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舞蹈以人的形体动作为媒介,将美的直观感受传达给观众。人体是舞蹈艺术表现的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优美的身体姿态依赖于基本技能的训练。良好的舞蹈训练方法能充分发挥各部分的综合性能,使内心的激情准确地通过身体的肌肉、骨骼、呼吸和表情等传递、呈现出来。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舞蹈艺术表现中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展开探讨。
学生在进入高校前身体素质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并且由于生源质量以及入校前舞蹈基础不尽相同等因素导致学生入学之后舞蹈基本功整体快速提升比较难。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缺乏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且没有经过长时间完整的舞蹈学习,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身形素质差异比较大,在进入高校开始系统学习时,往往会表现出舞蹈动作呈现效果差以及动作不够标准等问题,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对舞蹈练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和加工后的人体艺术展现形式,从人们的常规意识来看,舞者进行舞蹈训练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肢体艺术美,需要在霓虹灯下、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舞蹈的魅力和舞者的舞蹈技艺,进而充分展示舞蹈的艺术价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日复一日艰苦的训练。进入高校前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缺乏长期有效的训练,而进入高校后,虽然进入了常规的基础课程训练当中,但因为课时量有限,学生需要完成除舞蹈专业课程外的舞蹈理论课程学习和文化课课程学习,这就意味着一天的学习时间中会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学生会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而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就显得非常有限。[1]
舞蹈的初学者应该进行一系列基本形态的肢体活动,如开、蹦、直等舞蹈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了解舞蹈的基本形态,在基本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正确掌握舞蹈动作,充分发挥训练的关键作用,并强化学生的舞蹈审美意识。学生通过日常舞蹈基本功的锻炼强化肢体动作,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更符合舞蹈的气质,展现出舞蹈中表达的感情,塑造优美的舞蹈形象,最终将这种艺术之美通过肢体表达传达给观众。在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先进行基本功训练,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把握舞蹈教学的专业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把肢体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所以学校的舞蹈教师自身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具有专业性表现能力。在灵活运用各种舞蹈技巧的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舞蹈艺术的魅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给学生以专业系统的训练,避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缺陷,让学生学会专业的肢体动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柔韧性,强化协调性,通过舞蹈风格韵律的运用,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学生要想成为一个专业合格的舞者,那么在舞蹈练习过程中必须提升自身身体的柔韧性,同时强化基本功训练提升肢体协调性。在练习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动作逐渐灵活,保证身体的稳定状态,进而满足作为一个专业舞者所需的各项条件。强化基本功训练,提升柔韧性,让舞者在一定幅度的肢体活动中,更好地展现出自己舞蹈中的美感,避免作出生硬的动作。而且每一个舞蹈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舞蹈情景进行力量控制,由此需要强化基本功的训练,提升控制能力,加强对自身肌肉的速度以及力量的控制。根据每一个舞蹈动作控制好人体肌肉,按照要求及时进行收缩扩张,根据需要释放出瞬间的力量。另外肢体协调性非常重要,要想成为一个专业的舞者,就需要具备灵活变换关键动作的能力,并在其短暂的表演时间中能够按照舞蹈情境的要求,及时改变自己的肢体动作。除此之外,在表演过程中需要重心稳定,稳定性主要是让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平衡自己身体各项条件,把握整体的稳定能力。总之在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软开度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稳定性训练等专业的训练可以逐渐提升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和对于肢体的驾驭能力,从而让学生的身体控制力和艺术表现力变得更加专业化,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舞蹈技能。[2]
规范的基本功训练是舞蹈学习的基础,也是日后舞者能够形成优美舞姿的保障,如果不注重日常训练的规范性,在表演中就容易出现“范儿”不正的情况,导致影响舞者整体的舞姿美。所以在高校的日常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每一个基础性动作进行规范,保证学生各个阶段动作的准确性。从多年来舞蹈教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古典舞、民间舞还是现代舞等舞蹈形式都必须严格遵守教学规范,如果不能规范舞蹈动作,不仅影响舞者的舞姿美,不能准确展现舞蹈的风格,更有甚者不规范的训练也有可能形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以及骨骼畸形等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注重加强学生的日常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必须要更加注重规范性。
“口传身授”是舞蹈教育多年来一贯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舞蹈艺术得以代代相传的不二法门。因为舞蹈教育的特殊性,教师需要给学生做示范动作,并用语言进行讲解和说明,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理解教师的语言进而学习到舞蹈的动作要领及其蕴含的知识,所以教师能否规范地做好示范动作,并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述动作的要领,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学习到正确、规范的舞蹈动作。这就要求教师本身的舞蹈素养过硬,并能够用准确、生动和精练的语言为学生做示范的同时进行讲解与辅导。比如一个动作的名称、要领、规格与标准,以及做这个动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该如何去解决和纠正等等。所以好的、规范的舞蹈示范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快速地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正确地进行舞蹈动作的展示,长久下去,更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美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掌握舞蹈技能。
身体素质训练主要是指身体的柔韧性、力量、速度、灵敏度、爆发力、耐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舞蹈训练中,这些都属于最基本的能力训练内容,也称为舞蹈的一般素质训练。舞蹈当中的很多技术技巧完成都离不开过硬的身体素质,而这些基本的能力训练,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所以学生在日常训练中必须要重视积累,并合理地掌握训练强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训练,因材施教,严格要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进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呼吸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类想要生存就必须保持呼吸畅通,这也是人们所熟知的自然呼吸,而舞蹈的呼吸则是一种艺术呼吸,是指有目的性和动律性的呼吸。呼吸能够赋予舞蹈生命力,是舞蹈表演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法,并能够运用到舞蹈表演中去才能使舞蹈表现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例如中国古典舞基本动律中的“提、沉、冲、靠、含、舔、移”,都是建立在正确的呼吸运用上的,只有动作能够很好地配合呼吸的深浅和节奏,由呼吸去带动动作的完成才能够展现出古典舞特有的韵律美。在民族民间舞中,呼吸的方法是否正确,则更是会直接影响到舞姿和节奏的准确性。例如朝鲜族舞蹈“古格里”的单一动律蹲所需要的呼吸基本是缓慢、悠长、恬静和连绵不断的。而蒙古族的“硬腕”和东北秧歌的“踢步”等则是呼吸短促,采用快呼快吸的方法表现其欢快、喜悦的舞蹈风格。想要准确地掌握呼吸的方法,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训练,在不断地训练和纠错中能够逐渐掌握舞蹈中的呼吸技巧,进而让呼吸更有效地为舞蹈表演服务。让舞蹈动作随气息而舞动,展现出更优美的舞台表现效果与平时的专业训练息息相关。[2]
《毛诗序》中记载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这部中国古代汉族诗歌理论中不难发现,舞蹈是最能够表达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长久以来舞蹈也一直是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之所以从古至今舞蹈都能够博得人们的青睐,不得不说舞蹈中的情感表达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好的舞蹈作品和舞者能够将观众带入到作品当中与舞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感受到舞者舞蹈动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最终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并最终让观众体会到舞蹈中所蕴含的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可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舞蹈动作去抒发情感是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需要从日常的训练中去不断积累和磨炼,最终让学生能够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由以上论述可知,高校舞蹈艺术表现力中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引,促使学生在长时间的基本功训练中掌握舞蹈训练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并能自如地运用到舞蹈表演当中。通过规范学生的舞蹈动作,加强其身体素质训练、呼吸的训练和必要的情感表达训练等方法,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更好地展现舞蹈的魅力,并将舞蹈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