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真正实现“以劳创新、以劳育美、以劳强体、以劳增智以及以劳树德”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受劳动教育的熏陶,成为劳动精神的引领者以及弘扬者,促使学生全方面素质得到充分的培养。
行为的先导是思想,高职院校只有充分保障劳动教育的系统性才能够逐渐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劳动是人类本质互动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人类个体全面且自由发展的所必需的实践活动,进而保障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本质,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光荣的良好意识。以此为基础保障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劳动锻炼以及劳动教育中,将劳动的幸福感、获得感,科学地赋予学生。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重视矫正学生群体中逃避劳动、轻视劳动以及眼高手低的现象,打破现代学生所有东西都靠买的理念。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从对实训场地进行清洁以及宿舍卫生打扫等各种小事做起,将系统性文化知识教学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有计划地劳动,保障学生的意志能够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形成一个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劳动教育就是指教育工作者能够用运用劳动观点、技能、知识、习惯以及态度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劳动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正确的劳动观念。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进行实践,对自身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考量,促使学生的岗位意识、奉献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等得到充分的培养,进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劳动习惯,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真正迎合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技术劳动者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因此,劳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对用人企业进行回访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综合能力较强以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更受欢迎。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够得到真知识,劳动教育能够有机结合劳动实践以及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更高的劳动技能。
对于培养学生思想意识而言,劳动教育同样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热爱生活、勤勉以及务实的思想意识,在劳动体验与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得到更加积极的影响,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面对生活以及工作中的问题能够理性的分析与对待,保障学生政治素养得到充分的提升。
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技术技能方面的教育更加重视。当下,教育体系中并没有真正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进而导致很多学生眼中缺乏劳动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怕脏怕累怕苦,各个方面都要即兴攀比,心理十分浮躁,对于到基层或者是艰苦的地方进行工作十分地抗拒。
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在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安排劳动周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教育,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学校内部进行体力劳动,通常情况下都会组织学生捡垃圾、拔杂草、清扫教室与办公室等等。但是这种劳动教育体系十分完善,教育机制十分难得单一,教学质量并不乐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高职教育中更多的是00后,新时代的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创新并且敢于尝试[3]。但是,由于这些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在生活上十分宠爱,导致这些学生的劳动意识十分匮乏,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不足。其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意识不足、文化素质不高,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在某种方面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学生的劳动观念十分淡薄,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相应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对教育和劳动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进行重点突出说明,建立一个机制健全、模式多样、资源丰富以及课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真正融合劳动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和实践,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劳动中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4]。高职院校应当对劳动教育报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中,设置为必修课程给予一定的学分,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作出充分保障。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劳动教育课、精品活动课以及专题教育课,对每个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以及劳动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
在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等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充实[5]。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改革和充实,保障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价值和思想引领作用得到真正的实现。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将家国情怀教育纳入劳动教育中来。当代职业院校的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真正培养出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地明确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个人的生存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本前提。其次,高职院校还应当把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中,最大程度规避快餐文化以及差不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今后的工作中严以律己,塑造追求完美的新时代劳动者,确保中国制造、中国产品以及中国速度向着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以及中国质量的方向发展与进步。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构建高效务实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对当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确保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得到充分的提升[6]。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整体性的优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劳动教育,真正形成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的劳动体育教学理念。
其次,高职院校还应当对学生未来所面临岗位的能力需要为基础,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劳动防护、劳动法律、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价值的教育。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当采用各种手段确保自身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得以提升,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劳动观念,逐渐培养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劳动习惯和浓厚的劳动情感,充分掌握各种扎实的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实现进步。
此外,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除了一些一般的自我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勤工俭学等,还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真正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与走访,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深入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适应岗位。
最后,高职院校应当保障自身劳动教育的亲和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真正推动劳动教育能够回归真善美、回归生活以及回归日常,为劳动教育注入艺术性、探索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引导学生在不断地劳动过程中收获幸福感、成就感以及快乐感,转变学生以往被动劳动的局面,将劳动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例如在开展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系列的精美金属工艺加工方案,引导学生用自己劳动制作属于自己的产品,促使学生在充满挑战性以及趣味性的劳动和学习中感受快乐,转变自身对于劳动的态度和印象,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建设一批能够有效承载劳动教育活动的优质平台,真正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7]。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强化劳动教育的“三全育人”载体建设,将该理念充分贯彻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在高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以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充分贯彻劳动教育,对各方面工作合力进行凝聚形成一个浸润式的劳动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应当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对于劳动所产生的恐惧,同时消除产业对工人劳动内容所产生的误解与偏见,为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充分的保障,进而实现以劳增智的教育目标。
其次,因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很多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训设备与实际的生产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偏差,若对这些实训设备进行更新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助产教融合的政策以及集团化办学的优势,真正构建一个科学的产学研教学机制,与其他学校以及企业合作真正满足“工程实践”基地的基本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对劳动教育进行大力的宣传,开展各种劳动教育活动带领更多的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劳动教育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承担新时代自身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对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的探究,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充分提升,为高职院校人才的成长提供高质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