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山东 济宁 272100)
让人在美的体验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节操[1]。就汉语言教学而言,其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很多美的元素,如语言美、情感美等等,所以将审美教学有效地融入汉语言教学中,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心理素养。因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所谓的审美能力就是审美者根据审美感受进行美的鉴赏、分析、评价和创造。在整个审美能力中,审美感受是源头和出发点,同时也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所在。审美感受的获得是审美者在各个身体器官的感知下获得美的一种享受。而审美鉴赏能力是需要建立在审美感受上的,首先需要审美者获得美的享受,然后才能够对美进行分析和评价。审美鉴赏能力是审美能力中最为核心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对于审美能力的挖掘,首先需要从审美理想的培养入手,因为在整个美学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先有理想,然后通过理想来指导对美的事物的创造。所以在对审美者进行审美能力挖掘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审美理想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作用,能够帮助审美者进行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美的事物的创造。然后在审美能力的挖掘中,需要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的心理素养,从而实现整个审美过程的感性与理性的良好结合,进而不断提高审美者的审美能力。最后对于审美能力的挖掘,需要立足于审美者的个性特点,每一个人的美的追求都是不同的,在充分发挥个性特点的同时才能够有效地创造美,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对美的追求,如此才能够充分挖掘出审美者的审美能力。
施行审美教育有很多的现实意义。首先就是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意义上而言,所谓的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所以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时机以及方式的把握,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好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然后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在审美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对于美的事物的感受以及对于美的事物的鉴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以及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如此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修养和健全人格。最后,审美教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特长。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科学合理的审美教育引导下为学生综合学习素养发展打下基础。如此学生就能够积极投入到各种学习之中,包括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学习,最终学生的个人特长就会得到彰显,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在现今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采用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鸭式灌输。而对于审美教育的实施同样也是如此,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美的知识以及美的特点,但是由于学生是被动地接收而不是主动去感受和发现,所以学生对于美的认知还非常的局限[2]。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现如今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审美教育的开展并不重视。因为有部分教师并没有认知到审美教育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认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而不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如此,教师的认知不足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就导致了审美教育不能良好开展,也就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汉语言审美教学中存在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都简单地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的重点,而审美教学似乎对专业知识的提升没有多大帮助。如此也就导致了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的时候,课堂专注度不够高,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下,汉语言教学中的美学教育也就无法得到良好的开展。
就目前审美教育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实施现状而言,想要良好地实施审美教育,就必须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针对高校学生的审美学习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学习的趣味性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例如在《雷雨》等戏剧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舞台剧演绎的形式来开展课堂,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在充分突出学生教学主体位置的基础上,活跃了课堂氛围,营造出一个趣味性浓厚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并且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再例如在《再别康桥》等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诵教学的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同时在学生朗诵的过程中,给学生配以柔美的背景音乐。如此,在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中,不管是朗诵者还是受众,都能够亲临感受到诗歌中美的场景和情感。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强化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其充分感受,体验到美,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通常是通过课堂实施的,所以在保证学生对文学感兴趣的前提下,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启迪思维,并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例如在《行路难》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解到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以及体会到其中的美感,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来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视频中,教师播放一些作者李白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李白生平的一些文学史料,借助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可以让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作者在写下这句诗时的思想情感以及人生境遇。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师生对话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教学,针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和答疑,由学生进行提问,教师进行答疑。通过这样一种互动方式来强化师生之间关于对这首诗的理解以及思维碰撞。由此,通过多媒体视频的铺垫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首诗中的相关情感,同时也能够充分体会到那种思想上的壮美感,进而达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的教学目的。
基于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改革深入推行的今天,教师要想让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教学促进作用,就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并在因材施教策略下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生个人性格、才华等。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的学生其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都较为良好,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布置演讲作业或者是表演任务。如此,学生基于自己的特点能够良好地完成任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对于相关作品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对于作品中美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而对于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布置一些观看视频学习的任务,通过视频的观看以及视频中演员的演绎和诠释来理解相关作品中的内在含义和丰富美学。总之在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需要变通和完善,进而采用契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个性化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趣味性课堂的构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通过因材施教策略来有效开展审美教育,让审美教育充分融入教学课堂,让二者之间相互依偎,相互促进,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