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红色特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11-27 19:11宋炳龙李素敏
大理文化 2021年7期
关键词:滇西工委大队

●宋炳龙 李素敏

解放战争时期,现在的洱源县辖区内有5个由中共滇西工委(滇西北地委)直接领导的地方党组织,即中共罗潓特区、洱源县委、邓川县委、牛街区以及以罗潓特区为基础但辖区不尽相同的西山特区党委。这些党组织的活动范围除现有辖区外,还把工作扩展到大理市的上关、波罗塝以及鹤庆县的姜寅、平美、云龙和漾濞县的金脉(现漾江镇)等地。他们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发动和依靠群众,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同时,还广泛组建了“民青”“农抗”“工抗”“妇女会”、民兵等群团组织,积极开展人民武装斗争。境内各地的武工队、游击队形成一定规模,并在“边纵”七支队的帮助支持下,开辟了罗潓上下江、洱源东山、牛街、邓川姜寅(现属鹤庆)、西山金脉等多块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为地方党组织、人民武装队伍和“边纵”七支队在洱源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洱源县革命老区在滇西北乃至云南全境解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组织发展

1930年,积极进行马列主义传播活动的王鸿绩被捕后,其进步书籍在家乡传阅,年轻一代追求革命的思想开始萌芽。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路过邓川姜寅,在邓川、洱源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40~1943年,党的外围组织“民先”成员黎旭、进步教师张光宇在邓川中学向师生推荐进步书刊,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受中共南方局、云南省工委派遣至境内开辟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及“民青”成员,以学校为阵地,在县立初级中学、乔后中心小学、矿山小学、牛街小学及其他一些村小,创办夜校班,组织“读书会”,建立“拓荒社”等进步团体,进行革命宣传,秘密发展“民青”成员和农抗会组织,吸收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初,乔后建立3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建立了滇西北最早的游击武装——下江农民自卫队。

党支部建立后,工作重点是发动工农、组织工农,将乔后盐矿工人的自发组织“兄弟会”转变成“工人抗争会”,并在其中培养骨干和发展党员,到1948年5月,已在工人中发展了10名党员。同月,在中共滇西工委领导下,在漾濞、洱源、云龙、剑川4县交界的乔后镇建立以王立政为书记、杨苏为副书记的罗潓特区区委。特区党委成立后,发动矿工开展争取经济利益的罢工斗争,成立了“乔后盐矿矿山工人会”,赶走了总场长杨云龙。国民党又派军统局少将赵诚义继任总场长,驻乔后的税警队由一个中队增加到三个中队,斗争更加复杂尖锐。中共地下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晓以利害,使其中立,孤立了主要敌人。

在农民中,将积极分子组织成“农民抗争会”,在“反征丁、反征粮、反征税”斗争中吸收党员,于1948年建立了农村党支部。10月,中共滇西工委书记黄平到洱源、邓川组建党组织,成立以万国祥为书记的中共洱源县工作委员会、以林泽明为组长的邓川中共地下党小组和以赵仁传为书记的牛街特别支部。

1949年4月,邓川、牛街分别发展党员50多名。根据滇西工委3月会议精神,建立以林泽明为书记的邓川县工委和北区区委,未建区委的地区划为沙坪、江尾、新州、姜寅4个片,指定专人负责。同时,县工委还派人深入到大理县属的上关、波罗塝和宾川县属的挖色一带开展工作。4月28日,牛街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人民武装暴动,夺取国民党自卫队的全部枪支弹药,暴动成功。4月29日,成立以李宗仕为大队长的“牛街人民自卫大队”,选精明强干的青年编成一个武工队。

5月初,建立以万国祥为书记的中共洱源县委员会,并在已具备条件的城北、永宁、永乐和五门4个区镇建立区委会,每区设委员2~3人,其中书记1人,未建区委的城南和凤羽,指定专人负责,牛街亦建立了区委会。5月6日,洱源县委领导武装暴动,将国民党常备大队整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建立第三支队党的特别支部委员会,直接领导这支武装。6月,林泽明、陈志宏深入农村,以公开身份进行革命活动,经滇西工委批准整编“绿林”出身的怒七五及其部队。6月底,姜寅的中共地下党组建了20多人的一支游击队。7月6日,在挖色地区活动的邓川中共地下党组织与陈家震率领的滇西人民自卫团三、六大队配合,举行挖色暴动,组建了近20人的挖色游击队。7月9日,邓川县工委组织领导了江尾开仓暴动,发动群众在一夜之间将10余万斤粮食全部运出。7月起,两县党的组织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或半公开。7月18日,邓川县工委将江尾、青索等游击队调集碧花园,成立段向尧任大队长的邓川游击大队,下设3个中队。在中所成立以县工委委员陈志宏为负责人的“邓川地方组织办事处”,担负发动群众支前等后勤任务,事实上已代行地方政权职能。9月15日,根据剑川“九·九”会议决定,组成以林泽明为书记的中共邓川县委员会。9月底,国民党云南省政府调集保安团进犯滇西北,对滇西工委领导下的党组织及人民武装进行“南北夹击”。在邓川作战的人民武装转移至姜寅继续坚持斗争。洱源县党政机关和部分工作人员分别转移至永宁、永乐的东山一线及姜寅地区,开展敌后斗争并组织发动群众支援前线。11月,斗争极其尖锐复杂,洱源县委建立中共城南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在被保安团占据的城南地区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和情报联络工作。邓川县建立中共姜寅区委员会,将姜寅划为南北两片,分片指导工作。

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通电起义,洱源、邓川党政军机构工作人员相继成立县委迎接新的任务。

1949年12月,洱源、邓川两县开始有计划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到1951年1月,两县共建立党支部87个(洱源64个、邓川23个),发展党员1205名(洱源890名、邓川315名)。

1949年4~6月,乡改区,境内成立了洱源城北、五门、永宁、永乐、乔后、罗潓、牛街及邓川北区8个区区委。9月,国民党保安团进犯滇西北。邓川北区区委停止活动,县委机关转移到姜寅区,洱源县委机关也转移到东山,坚持领导敌后斗争,其间成立城南临时区工委。11月,邓川县委建立姜寅区委。12月,洱源县委建立城南区委。到1950年1月,洱源、邓川两县县委辖13个基层党委,乔后、牛街和罗潓3个区委均充实领导班子,共建立58个党支部,发展党员1433人。7月,洱源将城北、五门、城南合建为第一区;永宁、永乐合建为第二区;清源、云鹤、起凤合建为第三区;罗德区称第四区;各区均建立了党委会,邓川分别将崇正、德源、姜寅3个区改称第一、二、三区,建立3个区党委。

洱源、邓川武装组织

保卫团、常备队是国民党县政府的常备武装。民国中期,县设团防总局,其总团长、副总团长由省或专区保安部(处)指派。总局下设3个中队,分区设民团分队。1927年以前,洱源县民团设4个中队,团兵200余名,1927年6月调出3个中队。张笏接任县长后,查点官佐士兵,有70余人。因“枪枝窳败,团兵老弱”,于是进行整顿,调入新兵60余名,将团兵分成3个小队,一小队驻防县城,另两小队前往各区游击,有省造、土造单响枪90余支。1929年,李峻芳任洱源县团防常备大队长,杨国安为第一中队长。1930年,因洱源县保卫大队长卢振东“对零星散匪应付无方”,县团务委员会委请赵光汉接任大队长。1931年3月,洱源县将团防组织重新改组为保卫团,设副团长1名(杨之栋),按照两种常备队编制编为一个中队,中队长廖鹏鸣。廖鹏鸣到职后,为改变团队恶习,提高兵士素质,曾招4期学生训练班,经过基本军事技术培训后充任常备队兵士。1934年7月,张灿元受县长许端毅委托,接替廖鹏鸣职务,组织常备队及班长训练班。常备队设中队长、分队长、特务长、录事等。翌年,保卫团总团长由县长兼任,杨之栋任副团长。在参议会请求下,取消民团分队。1936年,洱源县长杨光发为防红军入境,成立临时保安委员会,设兵站、侦谍、交通、防务、财务等5股,又在三营、凤羽、炼铁等3镇各设驿站分处,巡检村、山关村、灵山镇、雪梨场、大涧口、芹菜塘等处加设递步哨所。将县属各区保卫队编成两个大队12个中队,廖云阶与李俊芳分别任大队长。1945年,洱源县保卫队人员设置为:中队长黄天祥(上尉),分队长李沛英(中尉),马乘龙(少尉),特务长杜绍清,还有录事1人,雇员2名,兵夫98名。1949年2月,在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常备队由农抗会接管,“和平枪换肩”后,常备队成为共产党掌握的武装。

1949年5月7日,中共洱源县委领导武装暴动后,奉滇西工委指示,将参加暴动的群众武装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甘舜、廖云阶分别为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吕幼阶为参谋长,万国祥为政治委员,李文荣为政治部主任。第三支队设3个大队和1个直属中队,第一、第二、第三大队的大队长分別是王献英、杨茂华、丁振刚(常用名肖鉴明),教导员分别是周方、丁焕昌、陈极(常用名陈世达),直属中队长为余有廉。同年5月中旬,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奉命到剑川县沙溪镇参加整训,6月改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第四大队,廖云阶为大队长,周方为教导员。剑川“九·九”代表会期间,第四大队又奉命改编为滇、桂、黔边区纵队31团第三营。

1949年7月18日,邓川县工委领导的数支武工队,在碧花园合编为邓川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段向尧,副大队长苏孝浦,教导员周凤岐,游击大队辖3个中队。同年11月,邓川县游击大队奉命编为边纵32团。为开展敌后游击斗争,还组建一支以周凤岐为队长的邓川敌后武工队。

1949年5月6日,滇西工委将矿山工人自卫队、上下江武工队、乔后上六村农抗会骨干和部分起义官兵,合编组建乔后人民自卫大队,共200余人枪,何桂昌任大队长,杨苏任政治负责人。6月,乔后人民自卫大队被整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第二大队,何桂昌任大队长,杨再春任教导员。

1949年4月29日,滇西工委直接领导的鹤庆县牛街区武装暴动获得胜利,遂决定成立牛街人民自卫大队,有200余人、100支枪。李宗仕任大队长,赵仁传任教导员。6月上旬,牛街人民自卫大队整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第三大队。

老区的中共党组织

在此说一下罗潓·西山特区、洱源县、邓川县和牛街区等几个地区的党组织情况。

1946年12月末,中共云南省工委派遣共产党员王立政到滇西开展武装斗争。任务是先回家乡乔后通过社会关系寻找职业岗位,以便派去的同志有个公开职业好进行工作;其次是调查社情,开展宣传、组织工作,但在滇西未正式建立组织机构之前,不发展党员。1947年1月,王立政在乔后秘密开展宣传组织工作,以进步团体“拓荒社”为载体,形式多样地团结青年、组织青年,为党后来在乔后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舆论引导和启蒙工作,为培养革命骨干奔赴农村、矿山,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1947年,中共云南省工委作出全省开展武装斗争的部署,要求滇西北地区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的组织,争取一年左右时间发动武装斗争。11月,省工委派黄平(黄知廉)为中共特派员,到滇西领导工作。12月,黄平与王立政取得联系,在听取王立政一年的工作汇报后,根据乔后地区群众已初步发动起来的情况,同意可以发展第一批党员和“民青”。1948年1月8日,根据黄平指示,王立政在乔后首次发展杨绍君(邵军)和张光泽入党,吸收杨龙(杨农)和谢钧为“民青”。1月至3月,省工委又先后派欧根、王以中、杨苏、徐铮到剑川,加强滇西领导力量。同期,鹤庆人共产党员彭恕,从鹤庆县邮政局调到乔后盐场邮政支局任襄办(副局级),赵鼎棻由组织从剑川派到乔后。1月,正式建立中共乔后井支部。支部书记王立政,副书记杨苏,支部委员彭恕、赵鼎棻、杨绍君、张光泽等。4月,乔后井党支部在炼铁乡雪梨树村后罗坪山麓的鸡鸣寺举办党员训练班,这是滇西北第一个党培养革命工作者的摇篮。培训对象有党员、“民青”成员、小学教师、工人和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共50多人。培训会由王立政、杨苏、赵鼎棻主讲,主要学习中国共产党宗旨和简要党史、土地法大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后因国民党洱源县政府派县常备队进山追剿而提前结束,但党的知识和革命思想已在群众中扎下了根。与此同时,党支部在乔后街坊建立了一个秘密地下印刷所,蜡板油印革命文献和进步通俗文艺读物。印刷所自编《学习与工作》《战斗生活》等小册子,供党组织、群团组织和干部、群众学习,对培养提高干部素质,巩固和壮大组织,扩大骨干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5月,中共云南省工委决定成立滇西工作委员会,黄平任书记,欧根任副书记,王以中、徐铮、王立政、杨苏、王北光等人为委员。中共滇西工委建立伊始,确定的任务是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在斗争中建立党的组织,为发动武装斗争做好准备。工作重点放在剑川和乔后地区。工委委员做了分工,王立政、杨苏负责乔后地区。此后,乔后地区党组织在中共滇西工委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随着党组织的建立,罗潓地区党员发展和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拓展。1948年3月,盐场矿工李国清、张国顺入党后,通过“兄弟会”“工人抗争会”等进步群众组织积极培养对象,发展组织,至5月,已有工人党员10名,遂成立矿山工人党支部,杨绍君任支部书记。同期,乔后中心小学校长赵鼎棻发展谢铭、谢钧、杨龙、李根祥等人入党,成立学校地下党支部;彭恕在盐场场署机关发展杨振河、李克光入党,成立地下党小组(1949年初成立支部,党员7人);张光泽在乔后农村发展李泰元、赵四代、李义恭、赵大昌、段文训等19名党员,成立乔后支部;杨苏分管上、下江农村,在以源安邑为中心的小学教职员工和农民中,发展寸彦林、施国华(施朝伦)、寸厚泽、董禾根、董占元等人入党,成立农村党支部。鉴于乔后井党支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加强统一领导,乔后井党支部被扩建为中共乔后总支委员会,由委员6人组成,下设乔后、矿山、学校、农村4个党支部和1个党小组,王立政任总支书记,杨苏任副书记。

在5月滇西工委会议上,鉴于罗潓地区是剑川、洱源、云龙、漾濞四县边缘结合部,建立革命根据地条件较好,遂于7月成立中共罗潓特区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特区党委由滇西工委委员王立政、杨苏分别任书记和副书记,杨绍君、赵鼎棻、彭恕、张光泽等人为委员。同年深秋,黄平到乔后,从工作发展的需要出发,因乔后盐矿工人绝大部分来自上兰州、马登两地,决定把兰州、马登划归罗潓特区,王北光、李铸宏二人参加罗潓特区党委。从此,建立起以乔后为中心的罗潓特区,包括洱源的上、下江以及云龙县关里、顺里、师里(今长新、白石、顺荡)和剑川的沙溪、弥沙与上、下兰州等地,南起漾濞县的金盏脉地,西北达兰坪县的通甸等5县10乡镇的范围。罗潓特区的建立,标志着罗山潓水间有了一块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对这一地区的“工运”“农运”和滇西北的武装斗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共滇西工委在1948年10月的会议上,传达学习了中共华南分局“放手小搞,准备大搞,加快发展组织”的指示。罗潓特区党委根据当时上级指示的入党条件,积极、慎重、稳妥而又快速地发展组织,在“民青”“农抗”等外围组织和群众团体中,重点教育培养经过实际斗争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入党,壮大革命队伍,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做组织准备。

由于滇西北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1949年6月以后,罗潓特区主要领导人王立政和杨苏及其他领导干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特别是7月、8月剑川建立人民政权后,乔后、沙溪、弥沙3个区党政机关相继成立,按原隶属关系归还建制,只是由于乔后离剑川较远,又与上江乡毗连,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后来由西山特区领导。1949年7月,西山特区成立,所辖区域包括洱源上江乡、下江乡(今乔后、炼铁部分区域)、剑川乔后区、云龙关里乡(今长新)及金莲区14个行政村和漾濞金脉镇(今漾江镇)等范围,它是罗潓特区的继续和发展,是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而产生的。西山特区首先建立党组织,特区党委书记赵鼎棻,副书记王沛椿,实行一元化领导。根据区域范围,下设乔后、罗潓、关里、金脉四个区委。根据滇西工委指示,西山特区确定的任务是:一、以乔后镇为依托,把工作向西推进到云龙,向南推进到漾濞,扎扎实实地扩大和巩固解放区;二、阻击保安团从滇缅公路上的漾濞县沿黑潓江北上侵犯乔后、剑川等地,守好解放区的南大门;三、逼近控制漾濞至永平一段,打乱国民党西逃缅甸的阴谋。西山特区党委切实贯彻执行滇西工委的指示,积极发展壮大党组织,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以金脉地区为工作中心,依靠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残余作针锋相对的斗争。7月,根据滇桂黔边区党委和滇西工委制定的工作方针和剑川“九·九”代表会议确定的滇西北地区当前的任务,西山特区党委放手发动群众,充分揭露反动派的阴谋,在十分艰难的斗争环境中,不断巩固和壮大武装队伍,在建党建政以及粉碎蒋介石、卢汉经营滇西企图并迎接解放军进军云南和同国民党反动残余作最后大决战等方面,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亦为漾濞县的全境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至剑川“九·九”代表会议召开前,罗潓·西山特区党组织有县级特区党委1个,党支部31个,党员592人。

1947年10月,省工委准备在洱源开辟工作,派云大附中学生周涛、杨化到洱源调査社情。周涛、杨化按上级领导人王泥(王启明)交代的“先去摸情况,能立足就扎下来工作,有困难回去昆明再想办法”的指示开展工作。1948年1月,周涛、杨化撰写《洱源农村人民生活情况》《洱源上层人士情况及其中的矛盾》《昏庸县长汪锡彬、倪兆鹏》三份报告,王泥向省工委书记郑伯克作了汇报。5月,中共滇西工委提出滇西工作的总方针和任务是“隐蔽活动,积蓄力量,建基地和据点,一年左右发动武装斗争”。

6月,在昆明的中共地下党员洱源人马曜获悉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拟派几名省参议员到滇西几个县担任县长的信息后,不失时机地建议省工委设法派人到洱源开辟党的工作。经省工委同意,由马曜以省参议员的身份,通过省民政厅秘书主任吴少默,向省民政厅长杨文清推荐省参议员、有民主进步倾向的甘舜(雨苍)出任洱源县长。7月,甘舜被委任为国民党洱源县长。在中共云南省工委的安排下,已暴露身份的昆明城中区委委员万国祥、“民青”成员张从曾和进步教师范如椿,在甘舜赴洱源任职的掩护下,于8月初安全到达洱源,在洱源开展党的工作。万国祥等人在甘舜的支持下,从掌握教育阵地入手,先以县立中学为据点,培养骨干,发展组织。马曜按组织意图建议甘舜,委任万国祥为洱源县立中学校务主任,范如椿任教导主任,甘舜自己兼校长,张从曾任县政府秘书。为站稳脚跟,广泛联系群众,甘舜又委任万国祥、范如椿为县督学。从此,万国祥等人到政府各部门、县内各中心小学开展党的活动。通过万国祥、范如椿、张从曾等人在群众中的广泛联系和工作,将在县中和宁湖、城南等小学任教的赵怀珍、杨赵杭(杨云涛)、杨臻等人,逐步培养成为革命骨干。其中,经重点培养教育后先将赵怀珍、王献英吸收为候补党员,甘舜委任赵怀珍为县教育局长,把王献英从县教育局调到县常备中队任第一分队长。至此,全县教育大权基本掌握在中共地下党的手里,地方武装亦部分由其控制。

9月,万国祥与滇西工委取得联系。10月,滇西工委书记黄平到洱源视察工作,在听取汇报后,批准建立中共洱源县地方工作委员会,任命万国祥为书记,赵怀珍、王献英为委员。11月,在甘舜掩护下,县工委在县中开办师资训练班,受训进步知识青年60余人,历时三个月,主要训练内容是结合教学业务宣传全国革命形势。结束后由甘舜将这批知识青年委派到政府、教育部门任职,为党的建设积蓄了革命力量。12月,省工委调在昆明进行地下工作的周涛回洱源,秘密参加县工委工作。

1949年2月,根据省工委指示,马曜回洱源,向县工委传达省工委书记郑伯克指示:“洱源中共地下党发动武装起义,必须把甘舜争取过来,具备条件时吸收入党。”在马曜、万国祥的帮助介绍下,经组织批准,甘舜加入党组织,标志着洱源“两面政权”的正式形成。同期,滇中地区峨山县中共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董子健,经省工委调派到洱源,被指定为县工委委员。3月上旬,经滇西工委批准,调整了县工委领导班子,正式成立以万国祥为书记,董子健、周涛为委员的中共洱源地下党县委。此间,上级党组织从昆明、剑川、祥云、宾川等地调派到洱源工作的有中共地下党员李德钰等6人,还有“民青”成员和进步知识青年100多人,他们均按照县委安排,由甘舜委派到政府、军队、邮电、学校等部门任职,秘密开展革命工作。至3月底,全县1所中学、8所小学和80余所保民小学,均由中共地下党掌握,党的宣传工作深入到全县各个角落。

3月中旬,黄平到洱源视察工作,听取县委汇报后,对县委当时的工作作了四条指示:(一)抓紧培训干部,放手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党组织;(二)以常备队和民众自卫队、乡丁队等形式,控制全县武装,建立地下党领导的武装队伍;(三)在地方上层势力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击和消灭顽固势力;(四)利用甘舜掌握县政权的有利条件,积极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条件成熟和必要时,打出旗号举行武装起义。县委及时贯彻黄平指示,在五门镇、城北乡、永乐乡、永宁乡、城南乡、清源乡、云鹤乡、起凤乡、县立中学、国民党县常备中队中广泛发展贫苦农民、教师、学生、军人加入党组织。至4月底,全县共发展党员72人。同期,县委以原国民党建制的乡(镇)为基础,建立了五门、城北、永宁、永乐四个区委,各配备了1名书记和2~3名区委委员。未建区委的城南和凤羽,县委均派出工作组,分片开展工作。

5月初,滇西工委副书记欧根到洱源传达滇西工委紧急会议精神,决定将洱源准备起义的武装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成立特支委,留地方工作的成立临时县委。特支委书记万国祥,委员董子健、甘舜;地方临时县委书记周涛,委员钱平、李丽康。6月至9月中旬,滇西北游击根据地日益扩大,洱源亦成为滇西北根据地中较巩固的前哨阵地,党的基层组织开始半公开活动。县工委抓住时机开展一系列整顿组织和加强党的建设工作,调整充实了永宁等四个区委班子,派人负责未建区委的城南、凤羽两地的工作。

10月下旬,敌保安第三团接替第十四团“驻剿”洱源。县委领导成员以黑石涧、石岩头、挖瓢房为据点进行活动,因受敌军的干扰破坏,与城南党组织、情报点失去了联系。县委在南卫中队骨干层中,吸收中队长王维纲、战士李汉标为候补党员,成立城南临时区工委,指定王维纲任书记,指定李汉标及指导员马志为委员,很快恢复了与县委、西山特区及各情报点的联系。在艰险的敌后情报工作中,考察锻炼了队伍,吸收了24名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

12月9日,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11日,县委在永宁区召开会议,作出整党建党、建立健全党政机构等7项决定。随后,洱源县委又建立了城南、清源、云鹤、起凤四个区委。

1950年1月,县委在玉湖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有县、区党委领导、支部书记和党员代表100多人参加。会议组织学习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将革命进行到底》《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件,宣传解放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和任务,宣布县委的整党决定,部署全县整党工作。会后,按“七大”党章在党内外宣传党的性质、宗旨和党员条件,遂向群众公开了党支部和党员名单,各级党组织由秘密活动转变为公开活动。在整党工作的推动下,全县各区发展了一批党员,其中清源、云鹤、起凤三个区就发展了党员148名,建立了3个党支部。

据1950年3月统计,全县有8个区委,39个党支部,916名党员。

1948年“7·15”昆明学生运动之后,根据中共云南省工委的指示,已经暴露身份的党员由城市转移到农村。9月初,省工委派遣共产党员林泽明到邓川开辟地下工作。月底,共产党员陈伯松、段亚华因赴保山未成行,北上剑川途中来到邓川。林泽明、陈伯松等人被党组织安排在邓川中学以教员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0月,中共滇西工委书记黄平到邓川,接通了陈伯松的组织关系,随即通知陈伯松参加滇西工委,分工负责邓川、大理等地工作。邓川工作主要由林泽明负责。同时指示邓川尽快建立党的组织,形成领导核心。后即由林泽明、陈伯松、段亚华等3人组成党小组,林泽明任组长,负责领导全县革命工作。

当时,滇西工委提出的任务是首先在知识青年中发展党的外围组织,如“民青”“农抗会”“妇女会”等,进而稳妥地进行建党,准备在一年内开展武装斗争。在1948年底以前这段时间里,党的工作主要为在校内师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宣讲革命形势、教唱革命歌曲、介绍革命读物等。

1949年1月至4月底,中共邓川党组织的发展工作,虽在秘密状态下,但比较顺利和活跃,各区各片都涌现了一批敢于斗争、胆大心细而又不怕牺牲的骨干和积极分子。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到处串联发动,召开秘密会议,宣传反“三征”,学习党的文件和革命理论,召唤各族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反蒋斗争行列。3月,陈伯松根据组织安排到大理工作,邓川县党的工作即完全由林泽明负责。4月上旬,陈伯松由剑返榆,途经邓川,传达了滇西工委3月会议精神,并研究决定了邓川的几项重要工作:(一)建立邓川县工委,林泽明任书记,周凤岐、孙治岐、陈志宏为委员;(二)加快建党步伐,积极准备武装斗争。要求在将来的武装斗争中,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党员为骨干。因此,凡是积极可靠、敢作敢为,有反蒋觉悟,愿意参加武装暴动队伍的“民青”、农抗成员中的骨干,都可考虑吸收入党。从此,邓川县各片区的组织发展工作迅速展开。至4月底,在全县经过一定考验的骨干中共发展了50余名党员。根据邓川县当时南、北区党的组织及群众发动工作已有一定规模的实际情况,按滇西工委指示,县工委决定建立南区(德源镇、元保乡)、北区(崇正镇、玉泉乡)两个区委,并指定负责人。由于战况变化,北区区委已正式成立,段伯苍、杜文灿先后任区委书记。南区区委未成建制,仍实行分片负责,由县工委直接领导。随着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和斗争的需要,县工委还派出党员骨干到姜寅区(包括平美乡和寅塘镇)和大理县上关、波罗塝以及宾川县的双廊、海东、挖色等地开辟工作,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

由于邓川地区是连结大理和滇西北的主要通道,因此,邓川县工委十分重视情报联络和地下交通工作,先后在沙坪(包括上关地区)、江尾、双廊、马甲邑、东官庄、中所(今右所镇中所村)以及姜寅上平坝等地建立了情报站、交通站,工作辐射到全县有党组织的村庄,沟通了大理、邓川、洱源乃至滇西北根据地的联系。6月至7月间,又建立和沟通了由大理喜洲、作邑等地经洱海水路到双廊、挖色或直达弥苴河河尾的锁水阁,再转邓川的水上交通线,为党在邓川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1949年9月15日,到剑川参加“九·九”代表大会的县工委书记林泽明回到中所,在中所邓川地方组织办事处召开了县工委扩大会议,传达会议精神。根据“九·九”会议决定,正式建立中共邓川县委员会,林泽明为书记,陈志宏、周凤岐、杨鼎高为委员。到9月下旬,全县4个区已发展了党员290多人。由于邓川一直处在对敌作战的前沿,组织联系上仍实行分片定点、专人负责的形式,由区到片到点,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地下工作网。12月9日,邓川县委划归大理地委领导,并按德源、元保、崇正、玉泉、姜寅5个区建立健全区委并充实各区委班子,全县党员发展至310人。

1950年1月,邓川县委在各区普遍开展清理登记党员、组建党支部、广泛宣传党的政策等工作。还在县城新州举办了第一期党员训练班,共120名参加。学习内容包括《共产党宣言》《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等,还给参加学习的党员补填入党志愿书。

由于邓川地处滇西北前哨,邻近滇西重镇大理,经常面临着强敌威胁,这就决定了邓川县委所采取的斗争形式的特殊性。在大部分时间和地域内,斗争都处在秘密状态,在贫苦和进步知识分子中发展起来的党组织和群众组织,都严格按党的路线和方针组建,极其稳妥和可靠,从而经受住了严峻的斗争考验。邓川党组织为“边纵”七支队输送了部分干部和兵员,参加了整个滇西北的革命斗争;在县内开展了多样灵活的小型武装斗争,牵制了一部分敌军,配合和支援了其他战场,打击了地方反动势力,保证了地下情报联络和交通运输线的畅通以及军需物资供应。同时,邓川党组织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党员、干部和群众,为即将到来的新的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1947年底,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在昆明的牛街进步青年赵仁传、方耀章、陈世贤等人联合旅省同乡,联名上书国民党云南省政府教育厅,以推进地方教育为由,力荐在牛街庆云小学任教并有进步倾向的段钧出任校长。以庆云小学为据点,将在外地谋事和在家赋闲的杨清、董圣镛等人聘为该校教师,为开展革命工作积聚力量。

1948年6月,根据滇西工委布置,沙溪地下党负责人王有力经过一系列工作,介绍赵仁传入党,中共滇西工委副书记欧根代表组织监誓。同时,研究了有关牛街革命工作问题,认为牛街离鹤庆太远,与洱源联系又不方便,最好单独建立党组织。欧根考虑后决定,牛街建立中共地下党特别支部,待以后条件具备时成立特区。指定赵仁传任牛街特别支部书记,直接与滇西工委联系。欧根还向赵仁传交代了发展地下党员、“民青”成员,以及开展社会调查、积极创造条件、准备迎接解放斗争等任务。12月底,赵仁传先后发展了杨科然、杨清、李永康等7人入党,增加了支部力量。1949年初,李子鉴等14人入党,“四·二八”牛街武装暴动前,董圣镛等10人入党,组织力量逐步壮大。至4月,牛街地区党员已有近50人。在剑川“四·二”暴动喜讯鼓舞下,在滇西工委和牛街地下党特别支部的领导下,牛街革命形势空前高涨。4月28日,牛街中共地下党特別支部成功地组织了“四·二八”武装暴动,牵制和离间了三营帮会到牛街自卫队逼枪后与“民主联军”和“共革盟”合流的企图,有力地扼制了“民主联军”和“共革盟”反动武装长驱直入革命根据地剑川的企图,同时也大大震慑了牛街帮会,激发了牛街人民积极参加斗争求解放的斗志,为滇西工委在牛街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月,根据滇西工委副书记欧根指示,建立中共牛街区委员会,直属滇西工委领导,赵仁传任区委书记,杨科然为副书记,区委下设6个党支部。后来,滇西工委派杨适夫以党代表身份到牛街,帮助整顿区委班子,新区委由杨适夫主持。“九·九”代表会议后,杨适夫调走,杨清任区委书记,杨科然任区委副书记。从此,牛街的革命斗争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老区的人民武装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洱源辖区内的洱源县、邓川县、直属滇西工委领导的鹤庆县牛街区、划入罗潓特区活动范围的剑川县乔后区以及后来形成的西山特区活动范围,均分别组建了地方游击武装。这些武装力量,几经整编、几易番号,于1949年9月大部分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31团、32团、33团。同期,又组建了罗潓游击大队、洱源县委直属队、邓川游击大队、牛街区游击大队等地方游击武装,配合主力作战,坚持敌后斗争。

1948年6月,罗潓特区批准成立保卫工人运动的乔后矿山工人纠察队,苏士龙任队长,李金同任副队长。10月,工人纠察队改称乔后矿山工人自卫队,共28人。

1949年1月,按滇西工委指示,罗潓特区党委借国民党下发“防匪保境”训令之机,组建了滇西北党领导下的第一支人民武装——上江乡自卫中队(又称上江乡武工队),何桂昌任中队长,有80多人60多支枪(其中洱源县县长甘舜批给40支步枪和部分弹药)。队伍扩大后,又称上、下江武工队或上、下江游击队。5月6日,滇西工委将矿山工人自卫队、上下江武工队、乔后上六村农抗会骨干和部分起义官兵,合编组建乔后人民自卫大队,共200余人枪,何桂昌任大队长,杨苏任政治负责人。6月,乔后人民自卫大队被整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第二大队,何桂昌任大队长(6月后杨蔚元接任),杨再春任教导员(8月后赵士元接任),杨绍君任参谋长。下设三个中队,一个直属分队,一个政工队,共250余人。第一中队由原上下江武工队编成,中队长何正喜、吴石标,指导员周英、施国华。第二中队由矿山工人自卫队及乔后周围农抗会员组成,中队长李權廷,副中队长李金桐,中队副中队长段嗣忠,指导员赵鼎棻、杨龙。第三中队由沙溪、弥沙工人自卫队和农抗会员合编而成,中队长李芳廷,指导员吴镜秋、黄水平。直属分队分队长余林华,政工队长张念方。剑川“九·九”代表会后,乔后二大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31团,其中原第二中队跟随赵鼎棻开赴漾濞县金脉地区,作为西山特区基本武装。

1948年冬,罗潓特区党委建立华丛山地下武工队。在解放乔后和东出洱源攻打“民主联军”作战中,改名为彝族先锋游击队。后来,为扩大影响,将这支30多人枪的武装命名为“华丛山彝族先锋游击大队”,寸友仁任大队长,杨步云任教导员,罗元旦任事务长。

1949年4月,中共罗潓特区党委组织建立西山武工队(又叫西山游击队),共17人,王沛椿任队长。后编入乔后第二大队第四中队,王沛椿任中队长。6月,扩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西山独立大队(又称“羊皮褂大队”),共90多人,王沛椿任大队长,一大队(剑川)三中队指导员王寿南调任独立大队教导员,下设两个中队。第一中队中队长杨富银,指导员赵祖培,第二中队中队长李维善,指导员张锡康,每个中队下辖三个分队。7月下旬,西山独立大队与喇鸡井部队及王祖鑫农民义军840部队,合编为第二支队第三大队。下设两个中队,喇鸡井部队和王祖鑫部为第五中队,西山独立大队为第六中队。“九·九”代表会后,第六中队编为“边纵”七支队33团直属队。

1949年7月,西山特区党委将金盏、安兰两支农民自卫军合并,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第二大队,所属金脉自卫中队,移驻甘屯后,改名金脉游击中队。阿维华(前)、段锡祺(后)任中队长,赵祖厚任政治指导员,周良继后任指导员。10月5日,根据“边纵”七支队司令部命令,关里、师里、顺里、弥沙游击队整编为沘江游击大队,共167人枪,谢志高任大队长兼教导员,张亮任副大队长。后该部整编为七支队33团第二营第六连,张亮任连长,李文彬任副连长,赵茂勋任教导员。

10月以后,为适应新的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西山特区党组织通过做工作,回家戒烟(鸦片)的何桂昌再次组织起一支队伍,与失散的洱源大队第三中队长罗三根旧部20余人和暂时离队的毛国珠、毛永茂等24人,共53人43条枪,应召到金脉地区,经批准,与乔后二大队留在金脉的李耀廷第二中队,共同组建为罗潓游击大队,共200余人枪,编为三个中队。何桂昌任大队长,张光泽任教导员。罗三根部为第三中队,罗三根任中队长。

至此,在西山特区领导下活动在金脉地区的游击队共有4支武装,计400余人枪。

1949年5月,洱源县人民武装斗争全面展开。城南、城北、永宁、永乐4个区分别建立了地方武装。以本地区为据点,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武工活动。根据滇西工委决定,将准备参加洱源起义的群众武装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甘舜、廖云阶分别任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吕幼阶任参谋,万国祥任政治委员,董子健任政治部主任,张从曾任秘书。下设三个大队和一个直属中队,第一、二、三大队大队长分别为王献英、杨茂华、肖鉴明(又名丁振刚),教导员分别是丁焕昌、陈极、周方,余永康任直属中队中队长。中旬,城南中共地下党将城南乡小股自卫武装合建,成立城南人民自卫大队,廖云阶任大队长,有500余人,10多支枪。

6月上旬,县委将城南人民自卫大队精编为中共洱源县委直属队。队长廖云阶、廖寿九、王维纲,指导员杨春芳、马志。同期,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奉命到剑川县沙溪镇参加整训后,改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第四大队,廖云阶任大队长,周方任教导员。

8月,中共洱源县委在建党建政建军过程中,建立了以区委、支部为核心领导的永宁、永乐、城北三支武工队,组建了以“农抗会”为骨干的共1000余人的民兵组织。主要任务是平时维护社会秩序,战时配合主力打击敌人。

剑川“九·九”代表会后,第四大队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31团第三营。

12月,为维持社会秩序,保卫人民政权,成立以县委直属队为基础的洱源县基干大队,划归洱源县人民政府领导,大队长余永康(兼),教导员丁铁军。

1949年4月底至5月初,邓川县地下党组织在剑川“四·二”暴动鼓舞下,在南北两区发动群众收集各种枪支130多支,手榴弹数十枚,先后在中所、大花园、大楼桥、左所、马甲邑、江尾等地,组成了人数七八人至10余人不等的地下武工队(组)。6月中旬,经滇西北工委做工作,将绿林出身的怒七五、李锦文部收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第五大队,怒七五任大队长,李锦文任副大队长。同期,中共邓川县工委相继组建了十多支武工队,成员发展到200多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城西、中所、大楼桥、大花园、左所、青索、溪长村、姜贲、江尾、双廊等地的武装组织。

7月9日,江尾“开仓暴动”成功,在缴获江尾反动帮会“元保社”70多支枪的基础上,于7月18日将江尾游击队共50余人和青索、河埂、江前村游击队共30余人为主体的革命武装,集结于青索碧花园,宣布成立邓川游击大队。段向尧任大队长,周凤岐任教导员,苏孝浦任副大队长,张克让、段斌负责军需后勤工作,共计80余人枪,编为三个中队。第一中队中队长赵炽,指导员段仁;第二中队中队长赵天保,指导员王镇钦,副中队长钟春生;第三中队中队长苏文宇,指导员段富昌。7月28日,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挖色地区官邑小学组建了一支近20人的挖色游击队,刘体义任队长,刘学贤任副队长。后来这支游击队由赵士元交给杨苏带领的二大队领导,并入“边纵”七支队31团建制。8月,双廊伙山的游击队编入邓川游击大队,编为第四中队,赵知信任中队长兼指导员。至此,邓川游击大队发展至120余人枪。11月,邓川游击大队奉命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32团二营七连建制。

9月,国民党保安团进犯滇西北,邓川县党政机关转移至地处偏僻的姜寅区,指导帮助党政军建设工作。10月,由原鹤庆三支三大队帮助建立起的姜寅第一支游击队,60余人枪,其中36人奉命编入七支队31团三营九连后,邓川县工委建立了第二支姜寅游击队,30余人枪,队长曾伯霖,指导员高谦。至1950年初,第二支姜寅游击队成为组建邓川县骨干大队的基干力量。

1949年11月,中共邓川县委为适应敌后武装斗争,又组建了邓川武工队,县委委员周凤岐任队长。

1949年4月29日,滇西工委直接领导的鹤庆县牛街区武装暴动获得胜利,遂决定成立牛街人民自卫大队,有200余人、100支枪。李宗仕任大队长,赵仁传任教导员兼任后勤部主任,李恩贵任副大队长,李银周任副大队长,董圣镛任参谋,杨清任政工处主任。下设两个中队、一个武工队和一个勤卫班。第一中队中队长施泽生(施春和),指导员赵育中;第二中队中队长李果,指导员杨研斋;武工队队长李国珍,副队长段文;勤卫班班长张武林(前)、赵和清(后)。6月上旬,牛街人民自卫大队整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第三大队。9月,根据剑川“九·九”代表会决定,牛街三大队整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31团第一营建制。11月组建32团时,编入该团第一营。

老区的重大事件

1948年2月下旬,中共乔后井支部委员杨绍君、苏佩龙等13名矿工骨干,在乔后猪圈场秘密发起组织“工抗”。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滇西北第一个工人革命组织。不久,“工抗”组织在采矿、制盐、运输、架欀木、汲卤工人中迅猛发展,形成坚强的斗争力量,充分发挥出工人阶级勇于献身、团结战斗的革命生力军作用。6月,掀起了三次震撼省城的盐场工人罢工怒潮,持续时间达半年之久。第一次罢工是从合法斗争开始,时间持续达14天,以争取经济权益为目标,提出3项要求:一、补发拖欠的工资;二、缩短工资发放时间;三、用银元支付工资,不要法币。慑于罢工怒潮,场方被迫答应前两项,第三项须待省盐务局明示后作答。第二次罢工是第一次的继续,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在工人们边复工边等待场署答复第三项条件期间,发生女工被搜身受辱遭毒打和税警兵无端搜工棚捆打矿工事件。为抵制场署竭力推行国民党“增产勘乱”的反动政策,工人们针锋相对,提出“复工不增产”的口号。这场罢工持续时间长,人数达500余人,遍及盐场内外,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各界支持和声援。广大工人通过斗争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觉悟,成立了自己的工会组织。省盐务局以“管理不善,生产不力”撤销了杨云龙的场长职务。第三次罢工是在赵诚义接任迤西盐场公署场长之日起。赵诚义的到来,使斗争变得微妙复杂,风波迭起。此次罢工斗争围绕解散工会与维护工会存在、给工会领导层渗入中共地下党员以及骨干工人以纯洁领导班子交替展开,焦点是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罢工斗争又一次迫使赵诚义败下阵来。

1949年2月17日拂晓,在中共滇西工委领导下,罗潓特区党委创建的滇西北第一支人民武装——上、下江游击队,队员20多人在永安桥丛林中,伏击解送乔后盐矿库银到弥沙井的税警队1个班,击毙税警队兵4人,伤1人。缴获步枪4支,子弹1000余发,手榴弹两箱,银元2700元,金元券300余万元。永安桥伏击战的成功,打响了滇西北革命斗争第一枪,成为解放乔后的前哨战。

永安桥伏击战后,游击队在罗坪山顶龙上天、三台坡及弯腰树等地,又打了多次伏击战,每次都缴获一些战利品。1949年4月,乔后盐矿新任场长赵诚义纠集税警队、镇警队、保井队百余人,配有机枪、枪榴弹等武器“联合进剿”上、下江游击队。杨再春、何桂昌率领40余名武工队员在源安邑的笔架山布防坚守,与敌鏖战一天,使敌消耗大批弹药,拖着7名伤兵退逃,游击队1名队员轻伤。

剑川“四·二”武装暴动后,牛街地区的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增强,中共地下党员发展至50人,“民青”和“农抗”成员发展到200多人,为开展武装斗争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永胜“民主联军”和保山“共革盟”的一、四支队等数股反动武装,向邓川、洱源、鹤庆方向齐头进逼,矛头直指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剑川,情势险恶。就在牛街党组织按照滇西工委指示,积极进行武装暴动准备的时候,三营帮会头目桓老六、高绍炳等人猖狂活动,纠集徒众奔赴牛街,极力在牛街镇公所及自卫队中活动,阴谋“明借枪、暗夺枪”,以便拉起人马投向罗瑛组建的永胜县反动组织“民主联军”。牛街地下党组织为抢在“民主联军”等数股反动武装到来之前,组成人民武装,先后两次派人到剑川向滇西工委请示,要求派剑川人民自卫大队前来支援解放牛街。滇西工委指示:“做好充分准备,决定暴动时间,到时派向导去沙溪接部队。”4月26日,牛街地下党组织派人到沙溪给剑川大队送信并带路。因带路人天黑迷路带错了路,无法按预约方式对号,引起剑川大队指挥员怀疑而折返沙溪,暴动计划未能实现。4月28日,在牛街自卫队作内应的赵大泽,连续三次向党组织告急报警:“三营帮会来了十几人,身带武器,已到牛街自卫队附近的翁崇端家集结,声言向牛街自卫队逼枪。”针对出现的这一紧急情况,牛街党组织当即决定,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员赵仁传等4人以“牛街青年爱乡会”名义,邀请乡绅段相才等3人及镇长洪举卿、自卫队长李觉民共5人,进行谈判。目的是将三营帮会和牛街权势人物隔开,使他们不能接触,以免枪支落入三营帮会手中。其二是拖延时间,以便召集人马强行提枪,举行武装暴动。同时,派地下党员李永康、杨科然、李宗、李子鉴、赵和清等人,紧急召集牛街附近文登、士登、炼渡、大同、石碑五村的“民青”“农抗”成员和进步青年,自带刀、矛、扁担、棍棒,迅速集中,按照党组织紧急会议决定的计划,参加武装暴动。到了中午时分,围绕自卫队枪交给谁的谈判虽无结果,但参加暴动的人员已集结达100多人,在自卫队中作策应的赵大泽表示一切准备就绪,武装暴动开始。暴动队伍分西、北两路冲进牛街自卫队部。赵仁传等人闻声已知事态,即刻中止“谈判”,与其他人员一齐冲击自卫队,会合两路人马,顺利夺取了自卫队全部枪弹。共计得枪60余支,基本解决了牛街区人民游击武装的武器装备问题。牛街“四·二八”武装暴动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参加暴动队伍的人员增至200余人。次日,“牛街人民自卫大队”正式成立,下辖两个中队及一个武工队。从此,牛街这一游击根据地有了一支坚强的人民武装力量。

1949年4月下旬至5月初,滇西北人民革命武装风起云涌,极大地鼓舞了罗潓特区党组织及各族人民,同时也惊动了以乔后为中心的盐场公署。滇西工委按照“向北争取丽江,向南解放乔后”的部署,调集剑川人民自卫团第一、二、三中队及上、下江武工队和洱源地下武装,围攻盘踞在乔后的国民党反动武装。乔后盐场公署则集聚乔后税警队5个中队,配备强大的兵力固守乔后。双方均成剑拔弩张态势。5月2日晚,滇西工委副书记、前线委员欧根,亲率剑川人民自卫团由沙溪向乔后进发,布阵攻击三教寺和狮子山。上、下江武工队亦同时按杨苏“协同剑川人民自卫团攻取乔后”的命令,向攻击目标高寺(乔后税警队指挥中心)抵近,在罗潓特区地下党组织、矿山工人自卫队和税警队中地下人员的积极策应下,对乔后盐场公署布防在狮子山、三教寺、城隍庙、高寺和清净寺、盐场的守军及镇警队、保井队共450余人分东、南、北三面进攻。双方激战一天两夜,至3日,在我人民武装的强力攻击下,盐场专署守防被击溃,税警队、常备队、镇警队100余名官兵起义,绕道下关、大理驰援乔后的税警队被洱源地下武装阻击在罗坪山东麓“龙上天”处不能前进,投机武装罗瑛“民主联军”第二纵队易少白部持卢汉“驰援乔后”电令已为时过晚(7日占领洱源县城,乔后4日被人民革命武装解放),迤西盐场税警中校区长蒋金屏率残部30余人突围逃窜喜洲,少校副区佐谢玉造沿黑潓江南逃途中毙命于源安邑,其余大部投诚或当了俘虏。此战,共击毙乔后守军40余人,俘敌军少将参议总场长赵诚义及其下属202人(不含文职人员),缴获机枪3挺、步枪217支、手枪19支、枪榴弹2000多枚、子弹20多万发、电台1部以及一批医药器械、军用物资和公用物品。保井队新装备的60支中正式手枪、剑川县常备队的30支步枪和杨蔚元的10余支私枪,也成了战利品。自卫队刘锡彬等4人牺牲,伤20余人。乔后之战,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煞了国民党在滇西的军政官吏的威风,遏制了“民主联军”长驱直入乔后的势头。4日,乔后人民迎来了第一次解放。

1949年4月下旬,国民党保安团、“民主联军”“共革盟”、马锐地霸武装,都与洱源地下党、人民武装部队争夺根据地。5月初,滇西工委副书记欧根到洱源,向中共洱源县委传达滇西工委紧急会议精神,决定将洱源准备武装起义的武装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任命甘舜为支队司令员,万国祥为政委,董子健为政治部主任。5月3日,永北(今丽江永胜县)的反动组织“民主联军”兵分两路,一是南下邓川进逼大理,二是由鹤庆,经牛街欲占洱源。5月4日,滇西工委书记黄平就洱源武装起义下达了三条决定性指示,即攻下凤羽,直扑邓川,威胁大理,是为上策;把武装部队撤至溪登村、大松甸,待机行动,是为中策;把武装部队撤至乔后井,是为下策。由县委根据实际可能择一执行。中共洱源县委研究决定执行“上策”,并具体安排了第三支队大队和中队领导人,获滇西工委批准。同时,在第三支队成立特支委,万国祥任书记,董子健、甘舜为委员。留在地方工作的成立临时县委,周涛任书记,李丽康、钱平为委员。5月6日,县委接到永宁、永乐、城北中共地下党送来的情报:“‘民主联军’易少白部800余人窜至距县城40华里的牛街,已向洱源城北的罴谷山、梨园派出哨兵,与帮会头目暗中联络,密谋背后包抄占据洱源县城。”中共洱源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当晚举行武装起义。县委成员按分工,经过紧张有序地调集编队等组织工作,当晚12时共集结了500余人带枪到县中学操场,万国祥、董子健作战斗动员,宣布武装起义,公开打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番号。7日凌晨,组织第一次武装攻打、抓捕凤羽恶霸马锐的战斗,8时攻入凤羽地区。因马锐亲信闻风提前告知马锐,当负责前线指挥的肖鉴明和第二大队长杨茂华率部冲进马宅时,已空无一人,抓捕马锐计划落空。正当前线指挥在留驻还是退出凤羽存在意见分歧时,“民主联军”已逼近洱源县城,留守县城的甘舜下达“回军保城”命令,起义部队的指挥更加不统一,马锐反扑,外围增援失效,返城途中情况突变,“民主联军”已窜踞县城,县委急令部队“速转乔后”。队伍转移途中目标暴露,与“民主联军”搜索队处于临战状态,最后队伍溃散。第一大队长王献英撇下队伍只身逃跑,第二大队长杨茂华率部分人员转移上村,藏在该村的10多支枪,后被马锐搜去。第三大队长肖鉴明率领的各大队愿跟随的30多名战士,各自背两三支枪按命令向西突围撤至乔后。9日晚,由甘舜、万国祥率领的司、政、后方机关及直属武装百余人到达乔后井。洱源武装起义,是在党领导下成功地组织群众武装应对和打击地方反动武装的有益尝试;但在应对复杂的战争形势面前,领导和指挥还缺乏经验,给后来的武装斗争带来挫折。

1949年5月8日,永胜县“民主联军”陈长策部以及绞河山、怒七五部共千余人,在地方反动势力时任“邓洱兰剿匪指挥官”张洪的迎合下,由姜寅坝进入邓川,占据了邓川县城。邓川的地方武装400余人枪,除被县长杨子乐于7日晚拖走200余人枪经花甸坝进入大理(大部沿途逃散,只有40多人随杨逃到大理)外,全部被陈部缴械。陈长策盘踞邓川县城后,到处扬言要“进攻上关,解放大理,饮马苍洱”,气焰十分嚣张。中共邓川县工委面临这一严峻形势,一面通知基层组织保存武器,稳定人心,听候上级指示;一面积极与滇西工委联系,请示对策。因当时洱源、乔后已被“民主联军”易少白部和“共革盟”一支队杨剑虹部分别占领,滇西工委已转移到沙溪,故未取得联系。在陈长策部攻打上关的第二天(9日),正当县工委寻谋对策之际,沙坪地下联络站王昌送来了上关守军、地下党员王裕臣、王允升(时任保安补充团二团六、九两个中队的中队长)派张伯林送出如何应对的请示,县工委决定“借舟行船”,遂三次发出指示,内容是:“攻上关的是永胜‘民主联军’,不是我党的队伍;要设法守住上关,不能让其突破,从而给滇西北革命造成困难;要设法组织力量,以合法身份相机出击。”王裕臣、王允升得到指示,遂坚决防守上关,数次击退陈部的进攻。同时,二王(都是沙坪人)以保卫家乡、尽忠职守为名,三次催请师管区准其出击,终得同意。11日拂晓,二王率领六、九中队300余人分三路出击,初战比较顺利。在渔潭坡、瓦窑头坡一带遇陈部主力顽固抵抗,激战两个多小时,将其全线击溃。至12时,追击至邓川城,陈长策无力抵抗弃城逃遁。二王即驻防邓川城。此役,共击毙陈长策部支队长海占龙及士兵30余人,缴获汉阳造枪、套筒筒枪10余支。二王部下亦有班长、排长各1人负伤,士兵战死2人。这是罗瑛“民主联军”自永胜起家以来,受到的首次致命打击,引起了进占洱源县城的“民主联军”二、四纵队易少白、皮靖国部的极大恐慌,仓惶撤离洱源逃回永胜。上关、沙坪之战是罗瑛“民主联军”走向失败、滇西北革命根据地转危为安的转折点。

1949年5月下旬,北窜的保山“共革盟”杨剑虹部独立第四支队的顽固分子,在从兰坪喇鸡到牛街长达200多里的地区内,连遭各地自卫队、游击队和农抗会分段围追堵截,其中邓森残部溃逃至洱源牛街,遭遇剑川大队、洱源大队和牛街大队围攻后掉头西进,欲与杨剑虹部在乔后会合。28日,邓森残部行至温坡山脚东瓜箐沙滩草地上休息时,留守在大树村六圣宫的乔后人民自卫大队后勤伤病员18人得到群众报告。张光泽、赵鼎棻立即组织留守人员,不顾众寡悬殊,发动群众助战,机智布阵,出击包围。在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下,邓森残部除少数溜逃外,大部分缴械投降。此战,毙、伤敌各1人,俘获原国民党中央军26军留守保山的搜索连连长邓森及士兵70多人,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以及冲锋枪、手枪和步枪60余支,缴获骡马46匹。为瓦解“共革盟”在洱源盘踞奠定了坚实基础,亦是邓森弃暗投明,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建功立业,直至献出生命的人生转折点。

1949年5月7日凌晨,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中的三个大队,奉命进发凤羽,第一次攻打、捉拿地霸马锐。8日,在人民自卫军顺利攻入凤羽镇马锐住宅全面搜査时,马锐已先得亲信告知逃匿,抓捕马锐落空。前线指挥员在续战与撤离凤羽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时,“民主联军”7日凌晨已逼近洱源县城,甘舜接受了“坚持保城”主张,给前线指挥员下达了“回军保城”手令,在前线队伍撤离凤羽途中,又接周涛派人送来的“永胜民主联军800余人已窜踞县城,速转移乔后”的情报。3个大队指挥员意见不统一,兵分三路各自为战,行动遭到了严重挫折。6月4日,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二大队政委杨苏和第三支队政委万国祥率部6月2日在炼铁营盘山击溃保山反动组织“共革盟”杨剑虹部后,乘胜进发凤羽,第二次围攻马锐地霸武装。万国祥、杨苏各率所部从西、北分进合击。马锐凭借壁垒坚固、碉堡林立等有利地形负隅顽抗。人民自卫军由于缺乏攻坚武器,战斗异常艰苦,第三支队分队长钱思润牺牲,到第一线指挥的参谋长吕幼阶双臂负重伤。双方激战一天,人民自卫军难以取胜,两支部队领导人商定停战,当晚在重机枪掩护下撤至上龙门,次日回驻县城。6月19日,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500余人同第二大队一起第三次攻打马锐。第三支队在凤羽北面的玉皇阁设司令部,各区群众踊跃支前,民兵100余人手持梭标奔赴前线配合主力作战,政工队到凤羽前线加强宣传。全体指战员在迫击炮、六零炮、重机枪的掩护下英勇战斗,攻陷凤羽街马锐的第一道防线。正当人民自卫军胜利向前推进时,欧根亲临凤羽前线传达滇西工委关于“组织策应争取丽江代专员习自诚起义”的决定,动员指战员撤出凤羽前线。6月25日,第二大队撤离凤羽北上剑川,第三支队回驻县城。7月28日至9月29日,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司令部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四和第五次攻打马锐的战斗。设立了以木翠华为司令员、甘舜为前线指挥、王宁为政委、沐林(羊钟玉)为政治部主任的凤羽前线指挥部,调集了第二、三、四、五大队和南卫中队及滇西人民自卫团(第八支队前身)第三大队(祥云县)约500人参战,动员了2000余民兵、群众支前。马锐也抓紧备战,设置里外三层路障,阻塞道路,封闭门窗,拆除民房隔墙,构成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的防御工事,妄图负隅顽抗。凤羽前线指挥部作出“军事进攻,政治瓦解,长期围困,断粮断弹,迫使马锐和谈或缴械投降”的作战部署,对马锐进行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全面进攻。在55天的围攻战中,人民自卫军牺牲17人。马锐则弹尽粮绝,内部动荡。号称千人的马锐地霸武装日趋瓦解,被迫伪装和谈,与人民自卫军达成了以接受改编为重点的六条协议,但马锐蓄意拖延,拒不实施。在保安团向滇西北全面进攻时,马锐撕毁协议,继续顽抗。马锐是顽固的地霸,后来经过对他五次围攻,直至他逃亡昆明被捕,在押送回来至禄丰境内吞金自杀。

1949年7月初,国民党邓川县长周淦及驻防县城的保安团,打算将江尾仓库中的存粮运往邓川县城。中共邓川县工委获悉情报后,决定要抢在敌人行动之前,将这批粮食运走,不让敌人拿走一粒粮食,必须立即组织开仓暴动。9日,中共邓川县工委组织了南区干部、群众和游击队员共500多人,并请移驻海潮河的滇西北人民自卫军一支队二大队派一支分队协助警戒,于下午7时30分正式组织开仓暴动。在武装力量和浩荡的群众声势震慑下,仓库守粮人员和意欲前往抢粮的江尾帮会不敢轻举妄动。县城保安团得报,不知虚实亦不敢出面干涉。一夜之间,20万斤粮食全部被暴动队伍运光。运出的粮食,除支援二大队及游击队所需外,还赈济了一部分贫苦农民。江尾开仓暴动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群众,打击了敌人,充分显示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斗争的力量,为成立邓川游击大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7月,中共邓川县工委在双廊、挖色、向阳等地秘密发展了“民青”“农抗”成员360多人。28日,为积极配合中共滇西工委“联合行动解放宾川,发展和巩固根据地”的部署,陈家震率滇西人民自卫团一支队三大队(镇南、祥云)和六大队(宾川)进入挖色地区。中共邓川县工委在该部配合下,举行“挖色暴动”,顺利夺取了该地区敌“联防指挥部”和挖色镇公所的10多支枪及全部弹药,活捉了指挥官王恩溥和镇长杨学隆。在段伯苍主持下,将积极要求参军的“农抗会”和进步青年组建成近20人的挖色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后来归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二大队领导。

1949年8月,滇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邓川游击队与盘踞在邓川县城及德源山的保安团展开了多次拉锯战,较大的有3次。9日,一支队直属大队和一、三大队以及邓川游击队,从东、西、北三路进攻邓川县城及德源山的保安团。三大队于拂晓进入城西文庙山。东路因受德源山之敌所阻,无法接近县城,敌遂从后山向北对我迂回包围。三大队在急忙北撤中,受敌两面夹击。中路之敌,从德源山顺弥苴河向北追击,企图抢占中所大桥,对邓川地方党组织几个大队形成包围。邓川地方党组织动员了所有的武工队和附近群众,给予全力支持和掩护。危急中,黄平派来增援部队。中路由杨炎侯率藏族骑兵队实施冲击,迅速占领了中所桥,击毙先头之敌6人。西路由收编的怒七五率两个中队,沿覆钟山南下击退敌人,解了三大队之危。保安团在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掩护下,发动了第二次进攻。炮弹打到中所大桥东侧的邓川办事处附近。在骑兵队的勇猛冲击下,毙敌3人,其余慌忙南逃。西线保安团一个连亦被五大队迎击,沿西湖及中路败退下去。怒七五及副大队长李锦文等8人负伤。敌全线溃败,撤回邓川县城。19日,保安团以一个营的兵力,分两路向中所和鸡鸣村发起进攻。一支队二大队与正面之敌展开激战,四大队大队长邓森带领一个中队,从士庞村西侧绕到敌后,对敌两面夹攻,至敌无法前进仓惶退回中所。8月下旬,敌人两个连进攻驻鸡鸣村的一支队直属大队,骑兵大队闻讯急速驰援抢占村外高地,与直属大队里应外合,阻击敌人。双方激战至黄昏,敌终无所获,带着伤员和尸体撤离。在北区拉锯战中,邓川地方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与人民武装密切配合,有力地钳制了保安团北犯。

老区的重要贡献

洱源地方党组织在中共滇西工委、滇西北地委的直接领导下,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与地方反动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县境内的洱源、邓川、牛街、罗潓·西山等地区,发展壮大了党组织,活动着中共地下党、“边纵”及“民青”组织成员共2968人。在党组织较为健全的情况下,适时组建和发展了“农抗”“工抗”“妇女会”等组织,其中洱源1040人,罗潓·西山特区2300余人,牛街200多人,邓川5200多人。在此基础上,洱源地方党组织及时组建革命武装,先后在境内建立多支武工队和游击队,主要有上下江游击队、华丛山游击队、沘江游击队、西山游击队、金脉游击队、姜寅游击队、挖色游击队、乔后大队、牛街大队、洱源大队、邓川大队等,相应地建立了多块较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分化瓦解了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四大天王”“八路诸侯”等地霸武装在洱源各霸一方的格局,粉碎了“民主联军”“共革盟”进剿洱源的行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在洱源区域内活动提供了可靠的组织、武装以及根据地和兵源保证,为积极配合解放军歼灭国民党保安团及其残余、赢得滇西北乃至云南全境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洱源各族人民是洱源党组织取得每一步胜利的坚强后盾,党所取得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在完成的每一次任务中,不仅有干部、党员、“民青”成员、“农抗会”成员和武工队员,也有不少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英勇无私,出入敌巢,忠贞不渝,为真理而奋斗。据不完全统计,在洱源进行的解放战争中,洱源县英勇献身的就达66人。他们的英名与日月同在,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洱源人民的心中。

编辑手记:

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路过当时的邓川姜寅,进一步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先成员黎旭、进步教师张光宇在邓川中学向教师、学生推荐进步书刊进行革命启蒙宣传教育。中共南方局云南省工委派遣地下工作人员万国祥、林泽民、王兆光、杨苏等到洱源以矿山、学校、农村为中心,建立进步团体,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发展“民青”成员和“农抗”组织,吸收优秀分子入党,建立革命武装,成立了滇西北最早的革命武装——上、下江游击队。1948年1月中共乔后地下党支部成立,随着乔后盐矿党支部、各地农村党支部、城街党支部等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遍及城乡,洱源已迅速发展成为滇西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1948年10月,洱源县地下党临时县工委成立,1949年4月,邓川县工委成立。中共滇西工委在乔后罗潓特区工人武装自卫队、上下江农民自卫队的基础上,扩大了武装力量形成了统一指挥,滇西北游击战全面打响。剑川暴动、沙溪战役、上关战役、沙坪战役、士庞战役、下山口战役、洱源保卫战、牛街保卫战、消灭“共革盟”、“马老六”反动武装的战斗节节胜利,吹响了解放洱源的号角,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势力。洱源人民的革命斗争势如破竹、乘风破浪,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国民党蒋家王朝在洱源的反动统治土崩瓦解,最后走向了灭亡。

猜你喜欢
滇西工委大队
中共梧州城工委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大滇西旅游环线亮相厦洽会 云南推介多项旅游优惠措施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领导赴定点扶贫县调研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驱猴大队
积极探索街道人大工委工作新路子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