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遵义战役几个问题的认识

2021-11-27 01:11魏希楠
军事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娄山关中央红军军团

★ 魏希楠

1935年2月24日至3月1日,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后,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夺遵义城,击溃和歼灭敌人2 个师又8 个团,俘敌约3000 人。这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作战指挥艺术和红军英勇善战的战斗作风。这次胜利,鼓舞了全军士气,获得了物资补充,打击了敌人,特别是打击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嚣张气焰,使红军得到短期休整的机会。对这场战役,相关研究已有很多。①如邱振宇、牛明明:《血色娄山关:见证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大胜仗》,《军事历史》2006年第2 期;王成志:《红军长征中的遵义大捷》,《军事历史》1996年第3 期;中共遵义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红军在遵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赵福超:《中央红军遵义战役论述》,《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 期;于波、孙果达:《桐遵之战研究》,《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 期等。本文对遵义战役发起原因、作战对象、战役持续时间、战役评价等问题提出几点认识,以供参考。

一、从战略层面看为何打遵义战役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围攻,按计划决定迅速北渡长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进。土城战斗失利后,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2月2日,红1 军团第2 师及军团直属队进攻叙永未果,第1 师主力在三岔河被敌人切断。②《攻永宁城未奏效三岔河发现敌情》,1935年2月2日17 时30 分。3日,第2 师在叙永也被敌人截断③《朱德关于我军向分水岭等地前进及四日战斗部署》,1935年2月3日22 时。,为迅速脱离当前敌人,中央红军遂向长宁以南、扎西以北地区集中。

同时,蒋介石以“追剿”军第2 兵团和滇军、黔军组成第2 路军,专事“追剿”中央红军,企图在川军协同下,围歼中央红军于叙永、赤水以西,长江以南,横江以东地区。从2月5日起,滇军孙渡纵队从南向北开进围堵红军;黔军王家烈纵队由遵义、桐梓向土城集结,然后西进向川南“追剿”;中央军周浑元纵队从东向西,企图在古蔺、叙永截断红军,吴奇伟纵队暂驻黔西、贵阳一线待命。同时,川军调动6 个旅从北向南进攻。④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7年,第428 页。

各路敌军逼近川南,使中央红军原定在泸州、宜宾间北渡长江的计划困难重重。5日,中革军委提出“在渡江不可能时即留川滇边的机动”,准备进行战斗创造新苏区。7日,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决定,“我野战军应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要求红军“迅速并立即脱离四川追敌,向滇境镇雄集中”,“进行与滇敌作战的一切准备,并争取在该集中地域的休息和缩编”。①《中央军委关于我军改为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的方针给各军团的指示》(1935年2月7日9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第253 页。9日,中央红军各部在扎西地区集结,准备作战。

由于战略目的发生重大变化,为统一全军指战员的思想认识,2月1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告全体红色战士书》,指出:“过去党中央与中革军委为了要赤化全四川,同四方面军取得更密切的联系与配合,曾经决定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向川北发展。所以当时决计放弃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向长江边继续前进。然而这一决定由于川滇军阀集中全力利用长江天险在长江布防,拦阻我们,更由于党与中革军委不愿因为地区问题牺牲我们红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决计停止向川北发展,而最后决定在云贵川三省地区中创立根据地”。并号召全军:“只有消灭贵州四川云南以及蒋介石的‘追缴’部队,我们才能在云贵川区域内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新的苏区根据地就是在革命战争的许多胜利中创造起来与发展起来的”,“和平的创造苏区,完全是一种幻想。没有流血的战争就没有苏区”。②《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1935年2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61 页。同日,军委给红四方面军、中央苏区和红2、红6 军团的电报中指出,“改在川滇黔边区广大地区活动,争取在这一广大地区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以与二六军团及四方面军呼应作战”③《中央军委关于我军在川滇黔创造苏区给二、四方面军电》(1935年2月16日12 时)。。由于战略目的的调整,“打大胜仗消灭大量的敌人”成为中央红军此时“最中心的任务”,于是有了遵义战役。

二、为何多次更换作战对象

蒋介石发现红军在扎西集结后,判断中央红军仍将北渡长江,即采取堵、围结合的办法,命令滇军孙渡纵队由镇雄、毕节向扎西南边的大湾子推进,川军潘文华部以一部兵力固守长江、横江沿岸,防止红军北进,主力则向扎西推进,周浑元纵队主力向古蔺、叙永追击,企图聚歼红军于扎西地区。面对各路敌军的进逼,打击哪一路敌人和如何消灭敌人,是红军必须考虑的问题。根据敌情变化,为寻求有利战机,中央红军前后三次更换作战对象。

(一)准备集结全力消灭大湾子滇军。2月8日,滇军安恩溥旅1 个团孤军冒进至扎西以南的大湾子地区,其主力在后跟进,红5 军团与滇敌侦察部队遭遇。④《我野战军集结于扎西大河滩之线附近准备作战》(1935年2月9日3 时)。根据敌情,中革军委于9日命令红1、红3军团集结于扎西、大河滩之线及其附近准备作战,红5 军团于石坎子、大河滩之线待机转移,红9 军团主力留大河滩,以1 个团进至院子,向大湾子侦察警戒,迟滞敌前进。⑤《我野战军集结于扎西大河滩之线附近准备作战》(1935年2月9日3 时)。中央红军准备“集结全力”战斗,“并拟引诱大湾之敌接近扎西附近伏击而消灭之”⑥《中央军委朱德关于我军十日行动部署》(1935年2月9日24 时)。。

但是滇军到达大湾子后未敢再向扎西前进,而是就地构筑工事坚守,与红军对峙。同时北面川军由长宁、珙县向西南攻击,并固守金沙江两岸,加上滇军3 个旅集结在大湾子至镇雄一线向红军逼近,如果发起战斗,红军很有可能受到川军、滇军两侧夹击,风险很大。中革军委认为红军“目前在扎西地域伏击滇敌安旅一部已不可能亦不适宜,而应迅速脱离川敌与滇敌之侧击”⑦《朱德关于我军离扎西向雪山关进军的指示》(1935年2月10日19 时30 分)。,遂放弃了打击滇军的作战计划。

(二)准备以薛岳兵团和黔军为主要作战目标。国民党军主力追入川南,独留黔军孤悬黔北。毛泽东建议应避实击虚,迅速摆脱敌人主力的合击,回师东进,重渡赤水河,进到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北部地区,转向更利于“打”的战场和敌人,发挥红军运动战的特长,寻机歼灭敌人。①《毛泽东传》(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51 页。2月10日,中革军委命令红军“转移到雪山关及其以西地域,争取渡河先机,并准备以薛岳兵团及黔敌为主要作战目标”②《朱德关于我军离扎西向雪山关进军的指示》(1935年2月10日19 时30 分)。。11日,中央红军开始从扎西地域回师东进。

在红军行动同时,川军全部向西运动,滇军严防红军进入云南,黔军尚未参加“追剿”,而周浑元纵队行动迟缓。11日,中革军委根据敌情,再次调整作战对象,“准备与黔敌王家烈及周浑元部队作战,并争取向赤水河东发展,决改向古蔺及其以南地域前进,并争取渡河先机,在前进中应准备与薛敌‘追剿’支队遭遇,并相机占领古蔺城”③《朱德关于目前敌情及我军向赤水河东发展争取渡河先机致各军团电》(1935年2月11日20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57 页。。

此时,蒋介石不知红军的去向,仍命令川、滇两军协同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横江以东。至13日,中央红军已东进两日,蒋介石还令薛岳迅速西进,联络川、滇军严密“围剿”,勿失良机。在中央红军东进途中,周浑元纵队的“追剿”支队2 个团进抵古蔺城,军委立即部署红3 军团以主力靠左与其遭遇,④《一军团加强左翼警戒及侦查两河口永宁敌情》(1935年2月13日5 时30 分)。并准备于15日袭取古蔺城。⑤《各军团十四日行动部署》(1935年2月13日21 时)。可是敌情再次发生了变化,滇军第2 旅于14日进抵扎西。中央红军为争取迅速东渡赤水河,决定“放弃袭击古蔺城周敌‘追剿’队之两个团”⑥《朱德关于我军十五日行动部署》(1935年2月14日23 时)。。

(三)选择确定黔敌王家烈部为主要作战目标。2月15日,“鉴于我军东向,在赤水河东可能和已集结土城的黔军或由遵义、桐梓方向前来的黔军及在仁怀集中的周浑元第13 师遭遇”,军委发布东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我野战军以东渡赤水河消灭黔敌王家烈军为主要的作战目标,决先由林滩经太平渡至顺江场地段渡过赤水,然后分向桐梓地域前进,准备消灭由桐梓来土城的黔敌,或直达桐梓进攻而消灭之。”⑦《朱德关于我军东渡赤水河的计划致各军团电》(1935年2月15日20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59 页。基于上述作战目标,中革军委将中央红军分为三个纵队,向桐梓地域前进。⑧《朱德关于我军东渡赤水河的计划致各军团电》(1935年2月15日20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59 页。直到17日,向西追击的川军才开始变更部署,向叙永、古蔺方向集结兵力,准备调头来尾追红军。⑨《关于三军团明十八日之动作部署》(1935年2月17日20 时)。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进入了黔北地区。中央红军集结主力于赤水东岸,分为两个纵队:红3 军团为右纵队,红1、红5、红9 军团及军委纵队为左纵队,准备进取桐梓,并严防其侧击和截击。⑩《关于野战军军队区分及所取路线的指示》(1935年2月20日1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65 页。21日,尾追红军的川军约4 个旅渡赤水河跟追,在赤水、猿猴的黔军何知重部3 个团,正联合川军动作;黔军杜肇华部则正由遵义开往桐梓,可能与红军遭遇。滇军主力距离较远。中革军委据此敌情决定,当前任务主要是“迅速脱离川敌,进攻桐梓,遭遇黔敌,对追我之敌则侦察戒备并掩护,在有利条件下则准备回击消灭其一部”。⑪《朱周关于我军二十二日行动部署》(1935年2月21日17 时)。为争取先机,红1、红3 军团日行70 里左右,用4 天行程逼近桐梓,准备于25日会攻桐梓,遭遇黔敌。遵义战役开始打响。

三、娄山关战斗部署为何出现分歧

蒋介石得知红军回师向东,便判断中央红军要与在湘西的红2、红6 军团汇合,命令王家烈率部在松坎以北、赶水之线截堵。王家烈命令杜肇华率4 个团向桐梓开进,并准备向习水、赤水、仁怀、土城进攻。

2月24日,军委部署会攻桐梓战斗,决定“以一部阻滞追敌,主力则迅速袭取桐梓城,以转移战局”,“我第一、三军团由林、聂统一指挥”。①《朱德关于迅速袭取桐梓城的部署致红一、三军团电》(1935年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66 页。当晚,红1 军团前卫第1 师第1 团发起攻城,守敌一触即逃,22 时红1 团进占桐梓城。②《林彪、聂荣臻关于红一团进占桐梓致朱德等电》(1935年2月24日22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69 页。红3 军团进到桐梓以南的胡坝地区。

由于敌人对红军占领桐梓的情形不明,由遵义向桐梓开进的杜肇华旅,前进至娄山关南5里的黑神庙,仍按计划准备于25日进驻桐梓。25日14 时,彭德怀向军委建议,“以迅速动作歼灭此敌,估计敌可能参战兵力有在四团以上。一、三军团应于二十六日晨拂晓向黑神庙攻击”③《彭德怀、杨尚昆关于红一、三军团歼灭黑神庙之敌部署致朱德电》(1935年2月25日14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70 页。。20 时,林彪向军委提出作战建议:我野战军应以主力在娄山关以南消灭此敌,以一部阻止桐梓以北之敌,红1、红3 军团于27日晨统一向娄山关、板桥之线突击。④《攻击遵义娄山关敌之部署》(1935年2月25日20 时)。林彪同时说明了几点理由:1.如红1、红3 军团26日即行攻击此敌,则无法在26日上午包围迂回到娄山关以南,如单从正面进攻,则兵力用不下,且系仰攻,如即令明日部队在明日下午能赶到娄山关以南,但必极疲劳,且当日不能解决战斗。2.明日下午遵义之敌很有可能赶到娄山关以南;遵义、娄山关之敌最多不过八团,但不充实,素质为黔军更差者。3.在27日突击此敌,红5、红9 军团及干部团之主力可能赶得上参加此战。可以看出,如何进攻娄山关的作战部署出现了不同意见。

关于娄山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川南到遵义,桐梓是第一道门,第二道门就是娄山关。桐梓到娄山关30 里,娄山关下山到板桥40 里,板桥到遵义80 里便无险可守了,只有占领娄山关才能取得有利的作战态势。军委关于如何进攻娄山关的构想,可从前后电报内容来分析:24日20 时,军委指示红3 军团主力“以一团经桐梓以南占领娄山关,截断桐、遵交通,向遵义严密警戒”⑤《一三军团由林聂统一指挥迅速袭取桐梓城》(1935年2月24日20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66 页。。在红1 团占领桐梓后,24 时军委紧急指示,夺取和控制娄山关在我手中,对攻取桐梓及打击由遵义或仁怀援敌,使野战军顺利的转移地区,关系至重;红3 军团明25日应派得力之一团,并带电台占领和确实控制娄山关,并派出游击部队向遵义前出30 里游击侦察,弄清遵义敌情,如遇敌游击队伍,应相机消灭或迟滞其行动;如桐梓无敌,更应乘虚占领娄山关,以便我军以后作战和转移。⑥周朝举主编:《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汇总》中集(第1 分册),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759 页。25日11 时30 分,军委又指示红3 军团于25日以主力确实占领并控制娄山关,派出一营兵力向四都站游击侦察弄明敌情,以便在有利条件下,以红1、红3 军团全力消灭由遵义来桐梓的援敌。⑦《一三军团全力消灭由遵义开桐梓之援敌》(1935年2月25日11 时30 分。)可见,占领一地不是重点,消灭敌人才是关键。占领娄山关是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以便红军后续展开作战行动和转移战局的重要前提条件。战机稍纵即逝,红军的行动必须快速坚决,趁敌不备,先发制敌,而不是待集结足够兵力之后,再攻取娄山关。因此,彭德怀的建议更符合军委的战略意图。

25日23 时,军委根据“守娄山关、黑神庙的柏、杜两部可能为黔军第一、第四、第五、第八、十五、十六共六个团或仅一部共三个团,有凭娄山关相机出击,阻我南下,掩护遵义,以待薛敌来援的模样”的敌情,命令:“我野战军决以一部阻滞四川追敌,主力坚决消歼娄山关黔敌,乘胜夺取遵义城,以开展战局。我五、九军团主力明二十六日均移官店,其两个后卫团分在温水与新罗坝两处阻滞川敌,并令其在二十九日以前不使该敌逼近桐梓。”此时红3 军团已经在娄山关打响战斗,因此“我一、三两军团及干部团统归彭、杨指挥,应于明二十六日迂回攻击娄山关、黑神庙之敌,坚决消灭之,并乘胜夺取遵义,以开赤化黔北的关键”。并要求:“进攻成功后,应乘胜直下遵义,……万一今夜或明晨敌退,应行猛追。”①《朱德关于消灭娄山关黔敌夺取遵义致红一、三军团电》(1935年2月25日23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71、272 页。24 时,发电强调同意彭德怀、杨尚昆建议,全军统归彭、杨指挥。②《朱德同意彭杨二十五日电消灭杜柏两敌夺取娄山关》(1935年2月25日24 时)。

关于娄山关战斗打响的具体时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记载:“25日,中革军委以红5、红9 军团在桐梓西北地区迟滞川军,集中主力南取娄山关。”“当日拂晓,红3 军团第13 团,从北向南对娄山关之黔军发动猛攻,经激战,于当日晚攻占娄山关,控制了制高点——点金山。”③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上),第431 页。也有材料认为是“上午9 时”,如王家烈有参电:“午前9 时,与我进驻桐城之杜旅第6 团接触,在红花园、娄山关附近,双方激战至晚。”④周朝举主编:《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集(第1 分册),第770 页。笔者在研究相关文电和回忆录后认为:娄山关战斗打响应该是25日下午,理由如下:一是红13 团团长、政治委员均有具体回忆。团长彭雪枫回忆说:“预期的遭遇战斗,是要夺取先机的”,“途中由俘虏口里知道敌人的主力昨夜赶到板桥宿营,两个团伸出娄山关,其中的一个团又由娄山关向桐梓城前进,一个团巩固了娄山关的阵地。正是午后3 点钟的时候”。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53 页。政治委员李干辉回忆说:“天不亮,部队就起床开饭,集合出发”,“中午时分,彭团长命令部队靠在大路边上吃中午饭。”这时侦察班抓到一个敌军探子,得知“原来王家烈的四个团已从遵义出发,据说其中一个团可能已经到了娄山关山顶”。“雪枫同志和我一起研究过后决定马上召集营级干部部署战斗,一面派人飞马去桐梓,向军团首长报告。”部署完毕,红13 团立即向娄山关跑步前进,“一口气跑了一二十里,娄山关已经矗立在我们面前”,“战斗至黄昏,我们完全控制了关隘”。⑥李干辉:《回师遵义》,《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未刊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一方面军卷》(4),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第1749 页。彭雪枫和李干辉作为事件亲历者,其回忆可信度较高。二是红3 军团向军委的报告也印证了彭雪枫、李干辉的回忆。2月25日14 时彭德怀、杨尚昆向军委汇报:第13 团已向娄山关前进,13 时许与敌人接触。据俘虏称,该敌为柏辉章3 个团。⑦《彭德怀、杨尚昆关于红一、三军团歼灭黑神庙之敌部署致朱德电》(1935年2月25日14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70 页。这与彭、李回忆说途中遇到小部敌人,抓俘虏获取情报的回忆相互印证。三是敌军团长的回忆也可证明娄山关是下午打响的。黔军杜肇华旅第6 团团长刘鹤鸣回忆说:“黔军所部在娄山关阻击红军之战役,开始于1935年2月25日下午4 时,于26日下午8 时结束。”⑧刘鹤鸣:《黔军第二师娄山关阻击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编审组编:《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上册,1990年,第216 页。据此,可以认为:娄山关战斗是25日下午开始的,当晚红军占领了娄山关。

四、遵义战役何时结束

传统权威史著均认为:遵义战役共5 天。⑨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1 卷、《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红军长征史》。笔者认为:此战共6 天,应以完成追歼逃敌任务为结束时间,更符合以实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役目的。理由如下:

一是作战时间计算的方法。《军语》中关于战役时间的定义是:“一次战役从准备、发起、发展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①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15 页。关于战役持续时间的定义是:“战役从发起到结束的时间。通常以日为单位表示。其长短主要取决于战役目的、战役指导,敌我双方战役力量对比……等。”②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第118 页。如前所述,虽然军委命令25日开始会攻桐梓,但根据实际作战行动,24日晚已占领桐梓。另外,“通常以日为单位表示”是指:24日当日应算为一整天,而不是从24日22 时到25日22 时算为一天。此种计算方式在红军之前的作战中也是如此,如湘江战役持续时间为5日,从1934年11月27日先头部队渡过湘江起算,至12月1日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渡过湘江,均是以当日算为整天来计算战役持续时间。

二是以完成作战目的视为战役结束。24日起算应无异议,争议的部分应是哪天算结束。经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战斗后,吴奇伟部第93 师全部及第59 师一部被红军完全击溃。③《林彪、聂荣臻关于红一军团向乌江边追击逃敌的部署致朱德等电》(1935年2月28日18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77 页。薛岳命令援遵的两师向懒板凳、新站转移,并令周浑元等部向仁怀集中构筑工事。④《朱德关于我军应乘胜追击、扩张战果致红一、三军团电》(1935年2月28日24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78 页。鉴于此,军委决定一鼓作气,增加兵力继续战斗,尽最大可能扩张战果,以争取最后的胜利。28日24 时电令红1、红3 军团,“应不顾一切疲劳,马上乘胜南下,坚决猛追该敌。并部署在新站地域与敌决战。我主力须用在西北面迂回和截击其归路而消灭之,另以一个整齐的团带电台飞速由东向刀把水、老君关地域破坏浮桥,切断电话,断其归路”;并特别强调,“这一追击的决战关系全局胜负,无论如何要扩张战果到灭其全部,不得丝毫动摇”。⑤《朱德关于我军应乘胜追击、扩张战果致红一、三军团电》(1935年2月28日24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78 页。总政治部也发出指令:以全力鼓励全体战士以最大决心取得完全胜利,与红四方面军近日消灭川敌田颂尧十余团的大胜利相配合。⑥《总政治部关于鼓励战士消灭吴奇伟的指令》(1935年2月28日)。得知敌人要逃向乌江,3月1日,为坚决追歼逃敌,军委要求“火速猛追唐韩两师,注意西侧包围,压迫其走乌江边而消灭之,以竟全功”⑦《朱德关于一、三军团猛攻大渡口之敌的指示》(1935年3月1日)。。从文电表述中即可看出:军委的战略目的是为尽全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完成全部追击任务才是整个遵义战役的结束。因此,战役结束时间以3月1日计算更为合理。

三是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在2月24日至3月1日六天的战斗中,我英勇红军把白匪从桐梓一直打到乌江以南。”“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6 天之内,击败了20 余团敌人。”⑧周朝举主编:《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集(第1 分册),第810、811 页。《红星》报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机关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当时唯一以公开文字记录红军长征的原始资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四是承担追击任务、时任红1 军团第1 师师长李聚奎,1986年在回忆录中也说:“整个遵义战役至三月一日上午结束。”⑨《李聚奎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137 页。虽然时隔51年,但作为当时事件的亲历者,李聚奎的回忆是可信的。因此,遵义战役从2月24日占领桐梓起算,至3月1日完成追击任务,作战时间应为6 天。

五、遵义战役如何评价

对遵义战役的评价,以往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是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发挥红军运动战优长,所取得的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特别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嚣张气焰”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上),第432 页。,“获得了物资补充”,“使我军得到了短期休整的机会”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1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56 页。。也有文章进一步提出: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摆脱被动局面的关键一仗,为红军从战略上转入主动、摆脱被动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③张新建、黄文斌:《遵义战役:红军长征途中摆脱被动局面的关键一仗》,《解放军档案》2011年第2 期。是红军在运动中歼敌的光辉范例,是红军的战略战术原则由错误转向正确,彻底粉碎敌人“围剿”使红军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④周新华:《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遵义战役》,《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 期。这些评价从客观层面看,基本是中肯的,但也不尽全面,不够精准,没有抓住遵义战役的特点来评价。

遵义战役的胜利为建立川滇黔新的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围攻中央红军的敌人不敢轻进,也为中央红军三渡、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创造了主动作为的条件。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国民党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⑤晏道刚:《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编审组编:《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上册,第13 页。这场战役,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无根据地依托作战,具有更大的流动性。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特点。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弱军对强敌作战时,必须选择和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若干条件,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才能进入反攻阶段。“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这就是根据地的条件。”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727 页。所以,在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时,“都选在人民条件最好或较好的地区。根据地这个特点,使红军的作战比较一般的作战起了很大的变化”⑦《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 卷,第728 页。。但是,自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战略转移以来,红军既要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又要面对无根据地无后方支援的艰难困境,要想跳出包围圈,保存有生力量,红军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战略方针,而且要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灵活果断地改变行动计划,从而在与敌人的对抗中把握战争主动权。“红军的作战线,服从于红军的作战方向。作战方向不固定,影响到作战线不固定。”⑧《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 卷,第749 页。遵义战役前,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向全体指战员指出:“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1935年2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第261 页。中央红军根据战场情况,及时调整作战方向,相机选择作战对象,先后占领桐梓、娄山关、遵义,歼灭黔军,打击国民党中央军,在没有根据地情况下充分发扬运动战的优长,取得了遵义战役的重大胜利。

二是采取主动先发制敌,具有高度的机动性。遵义会议决议指出:“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⑩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文员会、中央档案馆编:《遵义会议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 页。长征初期,中央红军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经常处于优势敌人的堵截追击之中,随时有被敌人消灭的危险。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红军必须实行机动作战,力求摆脱敌人,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的作战情况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长征初期,红军在博古等人的指挥下,行动呆板,处处被动,损失严重。遵义会议提出:“红军运动战的特长,在五次战争中是被长期的阵地战相当的减弱了,而在目前正要求红军各级指挥员具有高度的运动战战术。”⑪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文员会、中央档案馆编:《遵义会议文献》,第24 页。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实际指挥下,实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穿插迂回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纵横驰骋于川滇黔广大地区,以广泛的机动作战,调动敌人,使敌人疲于奔命。遵义战役中,中央红军在黔军增援桐梓途中迅速出击,打敌人措手不及;在国民党中央军援遵立足未稳之时主动迎敌,使敌人仓促应战;在老鸦山战斗进入胶着时,以主力从敌军两翼迂回攻击,取得了战役胜利的关键。

三是适合机动作战的编制,具有更强的实战性。为了进行高度的机动作战,“红军的编制,一定要适合现时国内战争的环境”①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文员会、中央档案馆编:《遵义会议文献》,第13 页。。中央红军长征后,部队编制不适应长途转战的弊端明显暴露,“主力还未充实就去建立许多新的师团单位”,“拿全无教育训练又无战斗经验的新兵师团去单独作战”,“那种不必要的笨重的与上重下轻的组织与装备”,②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文员会、中央档案馆编:《遵义会议文献》,第13、14 页。这些编制上的缺陷都对长征初期的作战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湘江战役后,中革军委不断对部队编制进行调整,精简机关和轻装。1935年2月10日,军委发布《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全军除干部团,共编16 个团,红1 军团缩编为2 个师6 个团,红3 军团缩编为4 个团,红5、红9 军团各编为3 个团。③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上),第429 页。遵义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部队编制精简,基层连队充实,抛弃笨重难带的辎重后,战斗力和机动性大为增强的新面貌,也是红军体制编制是否适应长时间、长距离机动作战需要的一次实战检验。毛泽东后来指出:“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战、游击战了,这又为后来三次渡赤水打大胜仗,创造了条件。”④《全军党史资料征集情况》1984年第6 期。

四是体现“走”与“打”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战争是或然性的产物,高明的指挥者不在于事先设计好一切,而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要顺利地进行战略转移,必须处理好“走”与“打”的关系,既要反对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又要避免同敌人进行决战。“大方向虽在一个时期中是不变更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变更的,一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一个时期之后大方向也受了限制,就连这种大方向也得变更了。”⑤《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 卷,第749、750 页。为在川滇黔建立新的根据地,红军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改变行动和方针,二渡赤水前后,两次放弃作战计划,三次更换作战对象;占领桐梓后,为打击运动中的黔军,迅速坚决抢占娄山关,歼灭黔军,而后乘胜直下遵义,重创国民党援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承认必须的走,是在首先承认必须的打的条件之下。红军的运动战的基本特点,就在这里。”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 卷,第751 页。

因此,遵义战役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作战中取得主动权的关键一战,是红军无根据地依托进行高度机动作战的成功范例,是红军体制编制基本适应长时间、长距离作战需要的检验之战,是体现“走”与“打”辨证关系的典型战例。

猜你喜欢
娄山关中央红军军团
中央红军北渡长江第一恶仗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组建你的恐龙军团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娄山关》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绿豆军团”成长记
访娄山关感怀
解说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