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析

2021-11-26 16:51罗艳蒙红平熊凤
魅力中国 2021年28期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课程

罗艳 蒙红平 熊凤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 400020)

于2018 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第二版《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纲要,至此,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广大高职院校被如火如荼地建设,信息化教学日渐为人们所认知。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信息化教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校呈现爆发式增长,时至今日,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源自高职教育本质对信息化教学迫切需求的挑战,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持续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完善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还要以人为本,从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角度重点培养专任教师,做到两手都要硬,才能够确保高职专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一、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一)适应教育部信息化教学计划

2012 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明确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2016 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并着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强调将教育的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助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推动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促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当前,新兴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智慧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传统的授课形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这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学模式,也改变了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获得专属的学习计划,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尽快适应这些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着力提升自身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水平。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水平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上,教师角色迁移有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信息化,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环节的设置应增加教学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感,提升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规划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实施时,仅有10%的教师表示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增加信息化手段来增强师生互动效果。教师组织的多数教学课堂设计还是偏重教师的“教”,而非加大学生的“学”,这是因为传统教学的惯性使得教师的角色迁移不到位。

(二)教学实施上,教学方法与信息化发展进程不匹配

调查表明,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传统的讲授填鸭式教学,45分钟的课堂,讲授时间超过30分钟的教师占85.8%,使用讨论式、探究式和协作式等教学方法的教师仅占24.1%。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数教师仍以多媒体PPT为主,运用线上课程资源、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手段的教师不到1/4。随着各院校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重视,促进了教师对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使得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素质和实施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多数未参赛教师却未能主动学习和改进教学方式,部分参赛教师比赛归比赛,教学归教学,出现“两张皮”现象,完成比赛后,没能将参赛所得的经验和成果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与完善制度建设

高职教师是否采用信息化教学及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师的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需要高职教师勇于跳出旧有的舒适区,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善个体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和资源储备,必须利用理念转变教育和制度建设保障双重手段去强化高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的培育任务要做到人人落实,更为关键的是强化学校领导层的信息化意识,进而引导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朝信息化教学转变。

(二)建立健全激励和监督机制

信息化教学不是传统课堂的简单搬家,也不仅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资源和手段,它需要教师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目的由获取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它意味着课程内容要重新整合,教学设计也需重新规划,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程建设时采取项目式。运行时,对教师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有认可,可体现在课时计算上或职称评定上或其他保障性方面。激励的同时还要做好监督评价工作,建立科学、合理、全面和可量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完善教学能力测评与激励,促进教学相长

对高职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能力测评有三点必不可少,第一,建立一套科学、完整且获得广泛认可的“混合式”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标准内关于测评步骤、测评内容以及评分标准有清晰可行的明细与权重;其次,建立一个公信力良好且经验丰富的测评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应该为非利益方的校外专家应不少于50%;最后,测评程序要经得起考验并及时优化,既要考核教学资源的数量,也要随机或全部考核教学资源的质量。此外,对平台布局设计、实际应用数据、互动情况、回复率、学生使用情况以及学生的评议等一系列指标必须能量化考核,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数据支撑的评估报告。

(四)搭建大赛平台促教促改促发展

为驱动教师全员参与信息化教学比赛,职业院校应当引入相应的政策,将信息化教学比赛作为信息化能力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如笔者所在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协助系科以教研室为单位制定3 年比赛计划,每年至少申报1-2 个参赛课题;搭建大赛平台,协调组织“校赛、市赛、省赛、国赛”进行层层选拔,这些举措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成绩稳步攀升,2017-2020 年度共获得国赛一等奖2 项、二等奖2 项,省赛一等奖11 项、二等奖12 项、三等奖12 项,连续三年被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多人获评“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个人”。

(五)构建智慧教室,展开课程创新与改革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丰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拓展教学方法,在开展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也可多样化,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主动性。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的环节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改革创新,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馈加以改进和完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学情加以关注。

(六)建设课程资源库和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

课程资源库建设和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训”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的抓手。笔者所在学校将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作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的基础,由校教务部门发布全校数字化课程资源分批分期建设规划,要求系科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各系科对照相应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规划和要求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给予经费的支持和考核政策的激励,以教研室为单位,教师全员参与,建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课程教学特色、核心资源和拓展资源相结合的立体化、多层次、多介质、可视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实现全校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结束语

在此信息化时代,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活动时需要对现有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需要社会、学校和广大高职教师形成合力;需要高职教师认清现实,改变观念,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教师应及时仔细分析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出改进办法并付诸实践;需要学校和社会更加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和加快建设支撑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并鼓励教师尽快实践信息化教学。

猜你喜欢
信息化高职课程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