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乐泉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
习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不断提升科学普及的地位,因为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与科技创新比肩,充分肯定了“科学普及”的突出地位、独特作用与历史使命。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继农业、工业革命之后,信息革命正悄然而至。2020年4 月28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为8.97 亿,网民使用上网的比例达99.3%。可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酝酿了“互联网+”的诞生,为迎接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2]。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其根本是要依托互联网进而创新发展社会经济,形成新时代下的新经济形态。在如今信息革命的时代,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经展现出了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
根据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5 年我国仅有6.20%的公民具备了科学素质。在“十三五”规划中写道:到2020 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要达到10%以上这个目标。之所以设定10%的目标,是因为一个国家想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达到10%。2016 年,国务院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提出进一步加强公民的科学素质的建设,以早日实现两个100 年奋斗目标。《方案》还指出目前我国科普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均衡化、精准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为落实《科学素质纲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明确指出实施“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这一项重点任务。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下,科普的载体正在更新换代,电子网络载体发展迅猛,逐渐取代传统载体。通过网络这种新载体进行科学普及和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而科普类型的网站正是通过网络进行科学传播的中流砥柱。在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的发展也为科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互联网+科普”的建设工程应运而生。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科学普及方式和手段,科普网站作为网络科普的主要传播平台,已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
1978 年,“科学的春天”使我国科普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大力发展科普事业,一个群众化、社会化、常态化的科普工作新局面已初步形成。根据科技部的统计报告,2013 年全国科普经费筹集总金额为132.19 亿元,政府财政拨款占全部投入金额近七成,其中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仅3.41 元,尽管这一数据每年都有增加,但始终处在非常低的水平。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科学传播事业仍然保持由政府主导、以公益为主的发展模式。翟杰全指出,科学传播事业应采用公益化和产业化同时推进的策略,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学传播产业尚未真正起步。面对这种情况,金彦龙认为,我国目前极度缺乏科普产业运作的主体,同时企业与科普创作群体对科学传播市场化的认识又有诸多不足,并且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专业服务机构目前都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当科技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创业热潮结合,不仅可以将民间资本引入科技传播产业,而且可以借鉴相对成熟的互联网媒体商业运营模式,为科技传播当下的产业化困境打开一个缺口。
2015 年7 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 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6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 亿这些数据说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信息交流与共享的重要媒介。2015 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该报告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超过半数的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该比例已达53.4%,比2010年的26.6%提高了一倍多,已经超过了报纸(38.5%),仅次于电视(93.4%),位居第二:尤其是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催生了新媒体领域的创业热潮。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大众媒介,孕育了全新的传播手段与盈利方式,同时也为各个细分领域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其中就包括以分享交流科技信息为核心目的的虚拟网络社区。此类科技传播网站与以往的科技传播媒体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将提升用户阅读交流体验作为其重要目标,否则若用户在该网站体验不佳,将导致网站的用户流量下降,网站将无法继续生存。因此,商业化的网络科技传播可以提供一种“反向压力”,将面向公民的科学普及与传播由以传播者为核心变为以受众为核心,这是互联网商业媒体与科技传播结合后出现的新现象。
2016 年3 月14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指出,公民科学素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要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继承创新、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精准发力、全面跨越,推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筑牢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同时提出到2020 年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是: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建成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 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成为科普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上升为国家行动。此后,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出台了许多科普政策,内容涵盖科普工作各个方面,既涉及“顶层设计”,也包括具体工作,逐步形成以《意见》《科普法》《科学素质纲要》为核心的“国家-部门-地方”科普政策体系。
2016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科普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之一。2017 年10 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要求。2018 年9 月17 日,习总书记给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发出贺信,高度评价增强公众科学素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在党和国家的充分重视下,科普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开始向全面支撑国家重大战略转变。
再从我国科普产业发展来看,根据《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持续增长。2006 年—2017 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年平均增速为8.08%,到2017 年底,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为2.12。数字化科普产业、STEM 教育、科普旅游产业等新兴科普业态成为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力量。因此,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应当明显增多。开发科普网站是资源共享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到2020 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 世纪初的水平。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科普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民科普教育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仍有相当的距离。
当前,科学普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现代社会在国家经济繁荣严重依赖科学知识发展水平。国家在《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其中提高消费者的科学素养和推行科普的法制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开启了科普事业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首先,网站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从网站创建时间来看,美国相对靠前,主要集中在1995 以后,其次是英国(2000 年以前),最后是中国(2000年前后)。从主办方来看,中美教育科研机构是科普网站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主办的网站占所有科普网站的比例最大,而英国非营利机构主办的网站比例最大;国外个体类型的网站最少,国内政府在科普网站建设中贡献的力量还是相对薄弱,主办的网站最少。中美英科普网站中自然科学内容占主导:气候与环境主题内容最多,但相比国内,美英两国更加重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的建设,以历史、经济、教育等为主,同时关于宗教、伦理、政治等内容也很丰富。从受众定位来看,美英科普网站受众定位更加明确,国内绝大多数网站的定位就是公众;美国在公众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和教育工作者这一目标;英国受众定位最清晰,一半以上的网站都有定位,以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作为目标受众的网站较多。
其次,网站表现形式比较研究的结论:中美英科普网站基本表现形式丰富,图文结合仍是最广泛的表现形式;国外“Podcast(播客)”是主要音频形式,国内网站几乎没有网络电台建设;除了gif 动图、flash 游戏外,国外网站喜欢在首页运用JS 交互动画。“新闻”“专题”“学科内容”等栏目信息传播形式国内外最为普遍,“科技”栏目在国外比较流行,而且国外一些网站甚至以不同受众群体作为一级栏目,也充分体现了国外网站用户细分的特点。从用户互动形势来看,各国科普网站不仅通过网站提供互动平台,也充分利用移动端为受众提供社交平台和移动应用客户端,但国外社交平台账号和移动客户端的建设都多于中国,其中App 建设甚至出现“一对多”,即一个网站建设有多个App。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科普网站的建设得出以下结论:相比国外,中国的科普网站起步较晚。某种程度而言,国内科普网站正处在一个初步成型的阶段,而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普网站已发展成熟。因此国内的科普网站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缺,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权威、有趣的科普网站来补充这个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