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玲 王艳
(金华市婺城区农业农村局,浙江 金华 321000)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水稻种植,其品种越来越多,产量和质量也较以往有明显提高,种植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优化,使得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在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对水稻的作物特征进行了解,并通过现有技术优化种植方案,在改善种植条件的同时,避免因天灾或者人祸等意外因素带来的水稻减产问题,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作为我国最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属于谷类植物。水稻对于土壤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最适宜使用水稻土进行种植,使得水稻能够更好地生长。水稻在高温和多湿与短日照的环境下能够拥有更好的生长状态,其幼苗的最低发芽温度为11 摄氏度左右,最佳发芽温度是30 摄氏度左右,最适分蘖温度不得低于20 摄氏度,穗分化的最适温度为30 摄氏度,最适宜湿度为70%左右。
温度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对水稻的生长,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针对其生长特性,采用最合适的种植技术,使得水稻在最适宜的自然环境下生长,通过合理的种植管理,确保水稻能够健康生长,从而使得产量与质量达到预期[1]。
对于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施肥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其对于水稻的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使得水稻增产,并提升水稻的质量,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对施肥过程进行科学把控,从而提升土壤肥力,使得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充足的养分,进行更好的生长。
通常,过去的水稻种植是根据多年的种植状况与经验的积累,进行相关的施肥工作。该方法能够起到增产保质的作用,却未对自然环境与水稻发育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使得施肥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因此,需要将现代化水稻种植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将水稻的种植管理进行科学化与惊喜细化,提升施肥的效果,从而使得水稻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使用氮肥时,需要根据水稻生长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施肥的数量与时间进行合理控制,采用传统的漫灌法进行施肥,根据水稻在不同地区的生长差异进行科学施肥。水稻生长前期,需要将氮肥的施肥量进行适当降低,并在施肥过程中将施肥量适当提升,从而提高水稻的成穗率。
除了水稻的科学施肥,还要将叶龄进行科学优化。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对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全方位了解,并总结水稻叶片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特征,从而对水稻的种植技术与管理策略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水稻的高产高质。
叶龄优化需要对水稻进行不间断的细致观察,将水稻的叶龄变化进行实时观察,并对其发育趋势进行掌握,为日后种植技术的合理优化与管理策略的有效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需要根据水稻品种进行合理设定,并标记好叶片,将不同时间段与生长期的叶片状况进行记录,并整理为一份记录报告。
尽管水稻的种植范围覆盖全国,但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存在差异,使得水稻在不同地区存在种植环境与技术的差异,也使得水稻的成熟期各有不同。例如,在北方,水稻为一年一熟,而在南方可做到一年两熟,体现了水稻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生长状况。
因为水稻在不同地区的生长环境的差异性,使得其病虫害也呈现出多样性,对于水稻的高产高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有效优化,通过使用针对性的方法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让水稻能够健康生长,确保水稻的种植效益。
水稻的主要病害为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尤其是对于病害的预防最为关键。在进行病害的防治时,需要对农药的使用量进行严格控制,不可过量使用,更严禁使用带有剧毒性的农药,避免造成污染。对于水稻的虫害,其主要有灰飞虱、卷叶螟、黏虫等,需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地防治措施。同样,对于农药的使用,不可过量,更严禁使用含有剧毒的农药。
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阶段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水稻的种植技术中,控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对于水稻的产量与质量有着关键影响。通常,水稻控苗能够提升水稻秧苗的发育能力,常用分支处理法进行控苗工作,确保稻苗能够正常生长,有效保障水稻的高产高质。
稻苗在分支后,对于水分与肥料有着非常大的需求量,同时也对光照也有着较高的需求,直接影响到水稻主苗的发育。因此,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要将水稻秧苗的分支进行及时处理,将多余的分支进行修剪,保障水稻在发育的过程中能够获取充足的水分与养料,从而使其更好的生长[2]。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对种植地、品种进行严格选择,同时将种植模式进行合理规划。选择种植地的过程中,需要其远离污染源,并且没有病原体,地势平坦且没有杂草,具有较好的生物多样性;对于水稻的品种,需要满足产量高、质量高、产量稳定,并对于病虫害具有较好的抗性;此外,对于水稻的种植模式,还要进行合理规划,使得水稻的种植能够更为科学化。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对于水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因此需要对灌溉用水进行合理使用,实现对产能的有效提升。在进行灌溉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控水工作,灌溉深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注意轻微晒田,还需要注意深灌时的温度调控,并且最后断水时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
在水稻的成熟期,最好在晴天进行收割,并注意水稻的晾晒工作,及时进行储存。如果拥有足够的农机,则可以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最后的收割工作,同时在晾晒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污染。收割后的水稻在晒干后,将包装进行密封,贴好标签后放入独立仓库进行储藏。
对于水稻的储藏,仓库必须干燥,避免阳光直射,同时温度适宜,具备良好的卫生条件,并对于虫害等要有预防措施;运输过程中,避免与腐蚀性物质发生接触。此外,收割后的秸秆不可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可在将其粉碎后用作有机肥料,实现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3]。
为确保水稻的整体收益,水稻种植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各种种植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外,还要对水稻的品种进行严格选择,并对苗床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还要注意种植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并制订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案,使得水稻能够正常生长,实现水稻的高产高质,提升种植效益。
水稻品种的选择对于水稻的种植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直接影响到水稻的后续种植工作。因此,需要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一方面,所选择的水稻品种能够对于病虫害具备较强的抗性,另一方面还要对环境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对于当地的种植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将种植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
此外,在对水稻进行选种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多种水稻品种进行搭配,能够更好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降低后续病虫害的防治成本,有效保障水稻的正常发育,同时确保水稻的质量与产量,以及水稻的种植效益。
水稻种植对于技术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种植技术的合理运用和水稻品种的合理选择与营造科学的种植环境等做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对于水稻苗床的合理选择,能够使得水稻能够更好地高产高质,还能够提升水稻的种植效益。
通常,苗床的选择需要满足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等条件,并且还需要满足排水方面的需求,并拥有疏松肥沃的土壤。在进行秧苗的过程中,需要准备不同的苗床,不同大小的秧苗所需要的密度也不同。如果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且土地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则需要选择中小型的秧苗;而在土地干旱且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则需要选用大中型秧苗,从而提升水稻的种植效益。
水稻的种植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尤其是种植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更是有着相应的学问。因此,水稻种植并非易事,其种植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且具有较大的种植风险,种植过程中一旦有环节发生错误,则会使得水稻的产量与质量发生大幅下降,从而降低水稻的种植效益。
因此,水稻的种植需要重视其种植管理,根据种植经验和相关部门的协助,将水稻种植的所有环节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将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融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制定一套合理且科学的种植方案,从而使得水稻的种植管理更为精细化与规范化。此外,还需要根据水稻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将种植技术进行灵活应用,将种植方案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水稻能够高效种植,并使得水稻能够高产高质,有效提高其种植效益。
结论:水稻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作物,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并且也为我国的农业带来了重要贡献。在进行种植技术的优化时,需要进行科学施肥,并对叶龄进行优化,同时还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要通过控苗等方式,对种植技术进行优化。此外,对于种植效益的提升,需要对品种和苗床进行严格选择,并加强对种植的管理,以有效提升水稻的产量与质量,提升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