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再生营造响应公共艺术之共生研究

2021-11-26 13:55刘书晴罗曼
艺术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居民社区

刘书晴 罗曼

摘要:文章以公共艺术对当地小区的介入发展,强调项目活动的公共性、互动性、艺术性、在地性表现特质。通过对社区再生营造,对公共艺术的响应,提高居民对周边环境的关注度并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社区活力和凝聚力,激活社区消极自然景观,完成从社区居民生活复归到万物自然的回归,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力求艺术复归现场进行公共艺术的进一步实践。社区公共艺术是社区公共场所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共同关注点和共同主题,以“共生”为关键词,旨在讨论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与社区居民互动交流的愈发生活化。

关键词:社区营造;公共艺术;共生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3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环境,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成果和效益慢慢地体现出来。让艺术融入当今生活,进入社区,利用公共艺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及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及宣传意义,能够持续激发人民群众对美的向往,将美当作对生活及居住环境的重要追求,最终将其落实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中。正是因为受到公共艺术的影响,社区颜色才会更加绚烂多彩,空间才会更富有层次。公共艺术有效增强了社区的趣味性,缓和了城市空间显著的紧绷感及严肃感。其能够有效优化城市空间面貌,使艺术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不断融入更多色彩,能使社区的艺术共生感更加强烈,最终增强所有居民的幸福感,使城市更加和谐美好[1]

1 公共艺术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融合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规划及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有四:一是体现公共空间的有序规划,二是代表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三是带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四是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近年来,公共艺术的设置空间由城市街区转移到社区。公共艺术将社区群众看作创作活动的主体,将社会空间当作创作的场所,将良好的沟通交流作为创作目的。近年来,我国社会持续发展与革新,社会各界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也有了相应的提升。从之前只关注作品自身蕴含的内在美学及空间布局,逐渐发展到深度反思社区存在的问题。体现人民生活、反映人民精神面貌的公共艺术品是拉近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实现与社区群众高效沟通交流的关键形式[2]。对社区建设及城市文化工作而言,最为关键与核心的内容就是社会文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激发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水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的支持力度,先后在社区文化设施完善、经费支持、队伍构建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通过不断探索,有效突破了发展瓶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共艺术构建了和谐且具有文化意义的社区公共空间,通过社区公共艺术的再生营造社区氛围、提升文化品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及美感有了更精细的要求,不断有人提出在城市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艺术理念,有效改善城市空间,打造更有文化氛围的城市风貌。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公共艺术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已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

2 人文精神与社区文化精神艺术形式的融合

城市居民因为社会活动聚集在一起,社区成为他们互相联系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功能也日益丰富,其不仅为人们创造温馨的生活场景和美好的回忆,还为居民提供人文精神关怀。将公共艺术全面介入社区空间,是社区生活艺术活动的主要体现方式,可以让人们有效分辨和感悟生活以及外部环境,能够加深人们对空间的感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社区公共艺术而言,其核心及关键不是建设能够长期存在的实物,而是通过互动参与的形式,打造能够进行沟通交流的无形空间,包容群众不同的观念,以公共利益为基础,对其公共性以及艺术性进行全面解释[3]。公共艺术一方面可以利用设施及建筑等艺术表现方式,使社区群众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该地区的文化内涵以及增强群众对文化的归属感。公共艺术对社区环境进行优化,主要通过艺术强化的形式,不断加深具有代表性的记忆。社区在公共艺术当中融入对群众关怀的内容,一方面能够增强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及认同感,另一方面能够使群众在社区环境中肯定自我。社区里的公共艺术,往往是群众能够直接感受到或能接触到的设施,这也是最接近艺术的公共体现。当前,公共艺术正在从城市外在逐渐转变为内在的社区领域,也适应了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4]。在社区公共空间场域中的公共艺术,是承载着人们情感记忆的艺术,是关乎集体的、大众的、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彰显着一种有关“再生”的艺术主张与价值理念,推动城市发展建设,通过艺术的形式、内涵去解决社会当中普遍存在的公共问题。公共艺术体现了属地的公共文化、公共审美、价值观、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是对地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阐释,渗透并影响着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缔造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此达到重新塑造地方精神的目的。在同社区深入融合的过程中,公共艺术属于文化类型、生活方式以及美学形态的一种艺术;地方重塑主要是对地方的精神风貌、文化价值以及美学欣赏等进行重新塑造。公共艺术可以有效提高社会治理效率,有利于人文风貌的保护,有助于社区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塑造。开展公共艺术的持续介入,能够有效改善社区环境,激发社区活力,同时将社区以新的面貌重新并入城市中,产生多方面的效果[5]

2.1 社区公共艺术的文化价值

社区的公共艺术品应与观者互动,引起共鸣,并且让观者融入其中,最终延伸出更多的思考。公共艺术品的价值体现,通常需要建立在社区所处区域的风土人情、历史延续、民俗文化等多种因素上。假如可以全面反映社区精神风貌,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其中,产生情感共鸣以及依赖感,对社区文化精神进行自我思考和认知,创造出社区公共艺术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社区特色,就能促进人文精神与社区文化的结合,让社区文化精神迸发出新的创作灵感,从而在公共艺术的构建與存在意义的形成过程中产生明确的文化认知,向社区外部展现特有的社区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公共艺术融入社区体现了社区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文化价值是社区文化的重要体现,可通过了解社区的历史文化和周边文化环境,结合特定空间的历史文化条件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社区公共艺术注入新的创作思想,对社区文化价值进行探究展现了居民对社区人文精神的追求。当地居民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记忆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将文化精神蕴藏在文化价值当中,才可以全面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及文化需求。在社区中,通常会充分体现社区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表达,试图引起社区居民的文化精神认同感,唤醒其对社区文化的历史记忆。另外,社区文化价值不仅仅通过公共艺术实现,更是由社区人文精神和居民文化精神共同努力构建而成的,两者融合,最终体现出公共艺术的相关特点。在开展艺术创作工作之前,应该结合社区的客观实际,思考怎样将文化价值充分释放出来,采用艺术形式同社区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的方式,将其全面纳入社区公共区域,不断为公共区域注入更丰富的思想内涵[6]

2.2 社区公共艺术的再生营造价值

社区公共艺术作为社区文化的一种形式,可以为社区创造丰富的艺术空间,并赋予社区多元化的价值。

社区公共艺术的改善,使整个社区的公共空间在本质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社区就不再是简单的公共空间,其不仅能满足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而且具有了生活方面的价值,甚至在文化和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价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公共空间,让整个社区拥有了新的生命力,社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显著提高,居民以社区为媒介沟通交流,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良好的社区公共艺术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互动与学习,密切居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也是公共艺术再生营造的重要意义。将公共艺术全面融入社区,能够有效改善社区破败、萧条的风貌,也能够对附近地区产生良性影响,促进周边商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为地区注入新的经济活力,创造新的城市空间观念。社区公共艺术的再生营造有利于提升社区凝聚力与融合度,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使其适应当今城市的发展模式。优秀的公共艺术一方面能够使社区更加美观,另一方面能够推动社区良好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所蕴含的价值内涵,才能使公共艺术得到良性健康发展。

3 社区营造响应公共艺术之共生性

公共艺术代表的是艺术与社会关系中一种新的取向,而社区公共艺术则明确了艺术与社区的关系定位。社区公共艺术具有多重目标与功能,如美化社区公共空间、保存社区历史记忆、启发社区创造才能、营造社区包容氛围、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等。对于社区公共艺术而言,遵守的核心原则是引导居民形成共同参与的意识,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认知,全面分析群众的生活理念及居住形式,充分考虑群众对环境的多样需求,充分体现环境的包容性及舒适感,确保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7]。在遵守核心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该同时坚持整体性、艺术性以及环保性的设计原则。整体性原则指的是,应该将公共艺术以及社区当作一个有机统一体,所有的艺术需要通过整体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不能对元素进行单纯的叠加,需要考虑元素之间存在的差异,实现有机融合、相互补充,最终产生良好的整体效果。社区的公共艺术是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体现,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让社区整体空间更具艺术性,让居民更加满意。本次实践研究了公共艺术介入社区的可行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共性,要将社区打造成具有多样性的城市可持续系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3.1 艺术装饰类

艺术装饰类通常指的是在公共艺术早期阶段进行的点缀以及修饰,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如壁画、摆件等等。我国主要将该艺术方式用于对公共区域的修饰,能够有效渲染气氛,增强整体美感。

3.2 功能设施类

功能設施类通常指的是社区中出现的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设施,如花坛、座椅、垃圾桶等。很多社区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没有提供较好的公共设施服务于社区居民,没有站在实用的角度考虑群众的利益,同时还存在设施放置不科学的问题。以垃圾处理为例,社区里的垃圾分类箱太少,设置不合理,居民往往需要绕路去扔垃圾。造型和设计没有创意,没有形成完整的设计规划和统一的设计风格,随着社区的公共艺术再生营造,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也要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在追求艺术的同时,也要兼顾实用和美观,从而得到居民的认可。

3.3 生活行为类

生活行为类的公共艺术通常在欧美国家较为流行,这也是欧美国家艺术的主要展现方式。苏珊·雷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类表达手法比较新鲜少见,它主要通过媒体影像、公共活动、艺术即兴创作等形式与社区居民展开深入交流互动。在展现方式上,它与传统艺术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将公共议题作为出发点,引导群众进入、参与及探讨,最终产生公共论述。其既可以有形方式存在,也可以无形方式存在;有的会长久存在,有的则稍纵即逝,但是最终都将作为社区的公共意识体现出来。它是通过艺术理念展现社区文化的一种公共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比较方便,居民也能更好地接受,参与度和认同度也较高。

4 结语

通过公共艺术再生营造社区,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文化共生。公共艺术能够激发居民的荣誉感,一个好的公共艺术项目,不是一次性落成的,而需要持续的内容运营和文化共建,通过持续的教育工作和社区互动,建立艺术和社区居民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行为上的交互,也是情感上的交互,更是地方文化认同上的交互。

参考文献:

[1] 李刚.公共艺术与社区“人、物、空间”文化构建[J].美术大观,2019(6):144-145.

[2] 阚蔚.地域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参与社区再造的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6(5):96-97.

[3] 刘育成,刘晖.公共艺术介入社区空间环境营造[J].美术大观,2016(3):115.

[4] 张昕.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模式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5] 张苏卉.世博会中公共艺术的价值探析[J].创意与设计,2010(4):82-85.

[6] 谢思群.公共艺术:为社区公共空间创造“新”价值[J].流行色,2020(7):136-137.

[7] 黎沛.论“和谐”的雕塑[D].重庆:重庆大学,2006.

作者简介:刘书晴(1996—),女,安徽铜陵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罗曼(1970—),女,上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居民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