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仁亮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河南省产茶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信阳市的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固始县、商城县和潢川县,南阳市桐柏县、内乡县,驻马店市有零星种植,又称豫南茶区,地处中国茶区北缘,属中国四大茶区中的江北茶区,是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茶叶重点区域规划中的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生产重点区域[1]。河南省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主产区信阳市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淮南以光州(今信阳)上……”;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惊叹“淮南茶信阳第一……”[2,3]。
信阳是茶的故乡,茶是信阳的象征,是信阳市的“金名片”,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而享誉海内外,屡获殊荣。1915年,信阳毛尖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90年,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1999年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2年信阳毛尖原产地地理标志获国家质监总局批准。2003年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2007年11月,获得日本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2008年底《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9年建国60周年前夕,信阳毛尖茶被河南省质监局授予“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称号。2010年初,信阳在人民网被全国网民评为“百姓信任的产茶地”称号。2010年6月,在中国(澳门)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信阳有10多家茶企业产品入选最受港澳茶客欢迎的中国茶品牌。2012年12月,“信阳红”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2013年年初,信阳市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第1名。2014年,“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7年4月,信阳市被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毛尖之都”称号。2017年5月,信阳毛尖公用品牌被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第2名。2017年9月,信阳市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8年4月,信阳毛尖茶被认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018年5月,信阳茶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茶事样板”。2020年4月,经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信阳毛尖品牌价值68.86亿元,位居全国第3位。
近年来,河南省茶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信阳市茶园面积14.25万hm2(213.8万亩),茶叶产量达7.2万t,总产值达122亿元。信阳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3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9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现有茶叶从业人员达120万人,从事茶叶种植人员11.4万人,茶叶采摘雇工9.3万人,茶农人均种茶年收入超过6 000元。2019年,南阳市茶园面积1.58万hm2(23.68万亩),(干茶)产量2 386.3 t,产值6.95亿元。2020年发展133.3hm2(0.2万亩),茶园面积达到1.59万hm2(23.88万亩),预计干茶产量2 390 t,产值7.05亿元。生产绿茶、红茶、砖茶等多个品种茶。茶叶出口1 310 t,出口额3 172万美元,分别较2018年增加161.5 t,1 202万美元,增幅分别为15.4%和46.18%。全省生产的茶叶品类主要包括绿茶如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省级名茶如仰天雪绿、金刚碧绿、新林玉露、赛山玉莲、桐柏玉叶等;红茶如信阳红、桐柏红等;黑茶如“四季香”信阳茯茶、“丹峰山”桐柏茯砖茶、薮北茯茶等。此外,白茶也从无到有,茶类产品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大大提高了茶叶综合利用率和效益。当前茶叶已成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茶产业已成为豫南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豫南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历史上生产信阳毛尖的地域为现在的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和罗山县,“五云(车云山、集云山、连云山、天云山、云雾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一山(震雷山)、一寺(灵山寺)”逐渐成为信阳毛尖的著名产地。随着产业的发展,信阳毛尖的产地现在已扩至整个信阳市管辖的八县两区行政区域内,并受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GB/T 22737-2008)保护。
信阳毛尖产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乾隆年间,诗人程悌写出“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长伴山中客”的诗句形容信阳毛尖主要产地的环境条件。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 20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15.1 ℃,日照充足。境内山脉绵延,森林密布,植被丰富,河流交错,山泉淙淙,云环雾绕。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中国北方茶区最大名优茶生产大市之一。
发芽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尝新”心理驱使下,能抢先应市的名茶均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适制信阳毛尖茶的品种发芽越早越好,并要求发芽整齐,持嫩性强,以利于提高高档毛尖茶的比例,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芽叶绿、多茸毛。信阳毛尖茶外形要求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适制信阳毛尖茶的品种需要芽叶绿色多茸毛。
生化成分组成比例合理。信阳毛尖茶的品质特点,除了形状由芽叶的物理特性和制茶工艺决定外,香高、味浓、耐泡的品质特征则主要是由茶树品种的化学成分决定的。适制信阳毛尖茶的品种要求是:①氨基酸含量高,其含量与绿茶品质呈正相关,适制信阳毛尖茶的品种氨基酸含量应在3%以上。②茶多酚含量适中。茶多酚是决定绿茶茶汤滋味浓度和汤色的重要成分,但它又是绿茶苦涩味形成的主要物质,它与决定滋味鲜度的氨基酸共同决定滋味的醇度。信阳毛尖茶要求滋味鲜浓、爽口、耐泡,一般在20%~25%比较合适。③水浸物含量高。水浸出物是茶叶中能溶于热水的物质总称,含量高,茶汤浓度高、耐泡。高档信阳毛尖茶一般要求在38%以上。④抗寒性强。信阳毛尖茶区属于北方茶区,冬季气温低,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5 ℃,一般常年最低气温也在-5 ℃左右,茶树易受低温和倒春寒危害,对采制早春茶极为不利,因此,推广的茶树品种抗寒性要强。
但目前品质既优、发芽又早的茶树品种还比较少,因此要处理好早生与优质的关系。茶叶是一种饮料,不仅外形要好看,更关键的是要好喝,所以应以内质为主。
信阳群体种。信阳茶树的主体类型为中叶型,俗名信阳种。树高1~2 m小灌木,树姿半开展,分枝低矮茂密,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叶长椭圆形,深绿有光泽,发芽期3月下旬,芽叶肥壮,多白毫,持嫩性强。
信阳10号。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由河南省信阳市茶叶试验站于1976—1994年从信阳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1994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11-1994。春季萌发期较早,适制绿茶,品质优良,外形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尤宜制信阳毛尖等。抗旱、抗寒性强。
白毫早。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安化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1994年审定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17-1994。萌芽早,在信阳比信阳群体种和信阳10号早5~7 d,比福鼎大白茶稍早。制绿茶条索紧细,茸毛满披,滋味醇厚,叶底黄嫩,香气嫩爽持久。抗寒性和抗病虫性强,扦插繁殖能力强,抗旱性特别强。白毫早在信阳各地及南阳桐柏等地均有较大面积栽培。适制信阳毛尖,外形内质均优,适宜信阳毛尖茶区大力推广。
福鼎大白茶。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原产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198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编号GS13001-1985。抗寒性强,在信阳一般均能正常越冬,仅个别年份发生一定程度的冻害。抗旱性较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阳各地大量引种了其有性后代茶籽建立茶园,也较大面积引种了无性系茶苗,总体效果较好,抗性强,适应信阳茶区种植,茶叶上市早,制信阳毛尖茶虽然滋味稍淡,但外形美观,色泽翠绿,白毫多,产量高,经济效益较好。
当前信阳毛尖在加工中同时存在着传统加工、半手工半机械加工和机械连续化加工工艺。其中,传统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分级→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整理→再复烘,生锅、熟锅是信阳毛尖代表性技术,该制作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前应用广泛的半手工半机械的加工工艺:鲜叶分级→摊放→滚筒连续杀青→揉捻机揉捻→毛尖炒条机热揉→排把炒茶机理条→手工熟锅理条→机器烘干→炭烘。为了达到名优茶的连续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稳定茶叶质量,信阳毛尖除保留传统的炒制工艺外,还引进了名优茶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其中是以振动理条技术为关键技术,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分级→摊放→杀青→揉捻→解块→理条→初烘→摊凉→复烘。
河南省茶产业在稳步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①产业地位有待提升。全省茶产业在全国仍处于中下水平,与产茶大省有较大差距。2019年,在全国18个产茶省份中,河南省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10位,干茶总产量位居全国第12位,茶叶出口位居全国第9位。②基础设施有待改善。豫南各产茶县市茶园多建在坡度较大的山地上,基础设施较差,滴灌、喷灌、耕作机械、修剪机械等现代化设施应用率低,不利于茶叶产量提升。③受全国茶产业产能快速增长的大环境挑战。日益扩大的茶叶产能与市场需求、消费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产能增幅比例大大高于消费增幅比例,全国茶叶产能过剩的现状也将为我省茶产业的发展带来挑战。④生产成本挑战。受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和采工紧缺的影响,茶叶鲜叶采摘将是今后茶叶生产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再加上包装、运输成本压力,生产成本控制更是困难重重。⑤企业自身因素挑战。河南省茶叶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尤其大型茶企相对缺乏,管理落后,人才缺乏,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未能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家庭式、家族式管理较多,企业难以做强做大、做优做精,已成为制约河南省茶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⑥市场拓展挑战。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营销方式单一,营销渠道不畅,电商网络平台尚不健全,再加之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低迷,茶叶行业已进入微利经营时期。⑦融资困难带来的挑战。河南省多数茶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缺少扩大再生产的必要资金,加之融资渠道、条件、手段单一,短期内企业的融资能力难以提升。
一是加强茶园生态建设。根据农业农村部出台的《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积极推广杀虫灯、色诱板等非化学防控技术,推行科学施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种植环节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二是加强茶园水电路渠配套。整合水利、林业部门等资源,构建防护林、节水喷滴灌系统、越冬防护设施等,改善茶园周边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降低茶农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三是更新改造低产低效茶园。对种植25年以上的老龄低效茶园进行更新改建,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茶行铺草等综合配套技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茶园单产,持续增加生产效益[4]。
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茶产品的消费水平,增强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推动河南省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打造龙头企业和品牌集群。加大对重点区域品牌、重点茶叶龙头企业等的培育和宣传推介,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扩张,重点打造一批茶叶加工龙头示范企业、合作社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品牌,支持优势企业进行设备改造、科技创新和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全省茶叶产业整体稳步发展。二是建设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实行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加强对当地抗逆性强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收集和保存,加大外地优良茶树品种的引进和繁育力度[5]。
整合科研力量,创建省级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及创新团队,着力解决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保护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生产技术,改变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提升茶叶的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如: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在品种筛选、工艺创新等方面,进行花香型、果香型、低咖啡碱、高L-EGCG等创新红茶新产品的研发,吸引新的消费群体,凸显河南红茶特色,形成市场差异化竞争[6]。
信阳毛尖品牌价值高,外省仿冒较多,应加大信阳毛尖真假茶的科学鉴别研究,保护信阳毛尖茶品牌,稳定市场。
一是充分挖掘中原茶文化,不断提升河南茶文化的影响力。二是不定期举办各类茶叶博览会、学术研讨会、技术洽谈会,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宣传河南茶叶品牌和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茶叶博览会、茶艺竞赛、学术研讨会及各种宣传活动,塑造河南省茶叶品牌形象,对获奖、参展单位给予一定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加大对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品牌推介、茶叶销售市场体系建设等扶持力度。
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十三五”期间河南省茶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科学编制“十四五”茶产业的发展规划,通过创新驱动,促进河南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