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楠楠
(保定市清苑县河北冀中药业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100)
鱼病预防是防控鱼病最经济、环保、长效、稳效和高效的方法。鱼一旦感染发病,难以或无法进行隔离治疗,易快速传播、蔓延或暴发流行,造成很大损失。所以,防治鱼病应将预防放在首位,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导致水产养殖病害产生的因素包括2 种,分别是外部和内部,前者可以细化为生物、环境、人为因素,而后者主要是指水产养殖动物自身免疫力低下。对此,为了大幅度提升水产动物自身的免疫力、成活率,应开发和推广水产养殖消毒技术、免疫预防技术及环境调控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可以为水产动物创造优质的水体环境,而且可以扼杀病原衍生和繁殖的能力。另外,发现水产动物出现病害时,务必要尽快科学地使用相关药物控制病情,减少经济损失。概括来说,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是指通过使用针对性药物或疫苗控制生态系统中危害水产生物健康的病原,也可以说是控制病原性疾病。
病原体能够在细胞当中进行复制,无法利用药物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鱼类疾病发生与个体品种、水温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春季鲤鱼发病时候的温度在15℃左右,发病温度不高于23℃。鲤疱疹病毒病仅见于锦鲤和鲤鱼,发病温度约为25℃,低于17℃或高于32℃。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在草鱼和鲱鱼中,发病高峰在水温26℃左右。鱼类病毒病潜伏期不同,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上都有着复制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能够快速的传播,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控制难度,在治疗上只能够加强日常的预防。
河流、湖泊、水库不仅是鱼类生存和繁衍的良好环境,同时还是微生物和病菌滋生繁衍的温床,所以,在水产养殖环境中,若没有对养殖水域进行消毒和水质净化,很容易引起寄生虫的泛滥,寄生虫寄生到鱼类身上则会引起多种鱼病,从而危害鱼类正常生长,常见的寄生虫类鱼病有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等,这些鱼病对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巨大威胁,严重时还会造成鱼类的大规模死亡。车轮虫因其在水下运动时形似车轮状而得名,主要通过寄生在鱼类皮肤的方式进行繁殖,随着车轮虫的生长,其寄生部位也逐渐由皮肤转移到鱼鳃部位。在发病初期鱼类头部会出现明显的病变特征,表现为头部发白,此外在水下的活动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车轮虫的生长,鱼类病情会逐渐加深,头部的白色病症会逐渐变为黑色,患病鱼在水下进行活动时能够明显发现其焦躁不安。当车轮虫转移到鱼鳃内部时,就预示着病情已经发展到后期,在后期患病鱼全身呈现黑色,游动剧烈且速度加快。寄生在鱼体内的车轮虫以鱼体中的营养物质为生存条件,这会严重制约鱼的生长速度,造成患病鱼生长停滞,甚至死亡。鉴别车轮虫病主要是根据鱼的游动状态和体表特征。因为车轮虫病很有可能致鱼死亡,且传播性较强,因此具有极高的危害性。
细菌性败血症的名称因地区而异,其发病机制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丹参气单胞菌、弧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淡水喂养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养殖疾病。
我国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水产疫苗极少,而且这些疫苗只可以预防一种病害。既有的病害检测标准和参考依据不统一,各地在水产生物病害防控期间,尽管多次检测了水体和病害,但是我国有关水产检测数据的规范和标准尚未统一,各个养殖业主获取的检测数据往往过于粗略,很难为日后全面性防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而且水体监测未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有机融合,给病害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培训效果不佳与效率较低的问题。大部分现代养殖技术均基于传统水产养殖形式,但内部原理与应用概念、流程出现了变化,只有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才能够达到最佳推广效果。当前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体系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养殖户只能通过报纸、书籍学习养殖技术,降低了推广效率。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存在技术生搬硬套的现象,虽然能够完成培训,但养殖户不能掌握基本原理,削弱了现代养殖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推广质量。
池塘是繁殖物种的载体,但底部的淤泥也是一些病原体的良好栖息地。因此,在池塘养殖一段时间后,管理者应将池塘底部的淤泥清理过多,即保持淤泥厚度在10 厘米左右并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暴露,改变病原菌的生存环境,以减少病原菌的基数,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在疾病高发季节前,管理人员还对水体中的病原体进行了预防性治疗,与一般农药相比,中草药对寄生虫也有极好的效果,而且其繁殖无任何副作用,不会使繁殖受毒害,用中草药代替农药消毒是一种新兴的消毒方式。
养殖的鱼类一旦患病,就会出现食欲减退、适应能力差等症状,此期间应当积极治疗,对症下药,使病鱼及时恢复。同时,由于患病鱼体质较弱,受药物刺激容易加速死亡。所以发生鱼病时,建议第1天早上全池泼洒维生素加葡萄糖降低鱼类应激反应,下午全池泼洒有机酸加大颗氧解毒增氧。第2 天再开始使用杀虫杀菌药物,杀菌药物要选择温和型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溴氯海因、聚维酮碘等,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如强氯精、漂白粉等。药物要均匀泼洒,用药半小时内加强巡塘,发现鱼类应激反应立即加注新水,开启增氧机。注意池塘在缺氧时切不可用药。如需投喂药物应先停食1-2d,第1 天投饲量减半,第2 天开始逐渐增加,待鱼类恢复后再正常投喂。在用药期间不要换水,及时捞起死鱼远离池边深埋,而且禁止拉网捕鱼,否则会越拉网越死鱼。
多品种、多规格混养、轮养是我国池塘养鱼的特点,发病主要对象是草鱼、青鱼等吃食鱼,发病期主要在鱼种阶段。据此,可通过调整养殖品种、利用鲫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清除残饵,肥水性的鲢、鳙鱼等净化水质;调整草鱼、青鱼等鱼种放养时间,改春放鱼种为秋放,放养小规格鱼种改为放养大规格鱼种,改密养为适度稀放促养等,以改善鱼的养殖生态,提高抗病力,避开发病高峰。对某些寄主专一性的病原,可通过隔年轮养不同鱼类或种养轮作的方法来控制。池塘鱼类的发病大多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当引发的,所以应采取得力措施应对。日常除按“四定”投饲外,还应根据鱼类对不同营养要求和摄食规律,积极推广全价饲料,做到青、精、粗结合,实行“两头精,中间青”的投饲方式。5-7 月气温变化大而又发病的高峰期,应以精料主,青料为辅并适量控制投喂量,以防肠炎病的发生和蔓延。改进施肥方法对防控鱼病也有不错效果,日常除按常规“四看”和适时、少施、勤施肥外,还要根据水温、水质变化,以有机肥为基肥,春秋两季追施有机肥和少量无机肥,夏季少施分散肥并适量施用无机肥,始终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对于鱼类常见病虫害,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是最为简单且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养殖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如所养殖的鱼类品种、整体抗病害能力、常见鱼病种类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抗病方案,从而提高鱼类的整体抗病能力。如针对不同病症的发病时期,在饲料或者养殖区域中添加提高抗病能力的药剂或营养物质等。
水产养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病害流行,其中水质问题、预防措施不当等因素较为突出,防治难度不断地提升需要水产养殖要加强日常科学管理,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工作,针对发病快等特点突出对症用药效果,以保障经济效益作为水产养殖的关键。科学养殖更应该注重持续学习,创新养殖技术的同时加强预防措施的研究,降低养殖对于周边环境破坏,这样能够保证不必要经济损失的投入,实现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