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鞍山市委党校,辽宁 鞍山 114000)
《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在费尔巴哈那里,实践并不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而是客体强加于主体的,主体只能消极地被动反映客体的活动,费尔巴哈没有正确认识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消极地对待人的实践能力,所以导致他的哲学仍然是一种抽象的、忽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则相反,它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实践。主体主观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而客体客观则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通过大脑和人的实践活动去不断认识客观存在的世界,主体对客体反映的过程也就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认识也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为只有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也能更加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
托派源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党内争辩的分歧,他们同属于一种主义,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在俄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在列宁的领导下,完成了“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而,在列宁去世后,苏共党内出现了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分歧,而这种分歧也影响到了我国,因此,我国共产党内也出现了信奉托洛茨基的党员干部,就形成我国的“托派”。不管哪一派,有一点不可否认,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所有的观点差异均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方式等,比如,托派提出的“不断革命”理论,“工人阶级先锋队”等思想,都是完全继承于马克思,只不过托派属于教条式的继承,有一些地方缺少变通,比如关于中国的革命等问题,脱离了我国的实际国情。因此,他们也被称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又过于偏激于他们的理论阐释和争论,所以,导致托派最终的失败。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历史性的,指实践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如果实践离开其所处的现实关系则不能存在。因为,实践并不是一个简单抽象物,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实践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只有处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才能被真正理解,才能发挥实践本身所具有的能力。马克思在《形态》中提到:“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也就是说,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自己的历史,人的历史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存在着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实践重于历史或者是凌驾于历史之上,而是实践在不断创造历史的时候开始就已经离不开历史的束缚。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立足于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实践是历史性的实践,如果抛开历史理解的实践只能是得到像费尔巴哈那样的抽象的实践,抛开实践理解的历史只能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历史,是一种无实际意义上的历史。
马克思的出现使得哲学的使命又一次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一开始追随于黑格尔,是青年黑格尔派,慢慢地,他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不足,于是转向了共产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条写道:“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开始就把哲学的基调放在人类的现实世界上,现实世界是马克思哲学放飞自我的土壤,哲学只有关注人的现实世界,才能有所作为。马克思正是看到黑格尔哲学在思辨的领域构成庞大的体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庞大的体系却一点作用也没有,因此马克思把哲学基于生活,现实生活才是真正的滋养哲学的土地。当代哲学家孙正聿认为:“只有从哲学的生活基础出发去理解反思的哲学思维及其生活意义,才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实现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基础是现实的生活,只有在现实生活的大地上,哲学才有生命,马克思哲学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对当时的德国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为德国无数的劳动者鸣不平。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伴随着历史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下,我国的人文精神体系的构建也在加紧进行着。纵观中外各国的人文精神发展现状,我国的社会人文精神构建存在着危机与风险,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理性剖析,树立正确的社会人文精神与道德伦理体系。
中国虽然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蕴涵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是从总体来看,中国的人文精神缺乏系统、专门的理论体系。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机制对人性的压制,传统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对人的自我认知的误导与摧残都影响了人对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张扬相互游离。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缺陷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人文的发展。西方思想观念的传入或多或少地对国人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理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没有相应完善的机制与法律规范,加上人们的心态还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态,致使产生了极重的个人利益主义,“一切向钱看”,“金钱是万能的”等错误价值观的出现,推崇实用主义的盛行。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道德的缺失,形成社会风气的堕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向的绝对化,导致出现了社会道德沦丧、官员腐败贪污、思想领域的混乱等各种社会弊端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向新时期进取的步伐,不利于社会风气的端正。人文精神的缺失,影响到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是一个14 亿的人口大国,人口同时在不断增长,成为一个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一个人人文精神的缺失会导致一群人人文的丧失,而如果不加遏制和解决这种人文精神的弊端,那么就会危及国家、社会的发展,削弱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发展力度。由此可见,我国人文精神的普及和构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对精神境界的真善美和品德智慧的追求,人文精神与国民素质直接挂钩,人文精神的高低,反映并制约着国民文化素质的优劣。我们应该对我国社会人文精神缺失引起的现象与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人的主体性与价值尊严、生命的意义。当今社会发展存在的就业难、看病难和贵、医疗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资源与环境的破坏、男女比例失衡及性别歧视等问题无一不引发我们对人文精神构建的深思。
马克思的哲学不同于以往的哲学,马克思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而奋斗,他创立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革命的变革。明确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含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和传统以全面的概括,对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的特点、表现、成就和不足以真实的总结,对新中国至今哲学现代化状况以真实的分析,再次指出它的发展前途是:中国哲学马哲化、现代化。通过回顾历史,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特征、名称和体系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最后确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确立了一种中国化辩证(自然和人道)唯物主义哲学新形态。
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之前的哲学是“思维与存在”两者谁为第一性的结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哲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这样的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以前的所有哲学体系中,而马克思则是在这两极结构中加入了“实践”,并且指出“实践”是人认识、理解、把握世界的桥梁和媒介,如果去掉了“实践”,唯心主义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观,而唯物主义则仍然是一种朴素的、机械的唯物主义,所以,因为“实践”在思维与存在的两极结构中加入了,所以才使得哲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结构体系,实现了哲学结构的彻底变革。包括后来的苏俄无产阶级国家和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强烈影响下诞生和发展的。由此,中国哲学近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强势传播、应用和中、西、马哲学的某种融合,并因此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哲学的民族化形态和西化或苏俄化形态。这就是中国哲学近代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格局。
唯心主义哲学都是试图从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旧唯物主义则是从客体出发,它的全部哲学都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中国古代哲学的第一个基本精神和第一大优良传统就是,“天人合一”,“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而又偏重人文主义”。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名称就可以表述为:辩证(自然和人道)唯物主义。这种表述,兼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名称认识上的科学总结,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可以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内容等具有完整的概括性,又符合中国哲学传统,具有中国特点。又如,哲学人道观方面的内容还不只是社会历史观问题,价值观、改造观、境界观等方面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广阔领域,而“自然和人道”唯物主义的术语,它就表明了哲学领域的全覆盖,包容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
实现高科技与真情感的平衡,发展科技的同时关注人文精神和价值实现,促进理性与情感的结合。科技是把双刃剑,应用发展科技造福人类的同时,针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人文价值缺失与伦理道德败坏情况,比如说克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们不得不反思其中利弊。我们要意识到科技开启了新人类文明的同时,出现了情感认知机械化、人文文化的消弥殆尽。因此在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构建中要合理应用科技,实现理性与情感的结合,实事求是,坚持适度原则重构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体系,即建立了一个新构架,提出了多个新观点或创新性解释,更新了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分析论述,旨在突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重要意义,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