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芳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5)
游客的体验感受取决于环境的刺激,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理解,当游客与周围景观环境互动时才会产生。这就对一个优秀的景观规划师在景区设计中引导游客参与的规划有了要求,塑造出能引起游客情感和内心共鸣的旅游环境氛围。从这个角度上看,在游客旅游体验的过程中,旅游型小城镇景观其实是占据主动地位的,设计景观是主动行为,而人的参观游览则是被动接受的一个过程。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增进游客体验满意度时,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的规划应着重烘托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增强内心的情感记忆并迎合游客的旅游体验。
在理解旅游型小城镇这个整体概念之前,需要先对小城镇的概念进行剖析。在国内的诸多文章中常这样形容小城镇: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处,地位较为特殊。然而因研究领域或学科背景的差异,小城镇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并获得一个官方的解释。如果从土地利用和城镇物质形态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则可以将小城镇的概念划分为广义小城镇和狭义小城镇。从广义角度理解,小城镇是指接受镇政府在行政上进行管辖的城镇级别区域,加上周边的风景旅游景区、小港口与边境口岸、乡村地域等。而狭义上的小城镇则是指农村中的某些特定区域拥有较高的繁荣度,且工商业较为发达,具备成为农村中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服务与市政设施的生活中心的条件。综合以上概念的理解,本文讨论的小城镇应界定为广义的小城镇较为适宜。
旅游型小城镇,顾名思义是指利用本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吸引各地游客光顾并借助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城镇类型。具备以下特点的城镇,一般可以划入旅游型小城镇的行列:(1)在旅游景区周边配套建设相应的居住和餐饮服务;(2)为城镇内部旅游景点设置旅游专线;(3)制造并售卖融合当地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的特色纪念品;(4)具备完善的旅游路线指导和景点解说标示系统;(5)拥有规划好的可供旅游的人文或自然景观区域。以上是从旅游六大要素中总结的体现城镇具备可供旅游性的关键。
游客满意度指标的设定可以通过四个层次来进行科学的考量,涵盖内容主要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元素、评价指标等。第一个层次为游客满意度,也是最终的评价目的;第二层次是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与设施质量;第三个层次则是根据游客的喜好,旅游体验等反馈的信息数据来分别体现出环境、设施、服务和景观等详细的评价内容。第四个层次将细化评价内容,如旅游项目、交通、餐饮、购物、娱乐、住宿等相关内容,并且要考虑到每个因素是否具有准确性、安全性、合理性、舒适性、可靠性。多方面考虑有关评价指标设定的因素,尽力晚上评价体系,这有利于旅游行小城镇在规划工作与后期调整改善上有足够可以参考的数据信息。
根据《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及相关旅游评价管理要求来完善游客感知测评体系。不同评价因素对游客满意度体现出不同的影响,依据专业的评判方法和国家标准制度来完成游客测评体系的设计。开展实际测评工作时可以结合将不同测评内容分成5 个等级,1 级最差,5 级最优。寻找游客进行调查统计时,让游客结合自身的体验,将感受依据调查问卷中的测评内容进行真实的评判。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才能够让旅游型小城镇了解游客的真实体验,才能了解到小城镇内部的软件服务与硬件设施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通过游客的评判可以帮助小城镇的管理者寻找小城镇当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小城镇景观规划工作。
调查表是同游客进行深入交流的方式,再科学的测评方法与全面的调查问卷也需要合适的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中除了关于旅游体验到问题,还需要让填写游客的详细信息,主要包含游客的年龄,性别,常住地,收入,文化程度,来访日期,这些可以分析出有利于旅游小镇的建设的数据。例如,通过收集一段时间内的调查问卷,可以从游客反馈的信息中得知来访游客的主要年龄层次,其中中青年是游客中主要的群体,大部分游客的收入能力也表现在中高阶级,游客的客源地主要以周边城区为主,并且大部分游客来访时间集中周末或者节假日,在这个时间段为主,很多距离远的游客在小城镇中逗留的日期相比周边地区会长。这些数据在结合游客关于城镇的旅游服务与环境的测评内容结合,便会得出相对完整和真实的测评结果,小城镇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分析的结果来总结出小镇当下的规划与后续的调整方案,即便是未来旅游小城镇的拓展建设也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互动、参与性原则
互动性、参与性作为提高游客旅游体验的本质特征,应是城镇景观规划中的重点。应适当增加可供游客参与的景点设置,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教育背景的游客,建议因人而异,制定相应的适合各种人群的规划方案,体验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以此改变传统景观仅具有观赏性的特性。参与度也是衡量游客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好的景观规划会激发游客参与其中的热情。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规划应从提升景观的文化与审美价值入手,带动游客的互动性、参与度,达到服务游客并借此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2.美学原则
旅游行为本质上可以划归为审美活动的一种行为,因为旅游的目的就是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将美景美物尽收眼底,并随着观赏的内容逐渐丰富来不断提高自身审美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规划景观时,美学原则的重要性是与旅游价值紧密相关的。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发现美、探索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没有了审美,旅游价值也无从谈起。所以在旅游小城镇景观规划中要找到符合游客审美情趣的规律,将景点中的美突出重点地展现给游客,并注重为游客提供除了视觉以外的多种感官融合的感受美的途径[1]。除此之外,要需要设置合适的观赏点来最大程度地展现景点的美,进而起到引导游客更好地进行审美活动的效果。
3.整体性原则
旅游景点的规划建设应注重整体性原则,景区是一个整体,各部分的相得益彰可以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因此,不可忽略任何一环,要使每个景观都能够与旅游六要素相联系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设计者在体现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塑造景区的整体性,对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统筹安排,兼顾协调性和审美性,力求达到景区人文、自然景观和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浑然天成。
4.个性化特色原则
如果旅游景点之间大同小异,区别不大,那旅游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满足游客不断探索旅游新目的地的动机就是差别化的旅游景观资源,实质上就是不断寻求差异化旅游体验。小城镇的特色旅游资源刚好可以匹配游客的这一需求,特别是小城镇景观中非物质文化的内容,是激发游客旅游兴趣的有利因素。因此,要塑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性旅游资源,拒绝与其他旅游景点的雷同,致力于给游客留下清晰而深刻的记忆[2]。这就要求在旅游规划中不仅要保留原有的、独特的地方特色,更要塑造适合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主题内容。
5.可持续发展原则
现在的旅游活动中,人们更期待的是回归自然,因此应将遵循自然法则作为规划的首要前提,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置于首位[3]。在实际规划中,要优先考虑维护景观生态多样性,合理规划景区的布局、游客的活动范围,并测算出景区每日可承载游览入园的最大限度,以避免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和危害。一个明智的规划者应当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那就是生态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
第一,提供游客以独特难忘的游客体验是首要目标。可以在上述规划原则的配合下,对城镇中特有的人文、自然旅游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详细的调查分析。要着重发掘不受人关注的全新旅游资源,并注重对游客旅游体验需求的分析,同时做好城镇开展旅游建设的市场规模评估。核心在于抓好小城镇景观资源中的“文脉”和“地脉”,结合情景规划的理念,将景观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使景观变成构建情景的工具。
第二,城镇景观规划应注重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借助对游客所接触的情景和对旅游体验类型需求的分析来进行景区的规划,注意带动游客的情感共鸣和内心感受[4]。
在进行景区规划之前,应先做好旅游体验景观资源评价、旅游旅客体验诉求分析、市场分析的调查作为支撑,以此确定景区的核心旅游体验主题,进而根据主题制定相应的旅游体验产品策划,包括景观功能分区与活动项目组织的策划、旅游体验场景分为的营造策划;这是旅游氛围营造的关键环节。接下来是旅游体验景观规划主主体的安排,最后根据规划主体选择旅游体验类型、提升旅游体验程度、结合实虚景观要素设计情景,营造氛围、设置游客体验的引导。至此,规划方案生成。在方案实施过程,要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整,做好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与管理措施,对据此对环节的各个内容进行调整、完善。
1.确定旅游体验类型
旅游体验类型可以划分为休闲娱乐、文化、生活方式体验等,可以在同一个主题中体现不同的旅游体验类型,也可以是多种体验类型的叠加组合,或者是依据游客体验的需求专注某一类型以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2.扩展旅游体验程度
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应只在于景观的欣赏,而更多的应传递给游客非物质文化的精神与意义,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应致力于达到游客的深度体验情境中,指游客完全融入情景体验的意境中,能够感受并理解城镇的特色文化,并展示出认同感。为了提供游客最佳的旅游体验,需要把握游客的不同文化水平、需求等进行人性化的服务。
3.虚实结合,烘托氛围
眼睛看得到的景观不是构成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唯一要素,很多规划者忽略了虚体景观的优化设置,而恰恰是虚体景观弥补了其他感官的空缺,提供游客极致的旅游体验,因此,要将虚实景观有机结合、互相烘托,利用声音、味觉、触感等感官体验,强化氛围感的营造,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绝佳体验。
景观规划是一个需要用心体验,以游客角度出发的复杂问题,本文仅对规划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助力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