患者为什么要检测自身抗体呢?
病毒性肝炎以肝脏病变为主,属于常见传染病,典型症状是恶心、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病情迁延后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目前主要将其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具体而言:第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主要因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所致,患者存在肝实质细胞炎症损伤,可先传播病毒,之后再出现临床症状;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如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水等,当然,也可通过军队、学校等日常生活接触染病,输血传播则较为少见。甲型肝炎有下列流行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较之西欧、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地区,南美洲、中美洲等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差,所以甲型肝炎发生率更高,同时,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卫生条件、违禁药物使用等也影响着疾病发病率;(2)疫苗的使用:甲型病毒性肝炎减毒活疫苗、甲型病毒性肝炎灭活疫苗均为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预防性疫苗,其对预防此类肝炎亦有确切的保护效力。第二,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各异,但是可以概括为:食欲减退(之后也可伴有恶心厌油、大便不调等消化道症状)、肝区疼痛(包括一过性刺痛、钝痛、隐痛,诱发因素为饮酒、劳累等)、乏力(与脂溶性维生素E吸收减少、摄入热量不足等有关)、黄疸(通常小便色黄且黄染)、肝掌(雌激素水平提升有关)、肝病面容(即面色晦暗)、肝脾肿大。乙肝亦是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且可通过性、母婴、血液传播,目前主要通过抗病毒、保肝、抗肝纤维化、抗炎等控制病情进展。第三,丙型肝炎。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但是多数研究指出其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且在患者血清中能够检测出下列自身抗体:(1)结核抗体:虽然多数病毒感染会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不过临床中以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自身免疫最为多见,且有学者指出,肝脏损害程度直接影响着结核抗体检出率,即肝脏损害越轻,越不容易检出结核抗体,并且结核抗体阳性率受到性别、地域的影响,但是其与年龄、饮酒、肝脏炎症评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间、病毒基因型、肝纤维化分期等无关,另外,较之结核抗体阴性者,阳性患者在接受肝组织活检时会发现淋巴细胞聚集缩减、浆细胞数目提升;(2)抗平滑肌抗体:在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均存在抗平滑肌抗体,且通常情况下容易鉴别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不过若是因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现象,此时会增加鉴别难度,加之二者治疗方向不同,所以检测抗平滑肌抗体意义重大;(3)抗线粒体抗体:其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丙型肝炎等,不过二者在抗体滴度、阳性率方面有所差异,丙型肝炎患者略偏低。第四,丁型肝炎。此类患者通常有4-20周的潜伏期,通过血清学、特异血清病原学、肝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胆红素、血清蛋白电泳)等检查可以确诊,主要进行护肝对症治疗,通过筛选献血员、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具等举措可以有效预防丁型肝炎。第五,戊型肝炎。此类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常见于青壮年群体,发病有季节性特征,但是无家庭聚集特征,主要通过特异血清病原学确诊,患者应格外注意饮食与休息,尤其是食物热量需充足,不要过分限制脂肪,隔离期满后的3个月内不宜劳累,此外,注意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等均对预防戊型肝炎有较好效果。
相关临床研究指出,在病毒性肝炎体内通常能够检测到自身抗体,所以若是能够对自身抗体进行合理分析,既能区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暂时性自身免疫现象,也能明确肝脏病理损伤,有效反映病情进展,从而指导诊疗活动。另外,病毒性肝炎患者既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肝癌、血清学阳性、终末期肝硬化等,也伴有淋巴细胞增殖、免疫耐受失衡的相关肝外体征。有报道称:约20%的乙肝感染患者有膜性肾小球肾炎、干燥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肝外症状、体征,慢性丙肝患者则主要有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等肝外表现,而上述患者均能检出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抗体,意味着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自身抗体可以有效检出上述疾病。
此外,临床中常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不过干扰素属于重要细胞因子,会对免疫耐受机制产生破坏,且会增强自身抗原识别,从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加之在干扰素诱导下也可出现抗核抗体、胰岛素、抗甲状腺等自身抗体,所以对接受干扰素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无疑能够监护治疗过程,确保治疗安全。
综上所述,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定期检测自身抗体既有助于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助于拟定治疗方案,所以为满足患者诊疗需求,要求定期、全面检测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