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 琰
(焦作市图书馆,河南 焦作 454002)
国家“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期间,出台了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关的五年规划纲要,其间明确指出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图书馆建设。从地方文献工作角度去分析,若不能循序渐进地提升民众参与意识且调动社会力量,那么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就难以获取可持续发展。所以说,作为新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务必要在新形势背景下想方设法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如此才能让公共图书馆真正地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
地方文献具有时间跨度长、数量大、载体多、分布广等一系列特点。庞杂性和分散性特点的存在,决定着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务必要有社会力量的融入。唯有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全面了解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性且踊跃参与,方可帮助公共图书馆建立一个全面的地方资料库,继而为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一般来说,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内部均设立了地方文献工作部,就算没有单独设立该部门,但地方文献工作也有专人负责。但是单纯依靠一个部门或者是几个工作人员的力量去收集地方资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参与地方文献建设极其有必要。此外,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有限,难以购买全部地方文献,特别是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其购书经费更为紧张,人员配置结构也不稳定,馆员素养普遍不高。所以当前很多基层图书馆基本上都没有设置专属的地方文献工作部门,甚至有些图书馆根本就没有从事过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但要注意的是,基层地区恰恰是地方文化的发源地,若基层文化得不到发展,基层地方资料收集困难,这势必会危及整个地区的地方资料系统建设,以至于严重削弱地方文化建成成效。当前的基本情况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开展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甚是匮乏,唯有让社会力量融入,才能补齐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缺口,从而便可进行较为全面的地方文献收集和文献开发,并助力图书馆事业的长久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文献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所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同时也是一所图书馆核心工作价值的有力彰显,它是提升社会关注度、对外影响力的重要资源,换言之,地方文献可以为地方发展规划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及历史借鉴,为地方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并且,地方文献建设工作是传承地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载体与依托,它是践行文化强国方针的主要路径。所以说,若想实现地方文献的传播与传承,务必要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现在,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在地方文献资源收集、购进、整理中吸引社会力量注入,还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无论是专家、学者,抑或是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要为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献计献策,让地方文献真正地服务于地区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
第一,和相关单位及组织的联系不紧密。由于各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相对有限,再加上对相关单位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属性了解不全面,造成了和相关单位组织疏于联系,因此便不能有效传达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变化态势等,再加上部分机构中人员变动频繁,不能及时将地方文献成果转交至图书馆,所以双方未能达成通力合作,继而导致文献建设水平低下。
第二,宣传形式单一。县级以下的公共图书馆,其工作模式颇为被动,在地方文献工作开展上亦如是,不能做到主动搜集资源,坐等一些机构和个人将资源“送上门”。省市级图书馆通常都具备自己的宣传资料,但只有在走访征集时才会开展日常宣传工作,并未针对专题地方文献、重点征集的地方文献进行系列化宣传。并且,很多公共图书馆在嵌入式宣传上没有做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宣传模式陈旧,广大人民群众便不能全面了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也就难以有效参与到地方文献建设工作中来。
第三,宣传内容不全面。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宣传工作内容上,一般情况只是侧重传递文献征集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要求,但对捐赠资料的保管、利用、宣传等有关激励措施却少有提及,这就难以激发出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有时还会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刊登文献,继而便会打消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文献工作的热情,这必然会严重削减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效果[1]。
很多基层公共图书馆中连最为基本的捐赠证书都没有,因此就难以保障参与者的自身权益,就此导致社会力量望而却步。一些省市级图书馆中,地方文献工作制度基本成型,但在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文献建设上却没有尽心尽力,缺乏激励措施,参与方在合作中的权益得不到良好保障。其中制度不健全是主要问题。若是没有一套良好的制度,那么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热度就会降低。归结而言,任何的参与方式以及合作方式都是基于“合作共赢”这一理念而形成的,彼此若无制度约束及保障,那么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就很难长久维持下去。
很多基层公共图书馆一味被动接受文献资料捐赠,深度的参与形式少之又少,尽管说部分图书馆在捐赠征集方面、活动参与方面、学术参与方面吸引了社会力量融入,但关于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却少有涉及。
第一,由于馆员数量和馆员素养等因素影响,导致地方文献资源鉴定工作和研究工作以及利用工作等没有实现深度拓展。
第二,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文献工作的形式,既单一又粗浅,继而造成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止步不前,难以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地方文献的价值,就必然会降低公共图书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2]。
随着“社会治理”理念愈加深入人心,这对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工作而言,要想有效地适应好新环境,就必须主动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的有效措施,如此方可推动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模式创新。
旨在保障合作水平以及获取预期效益,公共图书馆一定要制定出一套标准化、常态化的合作标准,分析哪些工作可以转交给社会力量去做,以及社会力量在地方文献建设时应拥有哪些优势,之后在此基础上以公平竞争为原则去对外招标,保障彼此目标一致,在合作中进行优势互补。期间还要明确哪些行为是要杜绝的,并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奖励机制,打造绝佳的合作氛围,最大限度上彰显出社会组织的人才优势以及技术优势等,真正地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贡献力量[3]。
应创设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文献建设的平台,社会力量可主动参与地方文献工作,由此去强化社会力量的参与意识,关键点在于要给社会力量充足的表现空间和机会。除了合作之外,公共图书馆每年要定期举行一些座谈会活动,邀请业界翘楚为地方文献工作发表建议和看法,就此便可让地方文献工作项目和内容得以创新,并且促进服务领域的拓展,这样便可大幅度的提升地方文献影响力、号召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4]。
新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务必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立足于受众需求和地区发展需求,建立符合市场发展情况的项目,并引导社会组织进行良性竞争,打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效竞争的格局。当务之急便是要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之后明确好对外服务的具体范围,其间对操作流程和采购程序严格把关,秉承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和社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后,双方务必认真遵守规定,在合作时跟踪项目的开展进度,全面了解运转情况,并做出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调整。项目结束后,亦或是处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要委托第三方部门或是创设专家委员会进行综合评定,评审通过后根据协议去开展下一步的合作。
志愿者大力参与,是评定公共图书馆服务完善与否的重要标杆。创建一支稳定且可以发挥积极效果的志愿者队伍甚是关键。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志愿者的支持,特别是那些素养和学识兼具的志愿者,他们无论是在学识水平上,亦或是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以及在地方文献的理解上都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公共图书馆要借助志愿者的力量去进行地方文献建设,如此才能提升地方文献工作的整体水平,继而更好更优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5]。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是记录一个地区发展历程的宝贵资源,和地方文化紧密关联。加强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吸引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到地方文献建设工作中来,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整体效果,还能够为地区发展和建设起到助推作用,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满意度,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