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逸华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20 世纪80 年代末,费孝通在调研国内的几个少数民族时发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有逐步消亡的危险,如内蒙古以狩猎和饲鹿为生的鄂伦春族,黑龙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他们的人口都只有几千人,在整个社会不断推进现代化跨入信息社会后,这些少数民族都面临着自身文化如何续存的问题,由此提出了文化自觉:“我在提出‘文化自觉’时,并非从东西文化的比较中看到了中国文化有什么危机,而是在对少数民族的实地研究中首先接触到了这个问题。”
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愈来愈深入的今天,全球文化也有一体化的趋势。曾经国内少数民族所面临的文化危局,世界上一些处于弱势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文化自觉的背景在于,西方文化以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显著优势席卷全球,导致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以至于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而由此带来其他民族的文化的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正是这种文化存亡的危机意识让人们开始觉醒,普遍地意识到保存自身文化以及进行文化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997 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阐释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主张全面‘全盘西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觉就是一种“自知之明”,即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自知自觉,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知道“我是谁”,正如总书记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即知道本民族文化的根在哪里,其传承历史如何,其未来走向如何,这是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
随着跨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和深入,必须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因为文化自觉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只有交流的双方都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够实现“互鉴”的目的,假如其中一方没有本民族文化的自觉,甚至对本民族的文化一无所知,那么这种文化的交流互鉴实质上就只是单方面的文化输出,其最终结果就是单向的文化殖民,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害的:一方面文化输出的一方没有任何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接受文化的一方则丧失了自身文化的独立性。
只有通过文化自觉,才能既有利于认识本民族的文化,亦有利于正确认识其他民族的文化,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从而实现各种文化之间各抒所长、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境地。
文化自觉必然引发文化反思,任何一种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都必然既存在积极先进的东西,同时也有消极落后的东西。由文化自觉推动下的自我认知,既不是全面的自我肯定,也不是全面的自我否定,或者说它既有肯定的部分,也有否定的部分。是在全面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对于自己文化中那些积极的、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的认同,即文化认同。
因此在文化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要注意防止文化虚无主义,或者文化自卑的倾向。在反思中有破有立,并且以立为最终目标。要确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站在我们自己文化的立场上,不断完善和提升我们自己。
针对国内民族团结工作,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认同。2020 年8 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14 年9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2021 年3 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文化是一个更广泛、更深层、更持久的概念,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众多民族之间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由众多民族的文化共同融合成就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文化认同自然也就是涵盖面最广,也最容易达成的认同。由文化认同进一步上升到民族认同,即对于我们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认同。再进一步上升到国家认同,即我们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一员的认同,最后上升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而这几个认同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共产党更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这里我们所认同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包括“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开创者和弘扬者,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因此,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既相互包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作为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是铸就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在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上的充满智慧的古圣先贤,革命年代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展现出的中国人的精气神。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豪、产生自信的坚实基础。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无不深刻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在里面。
放眼全球,回顾历史,中华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是一颗夺目璀璨的明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我们要树立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最终目的是要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有我们自己文化的立足之地。但是要注意避免文化保守主义或者文化自负的倾向。既要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又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对不同民族的文化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兼收并蓄,以更宽广的视角,以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在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开创出能够造福更多人的文化境界。这是文化自信重要价值更进一步的体现。
而我们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相当包容度的文化,包容、融合、创新也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根源。2019 年9 月,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打造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石,但是文化软实力的强大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硬实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的兴盛要依托于国家硬实力,历史上中华文化的辉煌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等,充分说明,强盛的国力是文化兴盛和弘扬的必要条件。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再先进的文化软实力也会被架空。同样,国家的富强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引领,面对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着眼于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的国民,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