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玉 沈阳音乐学院
在声乐演唱中,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截然不同,一些人甚至对两种唱法产生了偏见,如有的人认为美声歌曲是“阳春白雪”,通俗歌曲是“下里巴人”,有的人认为美声歌曲一味拔高、不接地气,通俗唱法才是抒发情感的真正方式。但随着现代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的“跨界”逐渐受到关注,而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之间的隔阂也逐渐被打破,音乐作品也不再受到唱法的严格限制,美声作品可以被通俗唱法重新演绎,通俗经典歌曲也同样被美声唱法所青睐。这一现象也让许多声乐研究者开始关注并探索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意大利语中是“动听的歌唱”的意思。美声唱法是在歌剧的变迁中逐渐形成的。那些原本担任歌剧主角的歌唱家,其华丽的声音逐渐形成风格,并从歌剧中独立出来,最终演化成美声唱法。20世纪初,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并逐步在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站稳脚跟,之后,在经典音乐作品的支持下迅速发展[1]。
美声唱法追求音色优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音的连接均匀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感情真挚。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进行美声表现的第一步是打开喉器,将自己的发声器官调整到能够歌唱的状态,然后根据作品演绎的需要,准确地控制声带振动的频率,利用声带的作用形成优美的音色,同时形成绝佳的音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咽腔、口腔、鼻腔等器官的共鸣也是必不可少的,共鸣能够让演唱者获得“声音放大器”,并将声音集中在头腔,共同发出去,以此来扩大音响效果,并提高声音的穿透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观看一些优秀美声演唱者的表演时,会觉得麦克风对于他们而言仿佛是“摆设”,他们那华丽的、极具穿透力的声音能够穿越空间障碍,清晰地传递到演唱厅的每个角落,并形成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通俗唱法起源于美国黑人音乐,并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通俗音乐的传播几乎中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通俗音乐在我国依然蓬勃发展,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唱通俗音乐、以歌传情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俗音乐的语言简洁、形式简单,情感更加贴近人的现实生活,因此也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并产生演绎、传播的愿望。在声乐表演中,通俗唱法多需要演唱者运用自然嗓音发出真声,并保证吐字清晰、语言亲切,这样才能配合歌曲形成最佳的音乐效果。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对通俗唱法产生了偏见,认为其缺乏艺术性。当然,相较于美声唱法的技巧性,通俗唱法的技术要求更加直白,其中,明确声线定位、保持声线统一是演绎歌曲的关键。所谓“声线”,就是声音进行的线路,在演唱中,演唱者不管定位在中音区、低音区或是高音区,最终呈现的歌曲都要确保音质与音色的统一,确保声音的振动频率相对稳定,这样才不至于让声音过于修饰,也更能够呈现出真挚的情感。此外,在通俗唱法中,咬字与归韵也十分重要。通俗音乐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演唱中咬字可以用“自然地说话”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利用音乐艺术进行适当美化,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并增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当然,在通俗唱法的表演中,音响技术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演唱通俗歌曲时中,演唱者不能频繁地运用共鸣腔体,而是需要借助话筒等扩音设备增大音量,并利用技术化的音效营造出情感浓郁的音乐氛围[2]。
在目前的声乐演唱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互借鉴的地方越来越多,这为两种唱法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从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借鉴来看,通俗音乐的流派众多,如乡村、摇滚、爵士、说唱等,不同的流派虽然都从本质上遵循通俗音乐的基本特点,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声训练体系。当然,这并不影响通俗音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而通俗唱法在演唱中呈现出的独特性,也为美声唱法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首先,在情感的呈现上,美声唱法十分华丽,经常给人一种肃穆与崇高质感,甚至让人感觉难以接近,因此,美声音乐作品的传唱度不高。通俗唱法的表现更加自然,在这方面对美声唱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即美声演唱者可以通过调整气息、控制吐字发音等方式,流露出更加自然的情感,让美声的华丽感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其次,在演唱动作上,美声演唱者的动作有时会显得程式化,甚至僵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音乐演绎的整体效果。但是在通俗音乐的演绎中,演唱者为了满足歌曲感情渲染需要,姿势通常特别放松,而这就使得其在呼吸、声音上与动作保持协调统一的,能使观众产生良好的听觉与视觉体验。美声演唱者可以此为借鉴,在动作上尽量减少设计的成分,根据歌曲情感的推进,自然呈现动作,确保音乐语言与肢体语言的一致性[3]。
从通俗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气息控制上。气息是演唱的生命,也是歌唱的动力,平稳绵长的气息能够使歌曲在速度、力度及音色、共鸣等方面表现得十分出色,形成独特的演唱效果。一些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情感抒发上,对气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其在情感呈现的关键处气息跟不上,影响到整个演唱效果。因此,在通俗唱法的训练中,气息训练十分重要。美声唱法中有慢吸慢吐、快吸慢吐、气息拉长音等方法,以及胸腹式呼吸法这种科学的训练体系。通俗唱法学习者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气息训练方法,使自己在演唱中气息更加稳定、绵长,从而维持整个演唱过程的完整性。其次,体现在真假声转换上。在声乐演唱中,真假声转换是非常常见且有一定难度的技巧。转换顺利会形成层次丰富的演绎效果,转换不当则会出现破音、颤音等状况。在通俗唱法的练习中,演唱者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哼鸣方法配合头腔共鸣,让假声听起来更加真实,同时加强真假声结合训练,提高真假声的统一性,这样才能让转换过程更加流畅、自然。最后,体现在咬字和吐字上[4]。通俗唱法在咬字、吐字方面十分严格,当然,周杰伦那种横空出世的演绎方法,为通俗唱法在咬字和吐字上开辟了一种新的路径,但总体而言,准确的吐字、咬字依然是保持通俗歌曲情感充沛的关键。在这一方面,美声唱法可以与通俗唱法加强融合,如美声中会用朗诵的方式呈现元音与辅音的一些咬字技巧,让发音更加清晰、饱满。通俗唱法也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将气息和吐字相融合,形成更具情感的表达效果。
根据上述分析,在声乐演唱中,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可以相互借鉴,因此,两种唱法的融合也就成为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气息和声音转换上的融合。美声唱法强调音域宽广、声区统一,要求深呼吸、低喉位,喉咙充分打开,强调用气去歌唱;通俗唱法要求音质与音色的协调性和声调的稳定性,在演绎通俗歌曲的时候,演唱者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可以利用美声的技巧,用胸腹的力量推动气息,保持高质量的发音,让声音高亢坚实、音色饱满圆润,这样真假声之间的转换也会更加自然、流畅。第二,在吐字发音上的融合。美声唱法中的咬字是通过声带、牙关、嘴角,将每个字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保证声音不破坏音乐的艺术感;通俗唱法强调吐字,且咬字靠前,保证语言清晰、感情自然亲切。例如,谭晶在演唱《一样的月光》这首通俗歌曲的时候,为保持嗓音本有的音色,让嗓音位置稍微靠前,用或多或少的漏气形成了独特的发音效果,让气息和吐字共同呈现,形成了独特的演唱效果。第三,在共鸣上的融合。美声唱法的共鸣强调声音的扩大,通俗唱法较少用到共鸣,主要是利用影像设备达到提升音响的效果。在演绎通俗歌曲的时候,如果演唱者将美声中的口腔、头腔共鸣融入自己的演唱中,会让声音的呈现更具感染力。
总之,通过上述理论及当前声乐演唱的发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相融合逐渐成为声乐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各有优势,二者在演唱中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有很多。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可以根据作品情感的变化将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相融合,这不仅能够呈现更加美妙的声乐艺术,还能够增强声乐艺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