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天明
人工智能之类新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一定会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进一步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当前,科技已渗透进社会建设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企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纵观科技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科技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引起社会的颠覆。以AI技术为首的人工智能产业在未来的社会进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0月14日下午,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分论坛上,与会的青年企业家代表与嘉宾就“新基建、新发展、新机遇”话题展开激烈的探讨。元禾原点管理合伙人费建江深刻剖析了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环境、产业环境、资本市场环境的大变革,明确指出当前国家间的竞争在本质上即科技与资本的博弈。他的演讲为在场的人工智能行业的企业家带来了诸多启发和思考。
乱花渐欲迷人眼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一场浩大的产业革命。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以下四点变化:
一、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我国各大贸易行业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打压与制裁。诸多中国企业被无理由列入实体清单,美方对于我国新兴技术出口的管制项目也从最初的14项增长至现今的37项,其中便包括人工智能产业。虽然受到了强烈的限制,但是从当前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金额数据来看,除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中美贸易存在降幅,其余年份中美两国间的贸易往来长期处于稳定状态,2021年更是有所上涨。
二、产业环境的变化。互联网退潮,新技术兴起。10年前,我们还处于互联网时代;5年前,则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而现在,互联网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各个角落。近两年,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达到峰值,开始出现跌落的趋势。资本市场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大部分互联网上市企业的市值跌幅达到50%。在互联网行业逐渐衰退的同时,新兴科技正在悄然发展,时下正火的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等更是当前国家和大众重点关注的新兴产业。
三、全球消费市场的变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众多实体产业的发展遭遇“滑铁卢”。2021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字报告显示,国内企业的整体收入和利润均呈现上涨,但这并不代表疫情对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影响甚微。其中,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是跟人与人接触最直接相关的行业,如线下的消费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球消费市场的变化,让我们明白消费在线化、生产无人化、操作沟通远程化在未来将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四、资本市场的变化。资本环境寒冬回暖。2011—2021年H1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投资情况显示,我国的募资金额同比上升6.9%,募资数量同比上升58.2%,而投资金额与数量也分别同比上升了50.3%和26.0%。纵观近十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和投资的情况,在2017年和2018年,市场投资基本到达顶点,直至近两年才开始逐步回归理性。然而2019年底由于疫情的影响,整个资本市场呈现下跌趋势,那段时期亦被称为“资本寒冬”。目前,为了应对“资本寒冬”以及中美两国间的科技竞争,中国政府推出了科创板。科创板的推出是一剂有效“强心剂”,它提供了更多的产业机会,缩短了投资的轮次周期,使得大量投资机构的投资阶段得以前移。
风险与机遇永远并存。上述四点变化,对我国的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在某种程度上,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疫情虽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也为部分后备产业提供了一个“备胎转正”的机会。
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时间的沉淀,都是量的积累。当前,我国的新技术发展领域可归为以下三方面:
一、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趋向于场景落地。近两年,人工智能之所以被應用在各个行业,离不开算力、算法、数据三大核心点的不断完备,它促使人工智能真正走向更为系统化的应用。
二、工业智能。以往工业场景中的信息孤岛正在逐渐向信息串联转移,工业领域也正在从电气化、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实现完全模块化。
三、通信技术。从2G到5G,再到未来的6G,通信技术正在以更高效的速度更迭发展。当前,5G技术已逐渐投入使用,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测、农业发展以及智能工厂的工业控制,这与5G“大带宽、高速率”“广覆盖、低能耗”以及“低时延、高可靠”的特征密不可分。在未来,5G还将与不同的产业产生定制化结合,满足各垂直行业对5G差异化的信息服务需求。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诸如人工智能之类新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一定会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进一步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也更当重视新技术的发展,牢牢把握未来的经济新命脉。
观点集锦
韩东成(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当前,科技的发展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确实为民众带来很大的便利。作为一家主攻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的公司,我们的技术应用在了诸多领域,例如国防安全、卫生医疗以及公共安全领域。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地区因为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人们无法进行近距离接触,这个时候我们的空中成像技术即可用来实现一些基础的防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疫情防控。在我看来,国家始终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强有力依靠,正是依托于基础设施的完善,企业才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前景。
刘健(江苏中科君达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以我所在的智能制造行业领域为例,22年前,日本的无线技术和定位技术就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当时的我们还比较落后。而现在,我国的家电行业已经不再受到“卡脖子”技术的限制。有一件事情,我的印象特别深刻。18年前,当我第一次向企业家推荐我们的智能技术时,他们表示东西是好的,但是缺少懂电脑的人才。这句话让我感慨颇深,换句话说,以前,我们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科技人才上都是非常紧缺的。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未来,我认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法规,更重要的是,科技的发展也需要有人文关怀。我们必须时刻谨记“AI的发展究其本源是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服务的”这一初心。智能技术应当因地制宜,而不是越先进越好。
李浩川(每日互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自创业到现在,我们公司的理念始终都是“数据向善”,力图在科技的发展中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疫情期间,我们与李兰娟院士的团队合作,将流行病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进一步解决了病源的追溯问题,实现精准抗疫。在后续的复工复产过程中,我们所提供的杭州健康码技术后来也成为了全国健康码的“鼻祖”。于我而言,“新基建、新发展、新机遇”依托的就是千千万万的民众,因为技术始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我们企业家在未来的发展中所需要遵循的根本。
王向导(上海大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关于创新创业,在我看来,不论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发展,还是宏观层面的科技更迭,都要与时俱进。后疫情时代,线上技术成为全新的商业风口,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是企业家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疫情防控期间,由于无法进行线下面试,许多企业的招聘成了老大难问题,我们公司所做的就是利用微信这一社交平台实现人与机会的匹配。这一技术颠覆了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有效提高了招聘效率,也为人才的适配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