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区域城市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日益优化,长三角正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经济亮点频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韧性十足。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0年GDP增速呈现“V”形回升,经济表现十分亮眼。
从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经济也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稳定性和韧性。区域城市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日益优化,长三角正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经济亮点频现。
经济发展极其活跃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这个评价绝非浪得虛名。2020年,尽管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但苏浙沪三地稳居全国GDP十强,安徽紧随其后,体现长三角地区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增长引擎作用进一步发挥。
2020年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的第一个完整年份,各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发展领域亮点纷呈。
根据各地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全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7%,达到38700.58亿元。江苏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27万亿元,同比增长3.7%。浙江省生产总值达到64613亿元,同比增长3.6%。安徽省生产总值达到38680亿元,同比增长3.9%。
2020年31个省份GDP总量排名中,苏浙沪坐稳全国前十。其中,江苏GDP首次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排名跃居全国第二。浙江和上海分别排在全国第四和第十。安徽紧随其后,排在第十一位。从GDP增幅来看,安徽以3.9%的增幅位居全国第四位。
跨入GDP“万亿俱乐部”的长三角城市也增加到8个,分别是合肥、南通、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其中,南通、合肥都是首次实现年度GDP超万亿元。2020年,南通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36.3亿元,增长4.7%。合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5.7亿元,增长4.3%。
从企业活力上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活跃度全国首屈一指。鲸准研究院今年10月发布的《长三角区域融通创新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注册企业数量,长三角增速居全国首位。从长三角内部看,江苏、浙江新增企业数量更多,企业活力更强劲;在新增专利企业方面,长三角区域增速最高,体量最大,且专利企业分布规律。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活跃程度表现也最为亮眼,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上市企业数量4515家,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增速11.26%,上海和浙江的上市企业数量增速分别达到200%和162.5%;长三角大中小微企业结构较为健康均衡,高精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在全国高居榜首。
长三角地区在多类重点产业中表现突出,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产业企业数量都位居全国首列。整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在近年符合发展大势的重点产业中优势突出。其中长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企业数量为全国经济区域最多,2021年第一季度末达到20万家以上,产业发展基础强劲,处于产业的领先地位。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活跃度从人才吸引力和企业研发投入方面也能得到印证。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6.4%、3.8%、-0.7%、0.1%、-1.2%,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优势明显,长三角尤为突出。在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方面,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数据显示,长三角入围企业数量和研发人员数量高于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但在研发费用、研发强度上,大湾区更胜一筹。
数字经济表现抢眼
在数字经济方面,长三角表现抢眼。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共同发布的《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数字经济增速均高于同期GDP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渗透率均高于40%。数字经济新优势成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动力。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38.6%,增速高达9.7%,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长三角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取得新突破。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0.83万亿元,比2019年高2.23万亿元,占长三角GDP规模总量的44.26%,比2019年高3.26个百分点。以浙江为例,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86%,高于“十四五”规划公布的2020年7.8%的全国总体水平和2025年10%的预期目标。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未来仍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经济因此按下“暂停键”。但其后,长三角率先复苏,经济强势反弹,数字经济功不可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长三角数字经济优势凸显,如杭州首创推出“杭州健康码”,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解决异地互信问题,为复工复产复市提供可能。后续如货车通行证、数字化消费券等数字化工具陆续推出,成为高效、便捷、低成本促进区域经济恢复的重要方式。在网络零售额方面,2020年上海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9417.4亿元,江苏网络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浙江的淘宝村、淘宝镇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网络零售额居全国第8位。数字经济消费需求扩大的同时,也为畅通经济发展的内外循环提供了助力。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长三角成为全国示范者,已经建成以电子器件、信息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领域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总量已超过12.8万件,特别是在医疗领域,长三角与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总量已超过4640件,其中,上海地区与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2070件,江苏申请量超过1570件,浙江申请量超1000件。
从长三角各省市数字产业化发展来看,上海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建设方面已率先实现“双千兆宽带城市”的建设目标;作为芯片企业的主要孵化地,仅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就已经突破千亿元。浙江形成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应用电子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在人工智能方面,杭州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创新试验区。南京作为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南京主导产业,拥有新型显示、信息通信设备、物联网领域三个“千亿级产业”。无锡聚力推动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成全国首个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首个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首个高标准全光网城市。合肥数字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产业蓬勃发展,已经形成龙头有效引领、科研强力支撑的产业生态体系,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开放性创新平台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蓬勃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数字产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数字化规模在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中占比超过60%,上海、浙江、安徽产业数字化占比更是超过80%。长三角无论是“两化”融合还是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指标,承担的重点项目都占全国项目总数的1/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