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启示

2021-11-27 07:16李娟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心理语言

李娟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昆明 650033)

农村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目前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的群体。农村贫困大学生如普通大学生一般具有朝气,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他们也有着独特的思想行为表现,在经济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之下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也就要求了高校思政教育教师能够构建出更加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深入调研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对策,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获取应有的成效,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1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都是秉承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以顽强的意志力克服了生活之中的诸多困难才走入大学校园的,这些大学生往往具备着较为崇高且远大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也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贫困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较为落后和闭塞的农村,他们具备更强的艰苦朴素精神,愿意吃更多的苦,对于师长也抱有着较为尊敬的态度,对于生活之中的困难也愿意积极探索杜颖的解决对策加以解决。贫困大学生更珍惜自己的读书机会,他们也明白自己的父母除了供自己读书,再也不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资源,未来只能靠自己去打拼,因此贫困大学生更具备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们时刻具有拼搏进取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在他们的人格之中,闪耀着勇敢,真诚,自信的光芒,这也是贫困大学生日后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1]。然而很多农村大学生也会体现出一些消极的思想行为,这些消极的思想和行为也将对农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消极的思想体现在如下方面:

1.1 存在着一定的埋怨心理

有一些农村贫困大学生会怨天尤人,尤其是步入大学之后,看见了其他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就会憎恨自己贫穷的家庭,认为父母无能,认为社会不公,甚至有些贫困大学生会产生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仇恨心理。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会因为过去大学的扶贫政策表示不满,因为过去农村学生上大学是由国家负责全部开销,而在并轨招生的背景之下,农村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仍然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他们因此认为国家抛弃了他们,心理倍感委屈。

1.2 心理行为失范

在经济的压力之下,很多农村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行为偏差的问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情况并不满意,尤其是在对比其他人的生活之后更是难以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和乐趣,这也导致很多农村贫困大学生郁郁寡欢,出现了严重的抑郁倾向,甚至有些农村贫困大学生为了获取更好的生活愿意放弃学业,触碰法律底线,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1.3 人际交往有着闭锁的倾向

有一些农村大学生会因为家庭贫寒,经济窘迫让他们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外表不佳,买不起高档奢侈的装饰品因此陷入到低落和抑郁的情绪之中,最终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以及多疑等多种性格,他们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愿意待在自己的小圈子之中,不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这也导致其人际交往出现闭锁的倾向。

1.4 学习动机过于功利

很多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存在着过于功利的问题。这种问题体现在大学生求知上过于急功近利,有些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之中,只愿意学习对自己后期工作和生活有利的知识,对于专业课、业务能力培养、实践应用相关的课程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却不愿意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理论课程和基础知识课程,还有些大学生盲目追赶课程进度,甚至希望能用一年时间学完四年全部的课程。也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了问题,他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脆弱的自尊心或者为了获取奖学金而学习,甚至有些大学生存在着爱慕虚荣的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协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出现了一定的乱花钱行为,这也是由于其学习动机过于功利而导致的。

2 提升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

2.1 细致地观察大学生的行为并对其加以及时的教育

在逆境之中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往往有着一定的自卑感,他们会因为情绪的低落导致自身承受挫折能力的下降,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会被大学生隐藏起来。想要使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得到掌握,仅仅依靠其表面上的表现和言论是不够的,需要思政教学工作者能够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认真观察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切实的发现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引入自信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承受能力教育,使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灵得到思政教育的滋润,防止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消沉之中错过自己最佳的学习时机。

2.2 为农村大学生负面情绪提供宣泄的出口

农村大学生走入大学校门,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而较高的社会需求与自身条件存在的矛盾往往会让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发生迅速转变,使学生出现较多的负面情绪,这也就要求了高校思政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疏通引导的方法,启迪农村大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提供负面情绪宣泄的出口,使其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和问题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教师应该与农村贫困大学生构建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使其能够将自己当做无话不谈的朋友,使其愿意找自己诉说心中的苦楚,建立更加科学的宣泄渠道,使农村贫困大学生紧绷的心弦能够得到放松

2.3 强化语言修养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每一个高校思政教师所必备的能力,而思政教育的内容往往都需要通过资政教育工作者的语言进行表达。语言和神态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态度、观点和思想意识,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体现。粗暴的语言让人产生恐惧感,冷漠的语言让人产生疏离感,傲慢的语言让人产生不适感,而只有幽默机智,热情得体的语言才能让人心悦诚服,使人愿意发掘语言之中存在的要素,达到提升思政教育效率的最终目的[2]。这也就要求了相应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的语言修养,探寻语言运用的有效方法,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校思政教师也应该从教学角度出发,阅读更多的书籍,搜集更多的语言素材并在思政教育开展之中加以引入,使农村贫困大学生能够明确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升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2.4 引导农村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

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而言,一切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内心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如果说大学生能够明确自身当前阶段的主要目标,对自己加以合理定位,那么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将迎刃而解,这也就要求思政教师能够对农村大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使其能够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不再受自己心里欲望的影响和束缚,使其能够做好当前阶段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很多农村大学生会因为自己家庭条件的原因对自己进行否定,他们看不见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往往会表现出恐惧、怀疑、畏惧的心理,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对待生活和学习之中存在的问题。这也就要求了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能够为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确保学生的心理保持高度平衡,让其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自己进行正向激励,这也是自我教育开展的关键所在[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高校每一个思政教师都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农村贫困大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业压力、生活压力产生多种心理上的问题。这也就要求了高校思政教师能够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索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大学生建立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并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使其能够在大学阶段构建出更加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确保农村贫困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政教育之下得到健康地成长,为我国社会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心理语言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语言是刀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