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萍
新庄村位于宾川县最南端,素有“宾川南大门”之称的“海稍鱼之乡”乔甸镇海稍水库东岸,距离县城25公里,国土面积2.75平方公里,海拔1620米,年平均气温17.9℃,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的新庄村就像一个隐在深山的小家碧玉,静静地依偎在海稍水库的东岸上。就是这样一个只有66户231人的小村庄,近年来却因为成功走出了一条“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的合作模式,利用村里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出了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而声名鹊起,远近闻名。
众所周知,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长征是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谱写了伟大的革命诗篇。也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云南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区之一,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都曾经过云南。乔甸新庄便是1936年4月21日红六军团进入宾川的第一村。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率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宾川,在州城遇反动势力阻挠,谈判未果,在新庄村休整一晚后,红军攻克州城,歼灭守城顽敌。此役为红二、六军团途经滇西最为激烈的攻坚战,打出了红军军威,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此后,红军途经鹤庆、丽江、中甸,敌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不敢再负隅顽抗。
85年前红军将士在新庄村休整的那一晚,不仅留下了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和传颂多年的军民鱼水情,更为这里的村民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长征精神。当时的新庄村只有9户人家,仅有的5名青壮年中,杨世昌、杨世何、杨炳、杨震毅等4名青年随途经的部队参了军。并在之后的战斗中为革命事业英勇捐躯。
正是有着这样的历史渊源,给新庄注入了不可复制的红色基因。近年来,新庄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一个只有66户231人的小村庄,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将农业发展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利用“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的合作模式,把传统种植业、传统海稍鱼经营与红色人文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筑梦人生理想相结合,依托村里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建成了大理州首个自然村“红军长征纪念馆”和云南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村民自建的“农民博物馆”。将红色旅游与生态、自然、民俗、景观等元素进行融合,打造出了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了解革命历史,树立长征精神的一种文化熏陶。这也让全村村民成功脱贫,走上了红色致富路。实现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及周边产业的联动,成为带动效应显著的宾川红色旅游名片。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开展之时,我也带着单位党支部党员,到乔甸新庄村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从宾川县城驱车往昆明方向行驶约25公里,便可以到达新庄村,由北向南的进村道路,和村口道路的两边身穿红军服装的新庄村村民一字排开,用标准的军礼迎接客人。村口飘扬着的红二六军团红旗,使这个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红军村”到处弥漫着“红色”气息。
走进新庄村,当地颇具风格的白族民居外墙上面依稀还有“我要当红军”等字样的宣传标语,村巷内不时走来身穿红军服的村民,路边的音响飘出长征组歌等红色革命歌曲,置身于这样的场景,让每个进村参观的人恍若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红军长征纪念馆”,了解85年前发生在新庄村里的红军故事。
长征纪念馆 杨齐平/摄
“红军长征纪念馆”设在新庄村中央的一个四合院老宅里,就是当年红军住过的宅院,不大的纪念馆分为图片展览室和红二、六军团的临时指挥部两个展区,两个展区的陈设都按照当年的情景布置,会议室、宿舍、简易的煮饭场所都有实物图片展览室里挂着萧克、王震等红军将领人物像,壁柜里陈列着当年红军留下的锈迹斑斑的油灯和小号、缝缝补补的棉被、军用发报机、手摇式电话、梭镖与长茅以及只剩后半部分的破损不堪的草鞋,还有从国民党手中得到的军用地图、作战方案、行军路线。堂屋的正中间,一张铺着蓝色军用布的桌子,一盏茶,几个军用口缸,简单简洁,可以遥想当年的红军将士在这里开会的场景。
楼梯延伸至二楼。红军战士的棉被干净整齐地平铺在地,床铺一旁是排列整齐的小钢炮,依稀还留存着当年的锋芒。指挥部的大堂悬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现在变成了前来参观的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的地方。
馆里高度还原了85年前红军将士在这里休整时度过的那个夜晚。不用冥思苦想,红军在新庄村修整的那一个夜晚的情形,都在红军纪念馆里看得到。陈旧的窗柩,墙上斑驳的标语,昔日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屋檐垂下的一排窗帘花中,浮漫着当年的红色余温。
在红军长征纪念馆,可以完整地了解到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云南时的路线图,红六军团长征过宾川海稍的路线图。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幅幅宝贵的军事地图,一件件几近绝迹的红军军用物品,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让人思潮起伏,震撼不已。
距离红军长征纪念馆不远的另一处宅院里,便是云南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村民自建的农民博物馆。据说过去曾是新庄杨氏家族的一处老宅,后来杨家子孙为了记住乡愁、记住红色革命记忆,把家族老宅改造成了农民博物馆。馆内收藏着石磨、石缸、石臼、犁铧、背夹、风车、水车、纺车等上千件农耕工具和农业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不同时期新庄村农民的生活风貌和深厚的农耕文化。作为过去农民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这些物品,既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也见证了当初荒凉的小山村发展成为如今和谐美丽新农村的创业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历史上使用过的农耕器具、流传下来的习俗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有的老物件,虽已经失去了它曾经的使用价值,但仍然彰显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件都是一首农耕社会的牧歌,歌咏着民族的薪火传承。
建这个博物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农耕文化,留住乡愁记忆,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农民回味过去、珍惜、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又可以让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青少年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唤醒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在日益浮躁的今天,这些可亲可敬的旧物和传统农事已距离都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重读这些农耕“往事”把乡愁永留记忆中。城市喧嚣繁华背后的寂寞常常需要宁静自然来填补和平衡,也许在农耕文化的宁静中,人们更能洞观沧桑世事,回望人生行止间的哀乐得失。新庄村农民博物馆的解说员对我说。
参观完红军村里的“两馆”接下来便是“重走红军长征路”体验式党史教育的时间了。
体验重走长征路之前,在红军长征纪念馆前的院子里,红军村的领队人员指引我们换上红军军服,然后在红军长征纪念馆的指挥部前集合队伍,重温入党誓词。领队人员告诉我们重走红军路是一件严肃庄重的事,要正衣冠,严纪律,途中不能嬉笑打闹,不能脱离队伍。这仪式感满满的活动,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心情随之庄重起来。
新庄“红军长征路”全长6000多米,在领队人员的带领和讲解下,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我们开始“重走长征路”。大家穿过新庄村红军巷、踏过新庄村路、走过茅草丛、爬过乱石坡,行进途中,大家喊着响亮的口号、唱革命歌曲,在红军桥修整的时候,还体验了当年的红军生活,用粗瓷小碗每人吃一碗炒面,忆苦思甜。之后,聆听红军长征故事,亲身体验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通过听、看、亲身的体验,让全体党员深深体会到当年的红军长征有多艰难,也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在没有路的地方,百年间一步步蹚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
重走长征路 杨齐平/摄
走完“红军长征路”后我们回到红军长征纪念馆前观看了情景剧《送别》。该剧以宾川270多名热血青年,跟随长征路过宾川的红军参加革命,北上抗日的历史为创作背景,由新庄村村民扮演,生动再现了红军将士与当地老百姓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情景。那催人泪下的剧情让大家接受了一次入脑入心的红色精神洗礼。
古人云“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如此,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红色文化的真正意义。短短一天的游历,受教育党员一次次感动,一次次震撼,一次次心灵受到洗涤和升华,大大增强了党史教育的感染力、生动性和实效性。
红色精神除了用着装、思想感知外,在这里还可以用味觉去体会。红军村备有红米饭、南瓜汤和各种野菜,让我能用味觉去感受艰难岁月中的艰苦顽强。
当然,游完红军村,还有一道美味佳肴不可错过。民以食为天,不论什么样的旅游都离不开美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乔甸镇,有着热区宾川最大的水库“海稍水库”。毗邻新庄村的海稍水库盛产白鲢鱼,肉质细嫩,口感鲜美。心灵手巧的乔甸人把海稍水库里的白鲢鱼通过自己琢磨出的特殊工艺,做成了美味的蘸水鱼,故而得名。“海稍鱼”始创于1982年,经过35年发展,现如今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饮食品牌,是宾川县最具盛名的地标性美食。到了“海稍鱼”的发源地,自然不能错过品尝正宗“海稍鱼”的机会。特别在村庄里,因为经营海稍鱼饭店,红火的生意让村民们的饭店每天都有人来光顾,红火的生意映衬着他们红火的日子。
做海稍鱼的原料一般是白鲢鱼,不过现在尤其是爱好美食的“吃货”们,早已将做“海稍鱼”的鱼,变通到各种自己喜欢吃的鱼类。鱼必须是鲜活的,现杀现烹,如宰杀好的鱼肉摆放时间过长,肉质松弛,会影响口感。去吃“海稍鱼”可以做成两种口味,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一味为酸辣、一味为清汤。这时,观摩制作的过程已经让我的味蕾被勾引得活跃起来。我的口味比较喜欢酸辣的,制作时先准备好花椒、干辣椒面、火烧辣椒面、蒜片、姜片,烧好锅加生菜籽油烧热后加入以上调料,接下来放入准备好的鱼块稍微翻炒,加入盐、草果粉等调料后加清水、红糖、酱油,然后就盖上锅盖开大火等锅烧开,烧开后改用小火煮二十分钟左右,然后再加入味精、青蒜苗,芫荽等佐料,一锅香喷喷的酸辣海稍鱼就大功告成了。
宾川海稍鱼最特色的重点,是它味道独特的蘸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稍鱼的精髓灵魂全在蘸水上,海稍鱼的蘸水是用干辣椒面和蒜泥大概按一比一的比列,加盐和草果粉等调料用少许生菜油在火上炒,待香飘四溢时关火,盛碗上桌,舀一勺鱼汤在碗里,灼热的蘸料会发出呲呲的声音,酸辣汤汁的香味与蘸料特殊的香味完美地在碗里融合,感受了一场视觉、嗅觉与味觉的盛宴,此时的我已经垂涎欲滴。
我知道海稍鱼的做法,也尝试做过多次,始终做不出海稍鱼应有的味道,问过才知道,海稍鱼的口感全在火候,不是每个人都能将火候拿捏得当的。听说宾川做得最好吃的海稍鱼,用的都是海稍水库里的鱼和海稍水库里的水,没有求证过真伪,但若来到新庄村,吃到的“海稍鱼”一定是海稍水库里的鱼和海稍水库里的水做出来的原汁原味,是最正宗的海稍鱼。
“红色旅游”作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了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宣传功能,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它将庄重的话题和激越的情感,用赋予时代感的方式近距离地让人们去亲身体会、去感知,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让游客通过参加红色旅游真正感受革命历史文化,领略革命历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随着我国的社会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也随之不断提升,许多红色景点成为了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成为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来新庄如果体能足够好,还可以在红军村里的海花草原,参加既锻炼体魄又磨炼意志的红色军营体验活动,有橡皮弹、机枪大炮模拟射击,特殊体能活动。
我们去的宾川县乔甸镇新庄村正是依托红色旅游的资源优势,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攻坚克难,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邀请本村致富带头人蒲国宏同志回乡创业,于2016年成立了由村集体占5%、企业占30%、海稍村委会贫困户和新庄村农户占65%股份的“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引导海稍村委会98户贫困户将补助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和新庄村61户农户自有资金入股公司,采取“党支部+红色旅游+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海稍鱼餐饮文化优势,依托走红色文化教育、乡村旅游体验发展之路,对外发展经营红色旅游。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旅文结合”的脱贫致富路。
如今,到新庄参加红色旅游体验已经受到全国各地朋友们的热烈追捧,每年都有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团队前来新庄参观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新庄村自开展红色旅游以来,游客接待量已经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成为了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新庄村也先后被挂牌授予“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党员实训基地”“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社会各界拓展训练基地”“百姓惠民感恩教育基地”等称号。是组织党建、团建的好去处!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如今,新庄村人正是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在他们的长征路上越走越好。
来“红军村”新庄,可以走一段长征路,听一段长征故事,看一场红色演出,唱一首红军歌,吃一餐红军饭,用亲身体验感知那段历史,接受精神的洗礼,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