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艳,邓国军
(兰州市第九中学甘肃,兰州730050)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年轻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走入城市之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也应运而生了一个全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1]。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家里,在其成长过程之中,父爱母爱处于长期缺席状态,儿童在缺乏父母爱护和管教之下,往往会产生一些较为消极的心理品质,形成较为偏激的思维模式和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在教育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留守儿童出现人格缺陷的几率更高,这些留守儿童的问题往往体现在儿童的性格较为冷淡,情绪不够稳定,缺乏应有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感和焦虑感,内心较为敏感和脆弱,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育之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农村教学质量滑坡的主要原因,而人格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的留守儿童在进入社会之后大部分都成为了当地的混混无赖,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贯彻与落实,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将教学重点从知识技能传授转变到能力培养、观念培养和情感态度培养之上,需要教学工作者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的深度,帮助其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从而使其人格得到健全和完善,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需要出门务工或者经商往往会与祖辈一起生活,而他们与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在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之下,农村留守儿童会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在其受到欺负、冷落或者委屈的时候成倍放大,导致农村儿童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一定的抱怨情绪乃至恨意。这种情绪的不断滋生,会使留守儿童的自卑感加重,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乖,不听话父母才会离自己而去,而自己只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在这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暗示之下,农村留守儿童在行为上更容易出现性情冷漠,性格孤僻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也会出现情绪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教师和监护人的管教也会呈现出不服从的状态。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在祖辈的抚养之下长大的,而在农村,这一代人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再加上他们年轻时生活条件远远不如现在,吃了很多苦,所以他们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孙子孙女遭受同样的苦难。在这种心理之下,他们会无限度的迁就留守儿童,在这种监护模式之下往往会助长留守儿童懒惰的坏毛病,在生活之中遇到问题时留守儿童会要求其他人帮助自己解决,难以达到独立生活的要求,同时这种情况之下的留守儿童也不愿意吃苦,会逐渐养成懒散和怠惰作风,这也将对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造成严重的阻碍。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响应国家的二孩政策,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再加上父母因为自己的外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抱有歉意,他们会从物质角度上无限满足孩子的要求,而祖辈对留守儿童也不会进行应有的分享教育,这也就导致儿童出现占有欲强、嫉妒心理严重的问题,他们我行我素,不问他人感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会更加自闭,在留守儿童父母离开自己之后,他们的自私心理和自闭心理将会得到全面激发,使留守儿童更加蛮横霸道,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在于内心脆弱敏感,抗压能力和意志力严重不足。究其原因在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之中,缺乏相应的父母教育,在成长环境之下亲情的缺失会导致儿童出现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之中困难的情况。而在有些农村学校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先进,往往会将问题儿童视为问题学生,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策略,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更加敏感和脆弱,任何批评和管教他们都会认为是在针对自己,也不能适应生活和学习给其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最终加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教育工作者能够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主动与留守儿童构建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机制,拉近自己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让留守儿童把自己当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使留守儿童心中的愤懑、不安以及委屈有着一个宣泄口。教师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爱护以及被需要,并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之中为留守儿童树立相应的榜样机制,给留守儿童更多的信任和理解,用爱温暖留守儿童孤僻冷漠的内心世界,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敞开心扉,为其人格的健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
温馨和谐的班级风气是确保留守儿童能够敞开心扉,纠正其错误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为学生树立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榜样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具有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班级活动开展之中,教师不应该号召其他学生对留守儿童加以“特殊照顾”,否则会导致留守儿童的自私心理加重,内心也更加敏感和脆弱。教师只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般对待留守儿童即可,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也是班级的一份子,使其能够自觉遵守班级的礼仪要求、卫生要求、纪律要求,使留守儿童能够在温馨和谐的班级风气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多种班级活动之中,达到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培养留守儿童核心素养的预期目的。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在面对生活之中一些琐碎的小事时也不知如何下手,使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之中经常会出现无助和意志力薄弱的问题,这也就要求了教师能够以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技能为主,引导留守儿童养成保持卫生,主动做家务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儿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并针对儿童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的特点组织对应的团队教学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实践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其能够在团队配合之中明确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意义,使其掌握与其他人更好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在不断的实践之中体会和感悟人生,确保留守儿童有着不断学习的理念和意识,这也是核心素养理念对留守儿童主要要求。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其人格缺陷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这也就要求了教学工作者能够从根源出发,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引入家校协同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管理之中,不断的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反映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并要求家长能够不断配合自己开展教学活动,使家长与留守儿童养成定期打电话或者发视频的习惯。教师要让家长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使留守儿童明确家长对其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教师也应该通过对应的主题班会让留守儿童明白父母虽然不在自己身边,但是他们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生活在打拼,及时纠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极端看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将被缩短,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产生更加强大的合力,从而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才能使其走出阴霾,使其人格得到健全。而这也要求了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够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和学习观念,从而使留守儿童的人格更加健全,为留守儿童核心素养的良好培养 起到更加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