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帅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高等院校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领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输送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民办高校作为教育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下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与公办高校一同承担着时代发展新人的历史重任。从当前发展形势来看,中国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经过长期发展和探索,我国的民办教育总体上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无论是民办基础教育,还是许多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部分民办高等院校存在发展功利化、师资力量断层化等问题,对于人才的培育十分不利。那么就要对现阶段民办高等院校在管理层面存在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多数民办高校在管理中十分注意专项管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领导学生处管理学生工作。与教务处、学生处分管领导以及各二级学院分管的学工主任、年级组长、辅导员等组成了一套直管学生的系统。但是参与直管学生的各相关职能部门间与学校其他部门在配合沟通上存在明显不足,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受限,也让创新能力的发挥受阻。另外,管理方式的单一化,将“管”落在最重要的环节,缺乏“引”和“疏”,让实际管理效果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空间。校园中学生成绩一向作为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指标,而在现代化教学管理中,往往会忽视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培养。
中国高等院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是将辅导员作为连接学校与学生的衔接者,担负着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具有最密切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民办高校下,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较为繁重。在校园内部,许多工作的开展与辅导员有关,但并不表示所有的工作都只单单依靠或是交付给辅导员一人承担,需要多人员、多部门联动。然而近年来疫情的影响,让校园卫生安全成为了除正常教学工作以外的重要任务,更突显出各部门协作应对疫情的重要作用。沟通机制单一,学生与学校搭建合理沟通的渠道成为较为集中的诉求。
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设备的迅速普及,让信息洪流涌入学生视野,其中的信息真假难辨极易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青年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以来,学习环境和知识内容的变化,让学生群体的身心产生了明显的化学反应。一方面思想上想法过于简单。由于从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成长中十分关注国家的发展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诉求。思维活跃、敢爱敢恨是他们的鲜明特点,但是有时的言论会过于偏激和固执,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思想上会显得天真和幼稚。另一方面自觉性上存在不足。学校一直以来被许多人认为是封闭式的小社会,由不同的部门和岗位组成,学生身上也会有不同的身份特征,校园中充满了具有独特的人际关系和职责分工。民办高校的学生自身特点鲜明,很多高校采取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能否形成良好的自觉习惯,往往看学生自己的认知和执行,很多情况下是依靠学生自我管理和自觉管理。
古人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虽然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存在,但是在他们彼此间都会有相同的特质。如何做到学生群体的精细化管理做到“因材施教”,首先需要认清学生的总体特征找准切入点,其次发现良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最终才能到达我们的目标要求。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如下:
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让移动互联网设备快速普及开来,万物互联的时代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快捷和便利,丰富的信息给生活增加了丰富的咨询,但也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屏障。让青年学生被束缚在一个个信息的格子中,难以分辨。社会阅历经验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较弱,思想建树不够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自身行为。极易产生“人云亦云”的状况,尤其是在网络营销号或不法分子利用和传播负面信息时极易产生负面情绪,不加思辨和判断就将信息进行宣扬。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大致相同,绝大多数都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的学习生活,竞争的意识从小就埋在了心中。想要证明自身价值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验缺乏,承受能力较弱,自我排解的能力相对不足等,遭遇挫折和经受批评建议时很少能够正视直面自身不足,极易将责任或是原因归咎于客观或是他人身上,来维护自身的自尊心。进一步封闭了在困境中成长的空间。加重敏感的情绪和减弱勇敢的内心。
基础教育观念的不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幼教及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们体验学校学习成长生活的重要时期,被教师以成绩的标准定义“优劣”,往往会在孩子心中产生成绩的等级观念。但是不可否认,学习成绩的突出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有重要关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这项天职正是很多学生忽视的,为什么要学?怎样去学?等问题始终让人找不清头脑。自制力和好奇心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学校教育的初衷也是要将这些因素培养和铸就每位学子,但是由于学生的自律性较弱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如今的大学生普遍是出生于2000年前后,这个时期是我国进入千禧年后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显著提升,使得时代的显著性差异在这一代孩子身上体现较突出。这些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据多数,他们的生活相对富足和多样,在家中备受呵护和瞩目,对家庭十分依赖,但是又对大学生活既渴望又向往独立自由。形形色色的信息咨询被各大互联网公司占据,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吸引和引导着许多人关注和使用,尤其是在一些大学生群体中更加活跃,也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要被关注、个性突出、思维开阔、愿意表达等是他们在拓宽见识的方面的方式。
实现好科学和精准的管理,不仅能够提升管理效率,而且能够促进教育教学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优秀教师的培养等等。如何构建符合新时代下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制度机制,更好的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成为我们要合理分析的重点。
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民办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符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校园里的具体工作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来开展,将管理工作由管理向服务的观念转变,落实好管理和服务的结合关系,始终将全局工作围绕学生开展,收集整理学生的合理性需求,进一步强化服务质量做好“引”。而不合理的诉求,不可采取一刀切式的搁置,相应的管理职能部门要及时研究讨论找出解决方案做好“疏”,提升学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日常管理的同时要注意,切忌将管理和服务的阈值到达过满,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成长潜力受阻。“保姆式”“大家长式”服务和管理办法显然不是高效适宜的方式。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多部门联动。辅导员的单兵作战是很难应对日趋复杂的管理事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自上而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连贯一致,增强各部门的配合协调作用,提高整体行政效率,进而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中,帮助学生处理正确的人生导向,相应部门积极配合辅导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和学习拓展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勇敢的直面问题和解决难题。
树立“授人以渔”的理念。大学的光阴短暂,能学懂弄通的知识相对集中,但绝不是全部,同学们的人生更多的时间是步入社会阶段,因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方式方法对于未来的自我提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身能够成长。因此要强化学生由被动管理转变成有效自我管理。那么沟通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遇到何种问题需要向哪些部门反映,如何进行高效沟通,何时寻求帮助等都需要辅助学生进行。
服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是民办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在“食住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工作。一是招聘专业食堂团队。民以食为天,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用餐需要,确保学生拥有干净整洁的用餐环境和丰富健康的餐品选择,让学生及家长放心满意,更易增加学生对校园的文化和服务的理解。二是招聘高素质的人员管理学生宿舍。这些人员要更富责任感和同理心,时刻关注学生校园动态,打造和谐文明的宿舍“邻里”,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安心放心学习生活。三是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辅导员队伍。许多高校招聘30 岁左右的年轻辅导员,目的是始终让辅导队伍充满活力,但是他们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相对不足,这就需要增强针对性的管理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学习,组织跨学校跨院系的学习交流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多层次、全方位提升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增加科学的晋升奖励机制增加辅导员工作热情。同时,应当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和提升抗压解压、解压能力。辅导员的职责任务重,需要减压减负赋能,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服务学生。
近些年民办高校生源数量不断攀升,但生源总体质量相较以往有所下降,学生间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化显著,让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因此“人性化、个性化”管理模式显然是当前民办高校的管理诉求。当前大多数民办高等学校建校已久,很多教学设备老化陈旧,部分设施需要更换或更新。另外,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无论是科研还是师资待遇都相对较低,同时人员储备不足,部分行政工作由辅导员或是专职教师担任,极大影响教师教学研究和辅导员学生管理的效率。因此提升科研投入,加大师资引流投入力度,保障行政与教师的基本生活诉求,保证学校持续稳定发展。近两年因疫情催生的网课,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引起校园的关注。线上线下的教育探索,如何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育相结合,逐渐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话题,高校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要抓好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前沿。
当前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即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调整好步伐制订好机制,应对未来挑战的理性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