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2021-11-27 07:13孙力帆张金锦付主木
山西青年 2021年15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研究生

孙力帆 张金锦 付主木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不断的探究与改革,我国目前已探索并形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培养、协同创新培养等教育模式,培养结构从单一扩张到多元化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学科结构划分和门类设置相对合理的培养体系[1]。但按照“双一流”标准来看,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针对地方特色院校,尚未达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2-4]。针对现状,已有文献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作出了一些探讨,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都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因地制宜”“按需培养”正是“双一流”建设最大的进步,这让各个高校尤其是地方特色院校在发展中能更快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定位[5]。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本文将按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在借鉴先进的培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主要针对现有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以下问题。

(一)缺少分年级分阶段进行培养的过程监控,需构建阶段式层次培养框架体系。现有培养模式参照通用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整个评价体系缺少针对性,导致地方院校未体现出各自特色办学优势。例如,在研究生第一学年期间,更应注重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方面,要立足课堂,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文献研究的方法,要在研究方向的引领下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归纳,获得对研究项目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同时了解某些知识并将其作为日后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在研究生第二学年期间,要开始依据学生特点向不同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对于工科学生和有就业意愿的研究生,则重点要培养其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不应该再把论文数量作为衡量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二)现有课程体系虽然以工程实践为主线,突破了传统学科问题导向型的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作能力,但与合作企业联合不够紧密,没有真正依据企业人才需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单纯的理论学习不但会降低学生的研究兴趣,还会大大降低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至于找不到创新点和创业点,最终降低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因此,各地方院校应了解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与地方产业的发展融合,建立起与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此外,可与企业协商共同引进相关科研设备,完善产学研培养模式中的资源配置机制和自主调节机制,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协同培养的合作化平台,达到双赢的培养目的,提高研究生的整体就业水平。

(三)传统的专业培养理念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偏大,且忽略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项目案例、工程实践、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课程开设相对独立,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互相补充的培养体系。且现有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不够合理,整个课程结构的设置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尤其针对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年的安排,对于考博或者就业的毕业生未做到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缺乏相应的个性化考虑,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在分析和把握科技前沿和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充分体现前瞻性、灵活性和全面性。各地方院校应将前沿知识融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且选修课程的开设应尽量涉及各个专业领域,保证学校的各项资源都得到最大化利用,使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

(四)各地方院校的研究生分配机制不合理,各专业研究生的数量规模应依据各学科的培养水平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进行裁定。现有的培养模式中,各地方院校一般实行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导师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同时,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参与项目也决定着课题组研究生可获得实践平台的规模大小,对于有机会接触或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其各项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必将提高很快。而对于缺乏项目驱动的研究生来说,参与各项学术研讨活动及创新竞赛的机会较少,故能获得的资源较少。因此,学校在分配各导师所带研究生名额时,除了参照其学术水平、论文质量及教学经验外,还应依据导师目前参与或主持项目的情况进行裁定,保证名额分配时的公平合理。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特色院校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整体方案

针对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参照大型企业产品谱系,整合教学内容,以工程项目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归纳总结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特色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整体方案,包括培养计划、教材、课外科技竞赛和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一)建立交叉学科群课程体系。“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建立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彻底打破以往学科隔离的传统教育方式,形成跨学科视角下的学科大类课程设置体系。即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除了要熟练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外,对于其他基础学科的相关理论也应进行相应的了解及学习。以控制工程学科为例,研究生除了学习网络控制技术、线性系统理论、嵌入式系统等专业必修课程外,还要求学习高等工程数学、随机过程等基础课程以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此外,高校应要求大部分学科的研究生选修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这门课程,使得学生掌握阅读文献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快速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和课题项目相关的资料。

(二)搭建高层次科研实践平台。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以及研究生顺利就业的培养目的至关重要,而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平台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双创能力至关重要。各地方院校应紧跟国家发展新要求,在学科间大交叉大融合的氛围下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为后续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打下坚实的根基,也为培养高水平的领军人才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平台。首先,要引进优势资源,邀请国内外创新创业知名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决心。其次,和其他高校或者企业协商引进科研设备,研究生可以根据学科群的特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结合学术平台完成研究工作,可大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最后,要摒弃通用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特点的研究生设置侧重点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得每个学生的优势特色都可以得到肯定和认可,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学历人才。

(三)健全多元化学科竞赛机制。学科竞赛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驱动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并在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基础上挖掘创新点,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科技强国战略,各高校尤其是地方特色院校应坚持以项目为驱动、以各项研究生创新创业赛事为引领,在学校营造一种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一方面,学校要增大科研水平上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置研究生国际交流基金、校友项目基金等加大对研究生科研成果、学科竞赛的奖励力度,也要制定合理的奖励办法。同时可以举办创新创业类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坚持动力。

(四)建立国际化联合培养平台。在当今社会激烈的国际竞争下,各高校应定位全球视野,借助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应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跨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邀请国外专家或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参加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等。其次,要加强与国外名校、世界名校的合作,学习名校课题组的研究方法与科研经验,鼓励在校研究生暑期期间出国深造,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得分享与学习交流,建立起国际化协同培养模式。最后,可以借鉴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完善研究生的招生分配制度。

三、结语

本文面向各地方院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多学科融合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如何系统培养具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进行研究。首先,结合现有研究生培养现状,指出了现有的教育模式所存在的缺少分年级分阶段培养的过程监控、与企业合作不够密切、重理论轻实践、课程结构的设置缺乏灵活性的问题。然后,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能力需求,提出一种“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最后,对整个复合型培养框架下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搭建特色学科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竞赛机制、建立国际化协同培养平台四种措施进行具体分析,并给出了整体研究路线。本文所探究的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搭建地方特色院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和课程之间的桥梁,而且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及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最终培养并输出“双一流”背景下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研究生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