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蕴
长期以来,对音乐形象问题的探讨始终是音乐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音乐形象与其它艺术品种的形象既有意义上的共性,又有着表现上的个性。其主要是原因是音乐形象由于建构于音响材料的有机组合之上,具有非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是因为这种“不可触摸”的原因,造成了人们对音乐形象的“研判”。舒伯特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交锋”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他以充满个性的音乐语言和传承、创新式的音乐创作技法为后人留下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本文以他的钢琴作品为例,以音乐形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别从音乐体裁、呈现形式、表现技术和风格特征四个方面谈谈其作品中音乐形象的美学特征,以期能够对舒伯特及其钢琴音乐有着更为深层地认识。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天才,[1]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家庭,自幼跟随父兄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技法,由于他自身的音乐天赋,在少年时期便开启了他的音乐创作之旅。众所周知,舒伯特虽然一生短暂,但是由于他的音乐活动却使他在音乐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山”之人,他除了在艺术歌曲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外,给世人留下了一首首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钢琴曲,是推动钢琴艺术迈入新台阶的重要力量,[2]诸多作品堪称经典,为后世传颂。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及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音乐体裁上,主要有奏鸣曲、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曲等。其中奏鸣曲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传统,注重结构的均衡性、完整性;而即兴曲、音乐瞬间曲则开启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小品的先河,直接影响了肖邦、门德尔松、李斯特等人的创作;二是在个人风格追求上,舒伯特注重从古典主义作曲家的创作技巧中汲取营养,并有意识地进行传承运用,因此他虽然在音乐史上归属于浪漫主义风格,但是在钢琴创作如奏鸣曲方面却带有明显的古典印迹,是一位古典与浪漫音乐风格兼得的钢琴音乐家。三是在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风格开拓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钢琴音乐注重从个人情感抒发的角度出发,以情感心理描写为主,并从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中建构独具个性的钢琴音乐语言,使叙事与抒情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受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3]特别是浪漫主义文学和绘画的繁荣发展直接促使了标题音乐的产生。所谓标题音乐,属于器乐音乐范畴,在创作上注重从文学、绘画中获取创作灵感,并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有着专门的指向性,在情感抒发方面有着个体的独创性;非标题音乐指的是纯音乐作品,虽然有音乐形象的存在,但是在具体的呈现上却不是十分地明显。在舒伯特所涉及到的钢琴体裁中,主要有标题性和非标题性两种形式,因而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也体现出了以上两种特点。
创作于1822 年的《流浪者幻想曲》是舒伯特最具代表性的标题钢琴作品,此曲的创作素材源于他的艺术歌曲《流浪者》,[4]原作以慢板的速度表现了一位无依无靠的孤独者形象,缓慢的旋律和较为深沉的节奏使音乐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压抑的气氛,毫无生机可言,这种音乐的表现特点与诗作所要表现出的“迷茫”主题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在钢琴曲中,舒伯特一改原有的音乐情绪,以四个乐章的庞大结构将这位“流浪者”的内在心理变化刻画的十分地细致,整体上呈现出乐观、开朗的心态。从此曲的创作背景看,正处于舒伯特生命的晚期,虽然他此时正深受着来自身体和心灵上创伤,但是他仍然抱有生存的希望,这也许就是他能够成为一名浪漫主义音乐开拓者的原因。此曲音乐形象的标题性实际上是舒伯特个体生命价值和作为一名作曲家角色意义的彰显,以“流浪者”为名代表了他是一位“自由作曲家”的身份。
舒伯特的绝大部分钢琴作品为非标题性的,因此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则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他的奏鸣曲、即兴曲作品,在情绪表现上各有所异,说明了舒伯特内心的一种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从舒伯特的创作分期看,他的奏鸣曲可归位于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前期的奏鸣曲在风格上体现出了他热情的生活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性特征,如E 大调、C 大调等奏鸣曲作品均是通过抒情优美的旋律乐句去表现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塑造出的是具有积极向上心态的音乐形象;舒伯特后期的奏鸣曲则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原有的风格,而是趋向于对内心生活的描写,如他的《a 小调钢琴奏鸣曲》在音乐风格上就有着很强的悲剧性和内省性,说明舒伯特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时代之后,开始向哲学思考转向,这一风格的转变可以说具有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风格,在这首作品中,虽然也存在歌唱性的抒情特点,但是这种情感与前期的作品相比,则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也让人看到了一位饱受生活折磨的作曲家形象。
任何一种音乐内容都是建立在形式的基础上,因此赋予了音乐形式的艺术意义,这种内在意义的呈现则是以音响为外显。音乐形象作为音乐内容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当然也是基于音响这一实质性媒介材料。舒伯特钢琴音乐既有着微观上的独立个性,也有着宏观上风格表征,在宏观表征方面,舒伯特别出心裁的开创了抒情性的歌唱化音乐风格。我们可以观照舒伯特的钢琴作品,特别是在主题的表现上,最为明显的就是有着线条感,即使是织体反复的或者以和声连接进行的音乐主题,也能够从各个声部中归纳出“线条图画”。舒伯特钢琴音乐在强调抒情性的同时,又有着较强的戏剧性,即在音乐的进行中通过前后的对比去表达内在的心理情感,以便能够更好的塑造出音乐形象的性格。
从音乐形象抒情性的角度看,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完全是情绪化的。以创作于1828 年的《c 小调钢琴奏鸣曲》为例,全曲由四个乐章构成,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曲式结构,但是在音乐情绪的表现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分别在c 小调、降E 大调和C 大调的呈现,虽然在调式调性上有着一定的对比性,但是各个调性调式的衔接却始终建立在自然的过渡中,丝毫没有因为色彩的表现而改变其欢快、幽默的情绪,音乐形象在这一种隐于对比、显于统一中渐渐地浮现出来,这也看出此曲整体的世俗风格;第二乐章在结构上较为短小,好像是对第一乐章音乐形象的延续和深化,主部主题在三连音流水般的涌动下衬托而出,波浪式的线条如同一首情诗从诗人的心中缓缓而出,在充满斑斓色彩的音响中凸显出了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第三乐章在强调抒情性音乐形象的同时,通过小步舞曲的律动节奏将情绪继续推向高潮,在中段音乐的力度对比下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充满阳光气质的翩翩少年的青春活力,固定的音型反复和重音的规律性交替变化使情感加剧;第四乐章的主题在回旋的结构中周而复始的出现,好像是在刻意强调主题的情绪,让人们熟记这位为理想而奋斗的少年,在这一乐章中,抒情化的歌唱旋律始终在萦绕和回响。
从音乐形象戏剧性的角度看,舒伯特对贝多芬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创新式的发展。可以说舒伯特与贝多芬有着很多的交集,这两位伟大的作曲家虽然没有进行过实质性的“会晤”和“交流”,但是贝多芬对舒伯特的创作却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他们生活的年代看,可以说两者是同一时代的人,又同时在维也纳从事音乐活动,由于贝多芬的“光环”过于闪耀,舒伯特不得已另辟蹊径,这也是为什么舒伯特将创作重心转向艺术歌曲的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舒伯特不免会受到贝多芬的影响,这种影响则具体的体现在音乐形象的戏剧性表现上。贝多芬钢琴音乐在戏剧性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注重的情节化,而舒伯特则强调的是心理表现。以《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为例,乐曲的主题动机建立在带有三连音特征的装饰音上,通过级进式的进行稳定的停留降B 大调的六级音上,然后又级进下行到五级上,这种动机中音高的进行实际上表现出了音乐形象一种不安的心理,在接下来的旋律发展中,这种动机的即兴分别通过四种变化加以衍展,以此把这种心理上的不安和紧张表现的更加深刻和鲜明,在逐渐的层递中强调对比,并在调式调性的频繁变化下把音乐形象内在的矛盾感烘托出来。
在对音乐作品形象的探讨中,基本上可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去分析音乐形象的形成原因和背景,以期能够理解音乐形象所标识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时代象征,这对于认识作品的思想深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二是运用音乐分析的方法,从音乐要素的运用上探讨音响的特点,这种音乐分析主要针对音乐形象的表现技术而言。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在构成上可以说主要依赖于音乐要素的运用,并在音响的叙事中逐渐地展现出音乐形象的特点。在具体的表现技术方面,其音乐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出了对比性和展开性特征。
在对比性方面,舒伯特通过调式调性以及和声手段去塑造音乐形象是最为基本的特征,以《降A 大调即兴曲》为例,此曲虽然是一首非标题作品,但是其明显的情绪变化使人们能够较为简洁的概括出音乐形象。此曲虽然命名为“降A 大调”,然而在第一部分主题的呈现上并没有从大调上开始,而是从同名小调上开始铺陈,以琶音和柱式和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对人生的思考,在“提问”和“回答”中诉说着生命的意义。此主题先后经历了降a 小调-降C 大调-b 小调,最终在降A 大调上形成了完满终止,这种大、小调频繁的色彩转换,具体地说,应当是近、远关系大调的转换,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产生疑问、反复疑问到确定回答的一个逻辑机理过程。在和声方面,通过对属九和弦和导九和弦的导入和切换,在音乐情绪上表现为从忧郁到欢欣的过程,具有强烈的对比性。
在展开性方面,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在表现上更加的具有层递特征,通过对其即兴曲的研究发现,遵循着情绪渐变的规律。如降G 大调即兴曲,全曲为ABA 的结构,整体上充满的了抒情特征,A 主题具有沉静、思索的特点,好像是一位诗人在秋夜中孤寂的吟诵,时而出现高亢而激动的咏唱,B 主题则是在A 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音乐情绪逐渐地向明朗、激情转向,音乐的流动性加强。由此可以看出,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并不注重具体地外在描述,而是强调从心境上进行思考。
历来诸学者对舒伯特钢琴作品进行探讨时,以风格界定居多,普遍认为他的音乐风格具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这两种风格特点的形成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同时由于舒伯特个人的学习、生活和音乐创作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下面分别从两个概念出发,谈谈舒伯特钢琴作品中音乐形象的风格特征。
首先是古典性风格的音乐形象,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钢琴音乐中,音乐形象的表现多建构于规范化的音响序列中,从调式、调性、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上进行对形象的刻画,但是这种刻画的手法是直接而非隐喻的,而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形象虽然也是以一定的音响序列作为表现手段,但是在呈现上具有隐喻性的特征,也就是说,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在形象塑造方面属于“直抒胸臆”式的,而舒伯特则是以古典音乐创作手法为基础,具有“曲折塑造”的特点。其次从浪漫性风格的音乐形象看,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以抒情为主,并以此作为音乐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手段。舒伯特由于在艺术歌曲方面所取得重要成就,是造成其钢琴作品抒情性风格的主要原因,以抒情作为音乐形象塑造的手段也是使舒伯特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先锋的重要因素,所以舒伯特钢琴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并不是直描式的,而是注重心理的描写,是心灵的外在表现。
舒伯特钢琴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而音乐形象的美学特征则是其中最为明显的原因之一。在音乐事业中,音乐形象实际上包含着多种意义,既有历史的、现实的,也有群体的、个人的,所以在对音乐形象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多个学科事业出发,才能够对构成音乐形象的元素符号有着充分的认知。这说明我们在对舒伯特钢琴作品进行研究时,除了在宏观上理解其风格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微观因素的分析,才能够更好地利于钢琴演奏、教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