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阈下聊城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2021-11-26 14:45李海龙王玮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聊城大运河运河

李海龙 王玮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引言

京杭大运河,又被称作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中国古代的“漕运通道”与重要的经济命脉。2014年6 月,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经过审议,把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大运河长达2500 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贯通而逐渐地发展壮大起来。贯通南北的运河不但沟通了运河沿岸经贸交流,还孕育了特色独具运河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形态,在大运河的开凿修建与实际利用过程中还形成了曲艺、文学、戏剧、舞蹈、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大运河是一条伟大的历史文化之河,蕴含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历史信息。

2017年,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做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非遗的对外宣传与交流传播,有助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同时对聊城运河文化带非遗展开外宣译介研究,同时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让聊城运河非遗成为创新创业、富国强民的重要途径。

一、大运河聊城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大运河聊城段属于古代会通河的一部分,位于聊城市所辖的临清市、东昌府区、阳谷县境内,全长达97.5 公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历史角度来看,在大运河开通之后,聊城的政治地位得到全面提升。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会通河一直是中国南北粮运及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大运河漕运的兴盛,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昌盛和文化的繁荣。如今其原有的漕运功能已逐渐淡化,但聊城的运河沿岸至今还保留着十余处水利工程设施和其他珍贵的文化遗存。2009年落成于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大型的运河文化主题博物馆。馆内陈列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和展示了大运河的自然风貌、古老历史和民俗人情。

聊城位于鲁西北,被誉为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除了运河故道、船闸堤坝、桥梁码头、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外,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其丰富,涉及到民间艺术、杂技、武术、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及传统医药等。截至2020年12 月,聊城市共有市级非遗项目261 项,其中聊城杂技、东昌葫芦雕刻、柳林花鼓、东昌府木版年画、临清贡砖烧制技艺、鱼山梵呗、临清架鼓等12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东昌毛笔制作技艺、金氏古筝、茌平剪纸、梅花桩拳、临清时调、武训传说、阳谷木雕等45 项已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无论是从非遗的数量还是分布的密度方面来说,在全省乃至全国运河文化中都居于重要地位。

聊城因运河而兴,和运河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为保护与传承聊城非遗,同时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运河文化资源,一方面要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因地制宜地将其与文创和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协同发展。一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展示、传统技艺大赛等活动来展示聊城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游客对聊城运河文化遗产的兴趣与认知。二是组织世界运河文化交流会、博览会,邀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为大运河遗产的传承利用广泛交流,献计献策。这种形势之下,聊城运河非遗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

二、生态翻译学与地方文化翻译

本世纪初,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将自然生态学引入翻译领域,形成了“生态翻译学”这种跨学科交叉理论。该理论基于“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其核心理念即“以译者为中心”,应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分析源语语境与译语语境,充分把握译入语读者的思维习惯,以语言、文化及交际多维转换为翻译策略,借鉴生态学的适应与选择原则,侧重于源语与译入语的交际意图,以期达到双语之间的生态平衡。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地方文化,极具原生性与地域性,在外宣翻译过程中更应注重源语与译语的语言文化的适应性,从而达到双语的生态平衡。地方文化的翻译材料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地域名称、民间习俗、特殊工艺、纪念场馆等繁杂多样的专有名词,从多维视角进行的生态翻译恰恰符合地方文化翻译的特点与需求,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其一,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翻译生态平衡为地方文化翻译开拓了视野,使人类通过 “人类、自然、语言、文化”的链接更深入地认识自然,同时认知地方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其二,生态翻译研究的重心即从翻译本身到语言、文化,再到人类生态的认知路径,该路径符合自然规律及人类认知的基本特征。而地方文化的翻译也成为不同语言文化相互联系的中介,成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

三、生态翻译视阈下聊城非遗的外宣翻译策略

(一)构建非遗外宣翻译的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强调读者、译者、语言、文化、作者及社会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译者要从中找出适合非遗外宣翻译的落脚点,构建出平衡协调的生态翻译环境。翻译首先要忠于原文,同时从译语阅读者的语言环境中又能领悟译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认识到聊城非遗的独特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而译者在翻译中应尽量保持中国非遗的文化特色,同时应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信息需求,确保源语信息的完整,并适当添加译注,重构译语翻译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 “汉语热”的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渐扩大,中文在全球语言中具有了更广泛的认同,也给非遗外宣翻译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方法和途径,合理使用音译功能,可以让中国特色文化的内涵更易于理解,同时译语读者对这种具有异化特征的翻译会更加具有好奇心与包容性。如:“郎庄面塑俗称‘面老虎’,是流行于山东省冠县郎庄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译为“Langzhuang miansu——Langzhuang Dough Sculpture,commonly known as ‘面老虎mianlaouhu’,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edible dough modeling art popular in Langzhuang of Guanxian,Shandong.” 既注重本土文化的传递,又实现了语意的传达,同时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生存”下来,真正维护了译文与原文间的生态平衡,构建了适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的生态环境。

(二)非遗外宣翻译的“译者中心”原则

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指译者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根据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翻译资料,运用有效翻译策略的主导作用。在聊城非遗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适合的译文资料,积极构建适合聊城非遗对外传播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翻译能动性。从而在对外翻译过程中,永远保持坚定的文化立场,对于外宣翻译中所涉及到的具有聊城独特地域性与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与文化专项名词,译者应有选择性的建构翻译的生态平衡,善于利用直译、音译、意译、删减法、加注法、模糊翻译法等翻译技巧,将聊城非遗推向世界,增强聊城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力以及带动聊城全面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三)非遗外宣翻译的多维适应性转换

多维转换在翻译过程中,一般表现为在对翻译文本的总体考虑之后,改变单一维度的译文处置方式,即不仅仅要做语言转换,还要关照交际意图和文化内涵等多个维度,尤其是源语生态与译入语生态的平衡。

1.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鉴于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进行非遗外宣翻译时,译者应对汉语的语言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转换。如:“东昌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应译为“Dongchang gourd carving i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folk art.”语序的转换使译语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要同时关注源语与译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与传递。必须认识到翻译是跨越异质文化的交流,因而翻译过程中要克服文化障碍,努力维持双语语境文化生态的和谐与平衡,以顺利实现信息的交流。如:“东昌府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东聊城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可译为“The New Year wood-block prints in Dongchang Prefecture are a kind of folk art popular in Liaocheng,Shandong Province,used by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wishes for welcoming the new year,blessings,and fortunes.”木版年画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不加注后面的修饰语,则无法使译语读者明了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

3.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译者在聊城非遗外宣翻译过程中,除了传达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外,还应注重实现信息的交际功能,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使其适应原文的交际意图,同时也要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语境,从而真正宣传和推广聊城非遗,传播独特的区域文化,进一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发展。

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聊城非遗的外宣翻译研究与实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方面,有助于实现聊城运河文化带非遗产业的创新发展,展现聊城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全新的视野,有利于大运河非遗的保护传承,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提升中国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聊城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