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 谢云凤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提出来的,是形成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承担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在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全域如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何培育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是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长三角地区具有科教资源丰富、供应链完备、腹地广阔等发展优势,但同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长三角全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绝不是指长三角的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是指长三角全区域一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形成“双循环”发展合力
新发展格局有两层含义:第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第二,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产业强大。长三角地区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经济韧性强劲,发展势头良好。以“双循环”新格局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青商需要在实践中坚持系统观念,既要推动长三角与国内外的互联互通,也要注重长三角内部的要素优化,坚持全国“一盘棋”,构建国内国际良性循环的整体系统。
在新发展格局下,技术创新是一个重要突破。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青商,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双循环”格局下的发展机遇:第一,对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相互促进,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形成“双循环”发展合力;第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产业链环节的高技术供给由外转内;第三,集中科技力量对“卡脖子”技术攻关,实现产业链被断供环节的国内替代。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产业链循环由外转内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现代化。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质是产业链水平的现代化,包括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运行模式优化、产业链控制力增强和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分析,现代化的产业链应具备如下特征:一是技术创新自主可控,二是全球价值链治理和控制能力强,三是供应链绿色化、智能化,四是供应链灵活、高效、富有弹性。
推进长三角全区域一体现代化
长三角覆盖区域约占国土面积4%,经济总量却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和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站在新起点上,长三角一体化需要明确现代化的目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发挥重要的窗口和示范作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突破口就在于把战略重点转向后发展地区,实现全域经济的一体化循环,推进全区域一体现代化建设。
对长三角一些先发展地区来说,与后发展地区一体化联动有自身发展的要求。一体化联动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一体化。先发展地区可考虑把新项目(主要是制造業项目)落到后发展地区,把企业建在后发展地区,把产业链延伸到后发展地区,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第二,创新一体化。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空间上可以分开,先发展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可以共同形成创新一体化新高地。
第三,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长三角一些后发展地区相对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和信息化设施)较为落后有关,难以获得中心发展要素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中,要重点规划和建设后发展地区的现代交通信息设施,补齐其获取发展要素和信息流动的短板。
第四,优化“双飞地经济”。一些先发展地区可以到后发展地区建各类工业园区等,一些后发展地区也可以到先发展地区建研发机构,利用先发展地区的科技力量和人才,研发自身所需要的可以实现产业化的新科技。
概括起来,长三角全域一体推进现代化,重点在一些后发展地区。对于这些地区来说,不仅要明确新发展阶段同步推进的目标,还要明确其发展的短板和重点所在,要以工业化为引领,坚持信息化赋能,补齐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短板,力争与先发展地区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部分环节带来冲击,这促使人们从更多维度出发重新审视全球产业链的构建,全球产业链由此面临深刻调整。
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方式主要是大部分企业以比较优势参与全球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处于中低端。为数不多的以我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全球布局的产业链环节涉及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供应商,某些“卡脖子”技术的断供、脱钩会使整个产业链断裂、瘫痪。
面对这种现状,我认为有两种对策:第一,对产业链布局进行重组;第二,疏通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这方面,长三角企业应该为之作出应有贡献,也应该及时抓住发展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曾作出指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有两大方向:第一,依托所拥有的高端技术,布局以我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产业链高科技环节实现国内替代,促使产业链由国外转向国内,形成产业链的国内循环。产品的技术越高端,对产业链上拥有高端技术的企业依赖性越强,因此要提升供应环节的科技水平,否则没有国际竞争力。第二,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攀升。针对产业链中高端环节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布局创新链,进入技术和质量要求更高的元器件制造环节,实现产业链环节的替代。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打造核心技术,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效衔接。首先,应该从基础研究开始,这就要求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介入创新链。其次,培育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依托高科技企业,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解决好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最后,在每个环节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各方共同介入创新。知识创新主体即大学及其科研人员的介入,可以解决创新的科学导向问题;技术创新主体即企业及企业家的介入,可以解决创新的产业化导向问题。这两个导向的有效结合,就可能产生产业链国内循环中所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
长三角全域一体推进现代化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要从实际出发,理性谋划、科学推进,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洪银兴系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