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于盆底肌作用研究

2021-11-26 07:12武丽丽
系统医学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个体化盆底产后

武丽丽

山东省新泰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泰安271200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近年来,二孩、高龄产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妊娠、分娩属于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产后产妇容易发生盆底功能失调,发生二便失禁、功能障碍、子宫脱垂等不良事件,而盆底功能相关障碍属于常见疾病[1-2]。因此,临床需要重视产妇产后的盆底康复护理,通常选择盆底功能相关训练干预,以达到盆底肌有效康复的目的[3-4]。产后的盆底肌相关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主要通过非手术生理反馈相关功能强化干预,为一类恢复康复训练内容,属于无创、无痛类干预方案,能有效促进产妇产后康复[5-6]。为探究不同时机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该研究主要对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该院诊治80名自然分娩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经医学伦理批准,选取该院诊治80名自然分娩产妇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确诊为自然分娩产妇者;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其他妊娠疾病者,精神心理障碍疾病者。按随机数表分两组,每组40名,对照组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3.25±7.23)岁;平均产次(1.49±0.32)次。研究组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2.38±7.30)岁;平均产次(1.52±0.42)次。两组年龄、产次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产妇均属于自然分娩的单胎产妇,研究组给予早期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产后6~8周)护理,对照组给予中期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产后8~10周)护理;选择USB4/B8低频的神经肌肉相关刺激治疗仪(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具体措施:对产妇进行盆底肌肉相关功能及康复干预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指导,评估产妇疤痕状态、腹直肌分离及盆底功能等情况,结合产妇身体状况制定一对一个性化的产后康复方案,把探头放在阴道及接触电极端,采用脉冲电流进行盆底肌群刺激处理,其中,II类肌纤维选择15~70 Hz,I类肌纤维选择10~35 Hz,以收缩盆底肌,电流强度以无痛及强烈收缩感适宜;阴道内放置压力相关感受器,检测盆底肌肉舒张、收缩压力等生物反馈;并且,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与产妇沟通交流,耐心解答产妇疑惑,保持产妇积极心理状态,提高产妇临床护理配合度及依从性,两组疗程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心理状态指标:采用SDS量表及SAS量表(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评估心理,分值越低表示心理越好;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指标:盆底收缩压、盆底静息压及I类肌纤维的持续时间;不良事件:压力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感染等情况;采用SF-36量表评定产妇生活质量,包括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及生理机能等指标,分值100分,分值高表示质量好[7-8]。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心理状态指标

研究组产妇SDS、S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时间心理状态指标对比[(±s),分]

表1 两组产妇时间心理状态指标对比[(±s),分]

注:组内比较aP<0.05;护理后两组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SDS SAS研究组(n=40)护理前护理后t值aP值对照组(n=40)护理前护理后t值aP值t值bP值57.15±6.20 35.32±5.92 16.106<0.05 58.95±6.06 42.16±5.36 13.126<0.05 5.417<0.05 59.18±5.67 34.26±5.87 19.312<0.05 58.26±5.72 43.21±5.26 12.249<0.05 7.182<0.05

2.2 两组产妇盆底肌指标

两组产妇护理前盆底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产妇的盆底肌指标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盆底肌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盆底肌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产妇盆底肌指标对比(±s)

I类肌纤维的持续时间(s)对照组(n=40)组别 时间 盆底收缩压(cmH2O)盆底静息压(cmH2O)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研究组(n=40)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40.36±5.18 57.85±6.65 13.123<0.05 41.26±5.23 58.26±6.32 13.107<0.05 38.81±5.25 58.78±6.92 14.541<0.05 39.13±5.11 59.23±6.29 15.686<0.05 3.15±1.01 5.06±1.12 8.010<0.05 3.09±1.12 5.21±1.05 8.734<0.05

2.3 两组产妇不良事件对比

研究组产妇发生压力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2.4 两组产妇生活质量对比

研究组产妇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及生理机能等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组内比较aP<0.05;护理后两组bP<0.05

组别时间对照组(n=40)护理前护理后t值aP值研究组(n=40)护理前护理后t值aP值t值bP值躯体疼痛社会功能55.34±8.03 72.26±7.13 9.965<0.05 56.22±8.12 85.26±7.28 16.841<0.05 8.069<0.05 54.32±7.36 73.18±7.63 11.252<0.05 55.18±8.29 84.36±7.28 16.728<0.05 6.705<0.05精力 生理机能54.81±8.15 73.29±7.32 10.669<0.05 55.76±8.32 85.16±7.23 16.869<0.05 7.297<0.05 56.72±6.10 72.65±7.26 10.625<0.05 56.13±6.28 86.15±7.25 19.795<0.05 8.322<0.05

3 讨论

产后的盆底功能相关障碍为常见临床妇产科疾病。盆底肌主要是多层肌肉、筋膜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可主要作用是提供盆底脏器弹性及支持[9-11]。产妇妊娠分娩时期属于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此时期产妇机体激素水平波动大,盆底的结缔组织胶原代谢发生变化,造成盆底的支持功能下降,增加盆腔相关器官脱垂等不良事件的风险[12-13]。因此,临床需要加强产妇产后盆底肌有效康复的重视度,为探究康复护理时机不同对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促进盆底肌康复,该研究对自然分娩产妇40名采用早期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产妇SDS、SAS均比对照组低(P<0.05);且两组产妇盆底肌指标均提高,且研究组产妇盆底肌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自然分娩产妇采用早期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能有效改善产妇心理状态,且个性化产后康复护理均能有效促进产妇盆底肌指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考虑原因分析是,妊娠产妇因宫内胎儿不断长大,其子宫不断增大,造成盆底肌肉长期压迫,当损伤发生,盆底肌肉会被机体结缔组织取代,降低盆底弹性而造成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盆腔相关器官脱垂等不良事件。因此,临床需要重视盆底尽早康复,该研究中自然分娩产妇采用早期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产后6~8周),相比中期个性化产后康复(产后8~10周)护理,均能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功能[14-17]。但早期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更能显著改善产妇心理状态,降低不良事件,同时,该研究发现,研究组产妇发生压力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不良事件为5.00%比对照组低(P<0.05);结果与张燕等[18]临床相关研究结果[产后42 d组不良反应3.03%比产后2个月组低(P<0.05)]相符合,且研究组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及生理机能等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表明自然分娩产妇采用早期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能有效降低产后不良事件,提高其生活质量,利于产后快速康复。受时间、样本等因素,自然分娩产妇采用早期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对远期效果的影响,有待临床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自然分娩产妇采用早期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相比中期康复干预,更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利于生活质量提高,且均能改善盆底肌功能,具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个体化盆底产后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