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研究

2021-11-27 11:42刘学生衡南县车江联合学校
艺术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声乐民族

□刘学生 衡南县车江联合学校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艺术教育予以更高的重视。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活动而言,教师既要重视传授声乐理论知识与技巧,又要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与声乐的融合,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然而,从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看,其与民族音乐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难以彰显民族音乐声乐教育的优势。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应针对该问题,制订促进声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高校声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声乐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实现教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将民族音乐文化有机融入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能够适应高校声乐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当前,高校声乐教学面临着课程教学资源缺乏的窘境,在新时代教育创新的背景下,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内容,有助于为高校声乐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并彰显声乐课堂的独特性,增强课堂的魅力。其次,适应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从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偏爱西方音乐文化,忽视了对民族特色风格声乐作品的讲解,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新教育理念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应成为高校音乐教育者的责任。最后,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在单一的西方文化或民族文化熏陶下,学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高校声乐教学只有将东西方文化精髓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二、高校声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水平低

目前,许多声乐教师虽然意识到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水平低,不能深入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从理论知识层面看,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应对历史、文学等人文知识加以了解,但许多教师并未对专业以外的知识有更多了解和掌握。其次,从声乐技能方面看,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做示范,但部分教师对咬字、吐字等技巧及民族音乐演唱方法的掌握能力不强,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合。最后,有的教师未能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和声乐教学融合的重要性,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对民族文化内容的讲解[2]。

(二)民族优秀文化未能在声乐教学中有效渗透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虽然教师融入了相关的民族音乐内容,但忽视了对民族文化的渗透。例如,学习《送别》时,歌词长短句交错,变化别致,生动地诠释了情真意切、凄美婉转的别离之情。特别是“天涯”“地角”“知交”“零落”等词语,字字珠玑,拨动着聆听者的心弦,加之“长亭”“夕阳”等意象,更具民族文化内涵。但是,从高校声乐教学情况看,学生为了“唱”而唱,教师未能深入渗透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等内容,错失了对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机会[3]。

(三)声乐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力度、广度不够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力度、广度相对不足。一方面,教师相对忽视了对民族传统歌曲的深入了解,导致在传播民族音乐文化过程中,表现出力度小的问题。如在民族传统歌曲的演唱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部分音乐作品,未能从系统而全面的视角考虑教育教学需要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在声乐教育中,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广度不够。例如,在学习意大利歌曲《阿玛丽莉》时,歌曲中勾勒出纯洁、温柔的少女轮廓,将学生置身于美的情境中。然而,教师并未将民族音乐中关于“少女”的形象渗透其中,导致学生过于追捧西方文化[4]。

三、高校声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建议

(一)用民族文化素材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要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和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教师有必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素材,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建议学校增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如民歌、说唱、戏曲等,在增设课程时,可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喜好,从而实现西方音乐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协调发展。这既能丰富声乐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民间采风。乡土音乐文化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如民歌、小调等,所以,教师可组织学生去乡下采风,使学生了解到“民歌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何为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文化”等,这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民族声乐知识的理解和认识[5]。

(二)通过声乐教学传承民族传统审美理念

与西方音乐文化相比,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众不同,其彰显的审美理念别树一帜。所以,高校声乐教师有必要在声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传统审美理念的传承。

首先,培养学生积极表达个体的主观情感。如《红豆词》,该曲源于《红楼梦》,是一首关于爱情的颂歌,但是每个部分表达的情感不同。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使其深刻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在增强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其次,培养学生树立字正腔圆的审美取向。如在《鄂伦春小调》的教学中,该歌曲作为内蒙古民歌彰显了一种森林精神,粗犷中传递着深深的爱国情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酝酿情绪,使其以饱满的热情释放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力求咬字清晰,声音铿锵有力,彰显字正腔圆的古典魅力[6]。

最后,引导学生对歌唱的音色做个性化选择。如《龙船调》是一首湖北民歌,歌词通俗易懂,但作品旋律起伏大,生动地唱出了艄公摆渡过河的场景。在该曲的练习中,学生应运用高亢婉转的腔调,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释放出来,展现其特有的音乐特色。

以上声乐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审美理念,有助于将民族音乐文化深深地植根于高校声乐教学中。

(三)声乐教学中将传统技法和文化相关联

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唱法之间存在着共性特点,如气息方面,都是基于胸腔和腹腔的作用,要求演唱者重视呼吸训练;不同的是,民族音乐相对更重视吐字、咬字等规则。所以,在实现高校声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传统技法和文化相关联。首先,从“吐字”方面看,学生在民族音乐作品演唱中,应对声调做特殊技术处理。如《亚洲雄风》的演唱,表达了世界各国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因而在演唱中,学生应把握慷慨激昂的主旋律,吐字清晰,以磅礴的气势进行歌唱,深深地将情感与声乐艺术融为一体。其次,从发声方面看,以“甜”“脆”“圆”“润”为主。最后,从咬字方面看,学生应在咬字的发音上花费更多的精力,以达到咬字清晰的目的,为彰显字正腔圆的演唱特色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在咬字的过程中,应注重情感表达,以自然流露的情感为最佳,根据不同情感,可选择不同的咬字方式[7]。

结语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而言,教师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与声乐课堂的有机融合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还有助于推进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进程。鉴于当前存在的民族音乐文化和声乐教学融合的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针对性建议,一是用民族文化素材丰富声乐教学内容;二是用声乐教学传承民族传统审美理念;三是在声乐教学中将传统技法和文化相关联。如此才能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彰显教育教学的优势。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声乐民族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MINORITY REPORT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