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空间和人群三因素的校园局部开放设计

2021-11-26 13:34许勇张磊
艺术科技 2021年18期

许勇 张磊

摘要:我国高校校园内部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对校园周边居民乃至城市市民有很大的吸引力。高校校园空间对社会开放共享,对促进城市宜居有积极意义。文章以高校校园为研究对象,结合校园内部结构日益复杂、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特点,在保证校园教学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从校园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和开放人群三个方面探索校园空间开放的优化方法,解决在校师生与社会人群在校内公共空间资源使用方面的冲突,为开放高校校园活动空间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空间;局部开放;空间共享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3

1 校园开放背景

1.1 研究背景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部分,是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大型社区。大学校园以年轻人为主体,有着独有的氛围,校园环境相对轻松安全,同时校园绿地景观优美,随着人们对户外活动空间需求的日益增长,校园空间越发吸引周边地区居民和当地市民。而当下,城市土地不断开发,只能通过持续优化城市内部空间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户外活动空间需求,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是必然的趋势。然而我国目前在开放高校校园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校园在规划设计之初多针对校内师生使用,较少考虑外来人群进入对校园造成的影响,而社会人群对校园空间缺乏认知,进入校园后可能对校内师生群体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园公共空间如何对社会开放便成为重要议题。

1.2 校园的局部开放

当下外来人群进入校园所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安全问题、噪声问题和管理问题都是校园开放面临的挑战,这些限制因素使得当下校园无法完全向全社会开放,所以文章意从高校校园的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和开放人群三个方面探索出校园局部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分别对校内外人员在公共空间内的活动进行分析,探究校园公共空间共享策略,解决不同人群共同使用校内公共资源而产生的冲突,并提出优化策略[1]。相较于城市公共景观而言,大学校园有着特有的校园氛围和相对安全的公共环境,校园景观对城市人群总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校园具有封闭性,城市居民无法自由出入校园、欣赏校园景观、使用公共资源,而且校外人群即使进入校园,也会由于其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的随意性对校内师生的日常活动产生干扰。所以在校园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如何合理把握校园准入原则以及设计校园开放空间显得极为重要。当下关于校园开放性空间的研究,主要以校内师生为研究对象,对社会人群缺乏考量,而本次研究将校内外人群、校园开放时间以及开放空间作为重要考察对象,探讨校园局部开放的优化策略。

2 进入校园的外来人群

外来人群进入校园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内师生的行为活动产生干扰,而不同类型人群的行为活动在不同空间内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不同。笔者通过对进入校园人群的年龄、来源和目的进行调查,分析其对校内人群的影响程度,从而灵活调整部分人群的校园准入条件,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校园空间进行优化,在满足校外人群景观需求的同时,减少对校内师生正常活动的影响。

2.1 外来人群的年龄

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进入校园的目的不同,对校园内师生的日常活动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根据年龄层次,可将外来人群分为青少年人群、中青年群體和老年退休人群。大部分校外人群来校园的主要目的是休闲运动,使用空间以体育场和景观良好的校园道路空间为主。其中,中青年人群主要集中在运动场地锻炼;退休人群则多在开放空间散步;儿童在家长陪同下进入校园空间;青少年多在自身校园活动,较少进入大学校园空间。在这些人群中,老年人群行动较为迟缓,因活动节奏较慢在校园内与师生活动产生的冲突最少,所以在开放人群的选择上,可将老年人群作为优先考虑对象,让他们凭借老年卡相对自由地进入校园局部场地,而针对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则需要分时段开放局部空间。

2.2 外来人群的来源

笔者多次调查发现,进入大学校园的外来人群以周边居民为主,同时还有同城市民和少部分游客。外来人群来源不同,进入校园的目的亦不相同,周边居民进入校园主要为了休闲、散步与健身,市民与游客进入校园则以游览为主[2]。校园绿色景观的季节性变化引来校园外来人群的爆发性增长。因此,在面对来源不同的社会人群时,既要完善校园公共基础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健身活动需求,又需要合理规划校园空间以缓解阶段性游客大量进入校园带来的压力。此外,自发来访校园的青少年较少,青少年多以自身中小学校园为主要活动区域,较少自发进入高校校园。因此高校需要考量不同人群的进校目的,在进行景观规划时有所侧重,在完善校园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合理规划校园游览路径,优化校园景观。

3 校园局部开放的时间

由于对校园空间缺乏认知,所以社会人群大多无法以正规形式进入校园。目前,高校并未完全对社会人群开放,在准入时间的控制上需要更加合理与规范,以引导社会人群在合适的时间进入校园,避免校内师生与社会人群同时大量聚集,相互产生干扰。

3.1 校园开放时间的季节性

春秋季气温宜人,自然景观优美,人们进行户外活动更加频繁,这也是社会人群到访高校的两个高峰季节。其次是夏季,因为校园绿化丰富,是人们遮阴纳凉的好去处。春秋季人们愿意参加户外活动,因此校园开放空间内人数较多,而校内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难以同时满足校内外人群的使用需求,使得设施使用矛盾增加[3]。春秋两季校内的社会人员较多,会对校内师生日常活动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这两个季节,除了应保留必要的校园传统开放日外,还需要适当缩短校园开放时间,并加强对校园的开放管理工作,以保证师生正常的教学活动。夏季与冬季有较长的假期,校内大量公共空间与设施资源闲置,这时应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增加校园开放时间,以满足社会人群进入校园游览休闲的需求。

3.2 校园开放时间的时段性

分析大学的课程安排和学生的日常作息规律可以发现,校内师生上课时间多集中于8:00~11:00与14:00~17:00,因此除上下课时间段人流密集外,其他时间段校外人群的活动对校内人群影响较小。校园作为开放空间,与传统开放公园功能相似,大部分校外人群停留时间集中在1~3小时。由于师生主要集中在教学区域,对室外开放活动空间利用较少,校园可在教学时间段对校外人群开放。因此可以外来人群在校预计逗留时间为准进行开放,减少校外人员在校时间与校内课余人流密集时段的冲突。在双休日,校内师生活动减少,进入校园的校外人群增加,可在这一时段增加校外人群进入校园的准入时间。

校园开放时间应遵从弹性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校园需要加强管理,社会人群也需要共同参与,公众必须了解且认同校园开放时间的规律,以减少校内、校外人群对校园开放空间的使用冲突,并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

4 校园局部开放的空间设计

在校园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校外人群在校园空间内的行为活动必将对校内师生的日常活动产生影响,同时校园是以师生为主体进行规划设计的,因此在空间使用上缺乏对校外人群的考量。应考虑校外人群在校内的行为活动,对校内不同的空间属性进行重新设计,使社会人群在校园空间内拥有良好的活動环境,且减少与师生主体在校内活动的矛盾。

4.1 根据空间属性进行动静分区

通过分析校内校外人群的主要活动区域,划分校园的动静活动分区,可有效避免外来人群进入校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校园师生的日常活动进行分析可知,校内人群的活动规律性强,活动时间与地点相对固定,学生的日常活动以学习和社交为主,教职工以科研、教学和会议等活动为主。校内人员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于教学区、生活区、食堂和体育场等空间,而大部分校外人群进入校区主要在校园的开放道路散步或运动场地锻炼。因为校园有相对安全的治安环境,绿地景观丰富,文化气息浓厚,因此有较多家长会带孩童进入校园内运动场地活动玩耍。对比可知,校内师生与校外人群在校园空间的共同使用上,主要集中于校内休闲道路和运动场地,所以有必要对校园整体进行动静分区,避免校外人群频繁进入教学区及生活区对校内人员造成困扰。校园内教学区域、学生宿舍等应作为静区避免校外人群进入,而运动场地及校园开放空间应作为动区供校内外人员共享[4]。通过合理的交通流线和空间营造引导人群,形成校园内各分区即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的良好局面。

4.2 以道路开放为支撑的校园空间共享

校园开放空间不同于开放性公园,公众难免对校内空间缺乏全面的认知,因此其会对校内师生的正常活动产生较大的干扰。以道路开放为支撑,合理引导校外人群在校内的活动路线,避免校外人群无意进入校内教学和住宿等不对外开放的区域具有重要意义。道路是校园空间的脉络,承担着人流划分的功能,可通过对路线的设计、对路径空间的规划,引导校外人员在校内的活动。可在校园内添加慢行系统,为行人提供专门的路径空间,保证行人安全和交通秩序性,通过道路引导人群进入不同区域。在路线规划方面,可将对教学区域影响较小的景观节点进行串联,优化步行者在路线中的观赏体验,合理设计外来人群的活动路线。同时,要增加校园内的停车设施,避免校园内部停车混乱。导视标识设计是最直接的引导手段,与校内标识进行配套设计,在校内各重要节点设置提示标语,可有效引导行人进入不同的活动空间。

4.3 优化校园公共空间基础设施

校外人群不同于校内师生,以往的服务设施都是针对校内师生设计的,缺乏对校外人群的考虑,所以校园局部开放空间的基础设施需要作优化调整。一是通过不同风格的道路铺装区分校园的不同区域,道路铺装材料需要具备耐磨防滑、透水平整等特点,还要优化道路照明设施,保证夜间行走安全,优化行人的游览体验。二是增设公共空间体育基础设施,扩大健身活动场地[5]。寻找锻炼场地是校外人员进入校园的主要目的之一,体育设施的增加和活动场地的扩大可有效避免校内校外人群在公共设施使用上的冲突。三是完善校园无障碍设施。校园内部人流分布不均,增加应急医疗设施,可有效应对校外人群进入校园后出现的突发事件。应优化校园内部无障碍设施,增设无障碍坡道和扶梯扶手,可在道路边合理增添座椅供游人休憩。

5 结语

本研究对校园准入时间和校园准入人群进行分析,探讨校园空间功能,对减少校外人群对校内师生日常活动的干扰提出相应的建议。在校园开放时间方面,由于寒暑假期间校内师生相对较少,同时在上课时间段,师生对校内公共资源使用较少,因此在冬夏两季和上课时段可放松对外来人群进校园的准入条件。在校园开放空间中需要进行空间属性区分及动静活动分离,通过道路、铺装、标识和规范共识的引导减少外来人群对教学区域的影响,形成校园空间的局部开放。在校园开放的准入人群方面,由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活动对校园环境的影响不同,所以应该在设计划分校园空间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开放。对于行动相对迟缓的老年人可放松校园准入条件,对于以来校园散步为主要活动的中年人可适当开放,对需要占用校园公共设施的人群则应根据校园准入时间安排开放。

国内大多高校校园进一步向公众开放,实现了校内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扩大了校内教育资源服务范围,但却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困难。文章从校园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和开放人群三个方面探索校园开放的可行策略,提高校园的开放程度,在满足校外人群进校游览需求的同时减少其对校内师生正常活动的干扰,缓解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压力。希望文章对校园局部开放的探讨,能够进一步扩大校园的资源服务范围,促进大学校园与城市互融共享。

参考文献:

[1] 迟敬鸣.论大学校园开放性空间[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2] 赵成功.高校校园户外开放空间社会共享化探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3] 黎啸.基于师生行为的高校校园社区化规划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4] 柯毅.浅谈大学校园规划中人文环境的营造[J].艺术科技,2017(8):315.

[5] 郎洁.基于共享理念的大学校园公共设施使用后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作者简介:许勇(1997—),男,安徽芜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张磊(1977—),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