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彦才 黄成林 范文锋
(1 湖南省汝城县社保中心,湖南 汝城 424100;2 湖南省汝城县委党校,湖南 汝城 424100;3 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更有着许多闪光点,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挖掘其闪光点,揭示其精神内涵和对我们的启示,对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厚的红色传统。1927 年7 月底,毛泽东拟定了以汝城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的《湘南运动大纲》,汝城成为毛泽东列入军事计划的地方。[1]1927 年8 月中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在汝城正式组建成立,汝城成了“军旗升起的地方”。[2]1927 年9 月29 日,全国第一个工农政权——汝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2]1927 年11 月26 日,湘南、粤北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在汝城县举行,史称“汝城会议”,汝城成为湘南起义最早的策源地。[2]正是由于汝城具有光荣的红色传统,所以“半条被子”的故事才会诞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壤。
(二)独好的革命基础。1927 年“四一二”事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遭到扼杀。然而,地处湘粵赣交界的汝城,工农革命运动却如火如荼,高潮迭起,粤东江、北江及湘南等地工农武装相继汇聚汝城。汝城本县的工农武装,加上宜章、郴县、资兴、永兴、桂东等县以及惠、潮、梅农军,共约4000 人,枪1000 余支,在汝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工农革命运动,在湘南造成了一个极大的革命声势,出现了“新湖南”现象。[3]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汝城的活动,更是让党和人民军队与汝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打下了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红军的人民情怀。红军长征是非常艰难的,短衣缺食,前有敌人堵截,后有敌人追击。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时期,红军首先想的也是不打扰老百姓,严守军纪,在村宗祠、学校旁扎草棚,在外面架锅煮饭,不在农户家借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红军的人民情怀及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必然结果。
(四)良好的军民关系。从红军的行动中,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因而自觉自愿地做红军队伍的向导,为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收集情报、救护伤员,不少民众还直接参加了红军队伍。红军长征经过汝城全境前后16 天,当时全县12 万多人中,为红军挑担、带路、做掩护等拥军的就有1.5 万余人。[3]在延寿官亨村,胡四德带领村民筹粮筹物,短短几天,筹集到稻谷105 担,生猪3 头重503 斤,鸡12只重42 斤。红军撤离时,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叶祖令之名写下借据,留下了“一张借据”的故事。[1]军爱民,民拥军,良好的军民关系才导致许许多多类似“半条被子”的故事在这里发生。
(五)特殊的地理位置。汝城地理位置独特,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且地势险要,是没有铁路、公路交通的偏僻山区农村。沙洲村位于三省交界的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这里与湖南宜章、资兴,广东乐昌接壤,周围崇山峻岭、林密谷深,中间地势开阔,是养兵屯武的好地方。因此,红军选择在这里休整,才有“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
“半条被子”故事虽小,但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守纪律不扰民。女红军在天寒地冻、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纪律,不进村民家,挤在屋檐下,没有乱动村民的东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伤害老百姓一丁点利益。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它彰显了革命军队秋毫不犯的严明纪律,让人民群众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苦难中看到了希望。
(二)服务群众做好事。当村民们发现徐解秀收留了红军,劝她别惹麻烦,快些赶走红军时,女红军并不气恼,反而拿出珍贵的药物给老乡治病,帮助难产的孕妇接生,帮助村民打扫卫生、劈柴挑水,为老百姓做好事。红军与老百姓就是这样由误会到信任,到成为了一家人。
(三)政治宣传得民心。女红军在徐解秀家里共同生活的六天中,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宣传工作,她们宣传了红军和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宣传了工农大众的出路,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宣传取得了群众的拥护、信任和支持。
(四)半条被子守初心。女红军走之前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成两半,把一半留给了徐解秀。“半条被子”的背后,是共产党人和红军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的为民情怀,是人民至上的坚定立场,它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初心。
(五)冒着危险留红军。徐解秀是冒着国民党杀头的生命危险收留红军。国民党反动派及还乡团在逃跑之前,对老百姓进行了恐吓,他们说红军来休整只有短暂的时间,你们不要给红军帮忙,如果给红军当了向导,或者救了伤员,轻则抄家,重则杀头。于是老百姓产生了恐怖的心理。徐解秀尽管是一个普通的瑶家妇女,但她没有被国民党的恐吓所吓到,而是毅然决然地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红军。
(六)生死与共谱赞歌。徐解秀家一贫如洗,只有一张铺着稻草和烂棉絮的木架床,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女红军们拿出自己唯一的一条棉被,和徐解秀挤在一张床上睡。这张床上这几晚睡了5 个人,3 个女红军、徐解秀和她的儿子,什么是生死与共?这就是真正的生死与共,在红军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候,老百姓让出半个床,献出自己非常有限的温暖,与红军紧紧地抱在一起,用一个普通老百姓对红军、对共产党的无限信任与三个女红军共同谱写了一曲生死与共的赞歌!
(七)坚定信念等红军。“半条被子”的主人徐解秀从风华正茂的青年熬到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一直在等,一直在寻找当年三位女红军,为的是什么?只为心中的信念——共产党是好人,革命一定会胜利。等革命胜利了,她们一定会来看我,会送新被子过来。这两个“一定”:革命一定会胜利,她们一定会来看我,说明徐解秀心中的信念是多么坚定!
(八)真诚赞颂共产党。徐解秀对红军和共产党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首先通过观察红军的行动,守纪律不扰民、帮群众治病、为老百姓做好事等等,然后通过切实体会红军送“半条被子”的举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性认识,最后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得出了共产党是好人的结论。
“半条被子”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人民情怀,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产党人要坚守初心,把为民谋福作为追求目标。三个女红军把半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展现了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和始终为了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不变初心。共产党人最大的政治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始终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增强政治意识,加强政治历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
(二)共产党人要亲民爱民,把人民群众当作真正亲人。红军以自己对老百姓的真情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称赞。每个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老百姓心中的秤,是检验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一个共产党员是否真心实意、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是否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当亲人,不是看你口头上说得如何好,如何漂亮,而是看你心里是否装着群众,工作是否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有利于群众。三个女红军正是凭着自己对老百姓的真诚爱戴和真挚感情,以自己待老百姓如亲人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对红军的赞许和夸奖,对共产党的拥护和信任。
(三)共产党人要艰苦奋斗,把群众疾苦放在最高位置。三位女红军面对长征的遥远路途,不顾天寒地冻,不顾自身冷暖,毅然决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留下一半给徐解秀。“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又一次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历程。共产党人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永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四)共产党人要矢志不渝,把理想信念当作力量源泉。徐解秀老人的话,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信念,这正是我们不能忘的“初心”。守初心,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习总书记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4]我们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精神、激昂斗志,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五)共产党人要依靠人民,把人民拥护当做致胜法宝。爱人民者人民爱,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依靠亿万个徐解秀这样老百姓的拥护,共产党才能得天下,才能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苦难走向辉煌。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六)共产党人要践行初心,把为民服务当作应尽职责。虽然女红军没有实现给老百姓送新被子的承诺,但是这个承诺共产党人做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全党全国之力脱贫攻坚,以兑现共同富裕之诺。共产党人不仅给老百姓送来了新的棉被、棉衣,更送来了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但是,践行初心,为民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共产党人要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本领,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坚守初心,把为民谋福作为追求目标,把人民群众当作真正亲人,把群众疾苦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当作致胜法宝,把为民服务当作应尽职责,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共产党、信任共产党,愿意跟着共产党走。中国共产党是靠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任走过来,是靠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坚定为民的精神走过来的,走到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正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的目标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坚定为民谋福,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民服务,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让长征精神熠熠生辉,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