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1-11-27 04:03
山西青年 2021年24期
关键词:体系大学生教育

窦 娜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人才质量和总量如何,将最终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强弱。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十四五”的开局阶段,培养一批既有专业学术能力,又有创新创业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完成经济目标的关键。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定位

“创业教育”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能力应当成为学习过程的第三本护照”,其地位“等同于职业性教育”。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开始从国情层面重点关注大学生创业创新,自此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正式有了政策层面支持。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较于高等教育传统理念模式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其兼顾“创新”与“创业”两方面。进入工业社会后,创新更多在经济生活中被提及,人们通过对生产条件、生产要素、生产模式的创新实现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创业则是指人们通过自我优化与资源整合,对固有组织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达到自我价值提升及经济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活动,它是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创新”与“创业”二者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创新是创业的源头与基础,创业则是创新的量化与结果。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就是以创新为手段,全面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系统过程,是一套更加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1]。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经之路。高校要培养出兼具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必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对人才培养的重心及模式进行转移。先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成功与否离不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同时也离不开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开发,只有转变重点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模式,同传统高等教育重视理论教学不同,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多元化实践,更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而更注重与社会实际的衔接;最后要明确创新创业是一种支撑服务,其不单单是教学活动那么简单,更是高校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辅助、一种支撑,高校应当建立服务意识,在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再“送一程”,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更好的平台服务体系,让其知识快速转化为参与社会发展的技能[2]。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体系创新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高校育人模式

同传统高等教育相比,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无论是在教育模式上还是教育理念上都具有鲜明特征,高校要想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人才发展方向的转变,就必须从理念转变与模式创新两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从管理层面将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鼓励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学科建设当中,或是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树立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观。高校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绝不等同于放松学术能力培养,而是需要学校在抓好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素质也将趋于全面,更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结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强化实习实训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社会化实践能力训练,重新设定专业培养与技能培养的权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3]。

(二)建设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关键的构成要素,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打造一支多元化、重实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极大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与以往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维度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教材。单纯的理论讲解与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以专业进步为指引、经济发展为方向、创新创业需求为宗旨,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与精神的培养摆在首位。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专业理论知识的丰富,不断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信息,提高自己对于外部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认知;另一方面还要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特质的基础上,提高其创新创业的能动性,利用成功案例为模板指导大学生参与更多社会实践,真正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初衷。

(三)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优质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当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应渗透到专业各学科当中,宏观角度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需要具备三点属性:1.交叉性与综合性;2.指导性与实践性;3.特色性与创造性。具体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整合多学科内容,开展创造性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技能部分,涉及内容广泛,行业前沿、宏观经济、科学技术等都有所涵盖,高校要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的技术、理念、方法融入学科建设,并循序渐进地整合成一套完备的、兼具理论和实践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真正能够起到指导意义。创新创业归根结底是层次全面的社会实践,因此,创新创业课程必须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体现时代价值和行业发展导向,课程提供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要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课程考虑特色性,突出创造性。创新创业课程并非全盘统一,要根据地方特色、专业特色,甚至学生个体特色加以优化,同时还要具有一定创造性思考,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4]。

(四)搭建高效的创新创业型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实践,教育过程本身也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不是理论的简单延伸,而是根据创新创业目标设定的所有活动的集合,其中包含着总结经验、因地制宜的知识与技能,是专业学习的升华。高校一方面要在校内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创业模拟、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同企业、产业园区等对接实践事宜,发挥学校的产学研纽带优势,让学生深入一线实施自己的创新创业计划,聘请校外导师、行业带头人、优秀创业者从具体操作的层面给予学生步骤化的指导[5]。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服务体系支撑

(一)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政策维度。政策扶持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最有力的环境支撑,自上而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扶持政策一方面能让大学生看到创新创业的希望,给予他们精神支持,另一方面能通过税费减免、贷款担保、财政补贴等实打实的物质支持帮助他们渡过创新创业难关,孵化出更大的项目。二是法治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有一系列健全的法律体系支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知识产权、经济纠纷、劳务关系等问题需要法律层面予以界定和解决,此外大学生能够获得的支持也需要有法律来撑腰,这样方能营造出更好的营商环境。三是资金维度。资本是创新创业得以开展的原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借助政府,从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息贷款、岗位补贴、普惠培训等方面获取或节省资金,另一方面可通过股权转让、利润共享的方式获得社会投资、赢得企业支持。

(二)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孵化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参与其中。一般来讲,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财力物力支持,缺少经营实操经验等问题,要想完全依靠自身实现创业成功难度很大。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通常涵盖两方面:一是实体层面。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机械设备、办公场所、交通物流等都属于孵化体系可提供的实体支持,这些通常占据创新创业成本的大部分。二是软性层面。包括创新所需的技术指导、创业所需的管理服务及法律咨询等,通过软实力的支撑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从学校中未能学到的经验,规避创业风险,提高项目成活率。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设置有孵化园区、孵化大楼,为校办创业企业提供更低的参与门槛,同时也为不同行业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更多可能,更有利于获得可观的区域经济效益。

四、结语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兴起虽然较晚,但是依托于政策层面和地方、高校的支撑已经初具规模。高校应当清晰认识到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问题与不足,同政府、社会广泛合作,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力度,从而从多角度、多层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入地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构建完善而高效的人才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体系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