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杰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3)
“内卷”作为近年来的网络热词,在各大社交软件中频频“出圈”。在英语中“involution”一词原是应用于生物学当中的术语,用来特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发生的退化现象,并且它与“evolution”一词相对应。“内卷”亦是如此,即“内卷化”[1]。它最早出现在几张名校学霸的照片之中,随后便刷爆在大学生们的朋友圈当中。例如有人边骑自行车,边端着电脑改论文,抑或是宿舍床的上铺堆满了一摞又一摞的书。在这个万物皆可“卷”、万物皆在“卷”的时代中,我们应该如何正视高等教育中的“内卷化”现象,如何实现“内卷化”的突破?
中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而快速发展,传统教育方式也因社会进步有了很大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为日下盛行的现代化教育。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学历层次更加“密集化”,随之产生出“内卷化”的现象。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截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与此同时国家财政资源对于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及机构也在逐年增加,使得其能够容纳更多受教育者。除此之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依托改革开放等政策不断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对人才的培养和智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有效支持,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逐渐形成适应国家人才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重点、多样化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培育了大批专门人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跻身世界前列,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然而逐渐现代化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让过去精英化模式的教育渐渐退出教育的历史舞台。近些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形成“内卷化”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1]。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信息来看,自改革开放起至2019年,这41年间中,我国的研究生毕业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经过2002年以后,研究生毕业人数增幅显著上升。2003年时,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首超10万人,到2013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已经超过50万。据有效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累计到达776万余人。在现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有限,因而高层次人才的迅速增加,使得工作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最终出现“内卷化”的现象。
在现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下,我们在享受移动空间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慢慢深陷在信息“内卷”的泥潭之中。我们从互联网中获取的信息往往都是经过大数据加工处理,精挑细选出的结果,虽然方便了我们检索使用,但却限制了思考的空间,反而容易让我们失去对原本问题的根源探究,仅仅是立足于我们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无目的性的投入。同样,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必然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联系。在高校课程教育中,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增加课程教学的实时性、互动性以及交互共享性[3],使得更多人,尤其是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足不出户便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跨专业、跨行业将是新一代年轻人选择提升环境的更优选择。但这同样扩大了职业的竞争,对于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不仅如此,在追溯日常生活内卷化的根源时,人们很容易简单归因于“竞争”[4]。良性的“竞争”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共同进步,提高自身工作与学习效率。但是,从量变与质变的角度来看,竞争的量变将会引起质变的内卷,即内卷是竞争的加强版。举一个例子来说,两家企业竞争,通过更好的管理水平、更好的福利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制作出技术更高更先进的产品占领市场,这就是良性竞争。如果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只是劣化员工的工作环境,降低员工薪酬,导致成本下降,甚至以次充好来占领市场就是内卷了。在高等教育上亦是这样,良好的学习竞争,使得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推动同学们学习的提高与进步,反之则异然。
在大力倡导“科技强国”“科教兴国”的今天,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加强与高等教育的联系。将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同信息技术相结合,重新构造教育系统,打造“互联网+”基础下的新教育,推动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5]。首先,学校从自身出发,针对学生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大数据分析。其次,教育部也要及时通过整理汇总相关院校的基础信息,并进行深度的评测研究,及时制定与当前高等教育相匹配的政策。这些重要的方法都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院校整治与管理的,并且大数据也逐步成为教育核心管理的重要支撑[6]。现如今,“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日趋成熟,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这些技术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加强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从而突破“内卷化”现象增长的困境。
教育评测体系建立的本意是为了让师生与学校健康发展,提高学校办学的有效性,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现实当中人们却是苦于应付各种教学评测的状态[7]。因此,评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领航灯,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当中,往往不同机构的评测标准却大同小异。这不但忽略了不同机构的特色与差异,而且教育从业者花费大量时间得到的成果却是微乎其微的。即教育评测的积极作用并不能百分百地发挥出来,反而会引发负面影响,使得相关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下降,进而引起、扩大“内卷化”现象。
所以,教育评测体系的完善或许是突破“内卷”困境的一种手段。但完善不会是一句口号,更不会是一瞬即可实现的操作,特别是事关占比庞大的受教育群体,教育体系的完善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参与,需要每一种身份的参与、配合和努力。
从施教方案来看,不同教育机构在结合自身特色制定教育评测体系的同时,还应当认真把握自身与其他机构的差异性,把握不同施教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从受教方来看,不同的个体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成长计划,不人云亦云,尽量规避从众心理。此外,作为陪伴教育全程的家长群体,如何在“众说纷纭”的舆论之中明确适合孩子的培养方案,而不是给孩子制造压力,传播焦虑,为自己增添不必要的负担、难上加难;为孩子徒增不应有的压力,“卷”上添“卷”。同时,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应当与相关教育组织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相互作用,从内到外地完善教育评测体系,建立开放、平等的教育评测环境。
无论是处于教育活动参与者的何种角色,都应做到多角度思考,多元化“审美”——对受教育者成长的评测不应是一味以结果为导向,更不应仅以单一的结果为导向,以单一的标准定“成败”。突破“内卷”,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在社会营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健全恰当的评测体系,从而有效地规避“内卷化”现象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
作为教育领域出现的热点话题,“内卷”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于学生本身,也不止于教师、家长等“陪跑者”,而是席卷各行各业,“殃及池鱼”。立足于本身的“国民性”讨论,加之互联网的发酵作用,“内卷”的讨论泛滥,大多却是在贩卖焦虑。
正如“网抑云”“丧文化”等流行词汇的兴起,“内卷”一词适时出现,的确默默承受着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无奈与焦虑:一方面来说,由于国际、国内就业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不少行业都陷入了发展困顿时期,资源“增量”减少,且利用的有效性不高;另一方面,新兴力量不断产生,竞争压力也逐步上升,有限的“存量”资源使得人们变得更加努力,但是结果却依旧无法改变,因而“内卷”的及时出现,让人们寻找到一方自嘲的良剂,为自身所面临的困顿寻找理所当然的理由[8]。
但无论是作为焦虑的“戏谑”,抑或是作为自嘲的“良药”,“内卷”都应有一定的尺度,而不应作为所谓“专家”过度解读的“痛点”,不应作为“中国式家长”日夜疲惫的根源,更不应作为学生的“心结”与“噩梦”。适当的焦虑,让参与者能够更好地明确自身前进的方向,从而认清自己的身份、能力及处境,更好地激励自身奋发向上。但过度的焦虑,甚至是为了赢取不当利益而肆意贩卖焦虑,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还会扰乱现有教育环境的秩序,为原本就信息不对称的各类竞争投放加倍的“烟幕弹”。
在焦虑传播泛滥后,“内卷”一词逐渐开始扩大化,并以教育领域为基础向外拓展,广泛应用到所有与竞争相关的领域。衣食住行,家长里短,万物皆在“卷”,人人都自危。伴随各种舆论的声音,一种不当的思想逐渐形成:既然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现实,过度的成本投入只不过是资源浪费,那便心安理得地做一条“置身事外”的闲鱼,做一个“无动于衷”的冷眼旁观者,做一个痛斥规则的指手画脚者就好了。
针对上述的不正当的思想,我们更应该坚持对“内卷化”的客观评判:“内卷化”现象已然存在,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将其作为不去奋斗的理由,更不能作为自甘堕落的借口。客观看待“内卷化”现象,不陷入思维定式的泥潭,不囿于单一的评测模式,化压力为动力,变焦虑为勇气,直面“卷”海,乘风破浪!
现如今,高等教育中“内卷化”现象屡见不鲜,阻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一方面通过学校教学改革、政府政策实施等措施有效地改善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师生也应当探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在面对升学或是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时,如何有能力、有方法地突破“内卷化”所带来的困扰;老师们在面对教学考评或是教学评测时,如何正确处理自身的情绪状态,提高自身效率,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最终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加快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